黄陂区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武汉市黄陂区:城区一景
武汉市黄陂区:木兰湖
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山玉皇阁

  黄陂区汉语拼音:Huángpí Qū;英文:Huangpi District),中国湖北省武汉市市辖区。位于湖北省中部偏东,长江北岸。总面积2261平方千米。总人口116万。全区辖15个街道、1个乡。

  地处大别低山丘陵与江汉平原过渡带。北部为海拔200~500米的低山丘陵,西北部与孝感市交界处的双峰尖,海拔874米,为区境最高峰;中部为海拔50~100米的岗地;南部为平原湖区,地面高程多在20~35米。长江流经南部边界,滠水纵穿中部,较大湖泊有童家湖、后湖和武湖。矿产资源有铁、砼、石棉、滑石、石英等多种品种。名胜古迹有木兰山、鲁台山上双凤亭、滠口镇商代遗址——盘龙城。

  黄陂历史文化悠久。据考古发现证明,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有三苗氏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区南的盘龙城,是长江流域迄今所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古城。这座商代早期城址,在当时不仅是一个地域性的政治与军事中心,而且也是南方与北方的一个经济和文化的交汇中心。这对于武汉三镇城市的孕育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黄陂建制始于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有1435年建区(县)史。1983年由孝感地区划归武汉市,1998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区。

  黄陂是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里,也是木兰文化一个最为重要的形成源和传播源。发端于西汉文帝时期黄陂北部山区大城潭村(古称双龙镇)木兰姑娘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动人故事,是以“家国情怀”为核心,以“忠孝勇烈”为基本内容的一种“道德型”民族传统文化的总和。《木兰传说》等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兰山、湖、川蜚声中外。黄陂是“二程”理学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承载地。以北宋“程朱理学”创始人程颢、程颐少年时代在黄陂滠水河畔鲁台山巅筑台望鲁、仰孔崇儒的演义为楷模,后蔓延滋长于历世以讲求礼仪道德、人伦秩序、尊师重学、创新思辩、综罗百代和圣贤人格思想等为基本内容与形式规范的新儒学文化,结合社会发展之需要,创立了理学思想体系。黄陂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从1955年至2011年,共诞生了33位黄陂籍共和国将军。北部木兰山区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的诞生地,新四军第五师的政治、军事指挥中心。

  黄陂是湖北省第一台乡、第二侨乡。据不完全统计,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约10余万人(包括一、二、三代)居住在美国、西欧等30个国家和港澳地区,其中1980年后出国(境)定居者已超过5000人。台胞1.8万人(含第二、三代),其中第一代台胞5500人,被授国民党上将1人,中将34人,少将58人,政界要员19人。区内约有台属2.3万人(含旁系),涉台婚姻49人,其中去台定居29人,有台资企业4家。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中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力、社会上有影响、学术上有造诣的人物超过千人。全美第一个华裔大学校长——加州柏克利大学校长田长霖(已故),两次荣获“意大利共和国加勋大骑士”的万子美,世界诗人协会两主席之一的彭邦桢,瑞典皇家歌舞剧院终生歌唱家蔡大生等社会名流40余人。

  邮编:432200 代码:420116 区号:027

行政区划

  全区辖15个街道、1个乡:前川街道、祁家湾街道、横店街道、罗汉寺街道、滠口街道、六指街道、天河街道、武湖街道、王家河街道、长轩岭街道、李家集街道、姚家集街道、蔡家榨街道、三里桥街道、蔡店街道、木兰乡,以及大潭办事处、盘龙城经济开发区。区政府驻前川街道黄陂大道380号。

历史

  据考古发现证明,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有三苗氏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区南的盘龙城,是长江流域迄今所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古城。这座商代早期城址,在当时不仅是一个地域性的政治与军事中心,而且也是南方与北方的一个经济和文化的交汇中心。这对于武汉三镇城市的孕育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据旧志记载:今黄陂区境古为荆州之城。春秋属黄国之地,楚成王灭黄归楚。秦统一中国后,分楚为四郡,黄陂属南郡。汉属西陵。汉末刘表为荆州刺史,以此地当江、汉之口,拒吴侵轶,使黄祖于此筑城镇遏,名黄城镇。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改镇为南司州,并置黄陂县。隋初改县为镇,后复为县。唐初属南司州,后州废,属黄州。南宋理宗端平三年,寄治鄂州青山矶。元世祖至元12年还旧治,属黄州路。明属黄州府。清雍正七年改属汉阳府。中华民国初年,废府改道,属汉阳道。自民国21年起,先后属第二、三、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及鄂东行署。抗日战争时期,黄陂县政府一度迁至县东的仙台寺。1940年4月,在县北蔡店陈家畈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政府。1949年5月,黄陂全境解放,县人民政府进驻县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陂县属孝感专员公署。1959年随专区并入武汉市。1961年,恢复原区治。1983年10月,划归武汉市管辖。1998年撤销黄陂县,设立武汉市黄陂区。

  1986年11月7日,省政府批准:撤销蔡店、姚家集、长轩岭、塔耳岗、王家河、蔡家榨、六指店、李家集、罗汉寺、鲁台、滠口共11个区。撤销张家河、汪家河、木里、北门港、仁和店、泊漠港、十棵松、柿子、大埠街、凉亭、三河店、彭家岗、南堰、长岭岗、上岗、凤凰寨、骆驼铺、新集、许家桥、方安集、五显庙、珍珠岭、同安集、花石桥、横山、梳子店、吴店、环城、沙畈、新店、桃花高、刘新集、叶店、十里棚、横店、青龙岗、千波店、大教、祁站、曾集、同兴集、姜家店、平安集、张家店共44个乡。撤销石门山、研子岗、三里桥、蔡店、塔耳岗共5个镇。设立环城镇,镇政府驻潘家田;设立蔡店乡,乡政府驻蔡店;设立塔耳岗乡,乡政府驻塔耳岗;设立石门乡,乡政府驻三家店;设立研子岗乡,乡政府驻研子岗;设立三桥乡,乡政府驻三里桥;行政区划调整后,黄陂县由原来的11个区、22个镇、44个乡调整为姚家集、长轩岭、泡桐店、罗汉寺、李家集、祁家湾、土庙、横店、王家河、长堰、蔡家榨、六指、甘棠铺、鲁台、城关、滠口、天河、环城等十八个镇及蔡店、石门山、塔耳岗、研子岗、三里桥五个乡。

  1990年10月17日,省政府批准:鲁台镇政府驻地由火烧庙迁移至刘细湾;12月12日,省政府批准:撤销研子岗乡,设立研子岗镇,撤乡建镇后,管辖区域不变。1995年5月17日,省政府批准:城关镇更名为前川镇。

  1996年,黄陂区面积2661平方千米,人口约109万人。辖20个镇、3个乡:前川镇、姚家集镇、长轩岭镇、研子岗镇、泡桐店镇、李家集镇、罗汉寺镇、六指店镇、长堰镇、甘棠铺镇、横店镇、天河镇、滠口镇、王家河镇、蔡家榨镇、土庙镇、祁家湾镇、环城镇、鲁台镇、三里镇、蔡店乡、石门山乡、塔耳岗乡。有1国营农场、1原种场。县政府驻前川镇。

  1999年12月,撤销前川、滠口、天河、环城、横店、祁家湾、甘棠铺、鲁台、罗汉寺等9个镇,相应设立9个街道(2000年实施,陂政[2000]1号)。调整后,黄陂区辖9个街道、11个镇、3个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黄陂区总人口1054046人,其中:前川街道69726人,环城街道57904人,鲁台街道38031人,祁家湾街道53652人,横店街道72475人,罗汉街道46250人,滠口街道72224人,甘棠街道41145人,天河街道29957人,姚集镇57534人,蔡榨镇34717人,王家河镇41392人,六指镇49983人,李集镇45908人,长岭镇29016人,土庙镇44571人,长堰镇22313人,泡桐镇42400人,研子镇32109人,三里镇21709人,蔡店乡52747人,石门乡14212人,塔耳乡38862人,武湖农场37843人,木兰山风景管理处2484人,大潭原种场4882人。

  2001年5月,撤销环城街道、鲁台街道,并入前川街道;撤销甘棠铺街道、六指店镇,合并设立六指街道;撤销泡桐店镇,并入李家集镇;撤销土庙镇,并入祁家湾街道;撤销长堰镇,并入王家河镇;撤销研子镇,并入罗汉寺街道、木兰乡;撤销石门乡,并入长轩岭镇;塔耳岗乡更名为木兰乡。

  2004年,市民政局发文批复:经市政府同意,在原武湖农场范围设立武湖街道办事处,负责该区域内的社会行政事务管理,原武湖农场按企业进行运作。2004年末,黄陂区总人口1117177人。辖8个街道、6个镇、2个乡,43个居委会、591个村委会(根据湖北地名网)。

  2005年末,黄陂区辖8个街道、6个镇、2个乡:前川街道、祁家湾街道、横店街道、罗汉寺街道、滠口街道、六指街道、天河街道、武湖街道、姚家集镇、蔡家榨镇、王家河镇、李家集镇、长轩岭镇、三里镇、蔡店乡、木兰乡。共有43个居委会、611个村委会。区政府驻前川街道。

  2008年,撤销王家河镇、长轩岭镇、李家集镇,设立王家河街道、长轩岭街道、李家集街道,办事处驻地分别为群益大道38号、月湖路1号、李集大道38号。至此,黄陂区辖11个街道、3个镇、2个乡:前川街道、祁家湾街道、横店街道、罗汉寺街道、滠口街道、六指街道、天河街道、武湖街道、王家河街道、长轩岭街道、李家集街道、姚家集镇、蔡家榨镇、三里镇、蔡店乡、木兰乡。区政府驻前川街道。

  2009年,撤销蔡家榨镇、姚家集镇,设立蔡家榨街道、姚家集街道,办事处驻地分别为民群街1号、双龙路1号。至此,黄陂区辖13个街道、1个镇、2个乡:前川街道、祁家湾街道、横店街道、罗汉寺街道、滠口街道、六指街道、天河街道、武湖街道、王家河街道、长轩岭街道、李家集街道、姚家集街道、蔡家榨街道、三里镇、蔡店乡、木兰乡。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黄陂区常住总人口874938人(包括团山部队924人),其中:前川街道190978人,祁家湾街道64228人,横店街道52988人,罗汉寺街道49793人,滠口街道42985人,六指街道62508人,天河街道25758人,王家河街道45220人,长轩岭街道32159人,李家集街道70197人,姚家集街道33669人,蔡家榨街道26228人,武湖街道35631人,三里镇15731人,蔡店乡32765人,木兰乡30039人,木兰山风景区1564人,大潭办事处3290人,盘龙城经济开发区59207人。

  2011年末,全区总面积2261平方千米,户籍总人口112.98万人。辖13个街道、1个镇、2个乡,65个社区、589个行政村。(武汉年鉴2012数据)

  2013年,撤销三里镇、蔡店乡,设立三里桥街道、蔡店街道,办事处驻地分别为银湖大道49号、蔡店西街22号。至此,全区辖15个街道、1个乡。

近、现代重要历史事件

  • 陈时父子创办私立中华大学:1921年,黄陂人陈宣恺、陈时变卖家产,在武昌创办中华大学,开我国私立大学之先河。
  • 中共三合店支部成立:1920年秋,黄陂三合店人唐际盛在家乡创建“乡村改进社”,宗旨是从改进农村面貌入手改造社会。1922年,唐际盛又在“乡村改进社”中发展党团员。1924年底建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三合店特别支部。1925年春,在共青团支部的基础上成立中共三合店支部,王电生任书记。1926年9月,中共三合店支部改为中共黄陂县部委员会,吴光荣任书记。
  • 国民党临时县党部成立:1925年7月,中共党员胡业裕、唐际盛、蔡以忱等在自进小学组建国民党临时县党部。翌年11月,该组织正式成立,胡业裕任主席。
  • 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在木兰山建立:1927年12月29日,黄麻起义失败后,副总指挥吴光浩率领72名鄂东军转移到黄陂木兰山坚持斗争。1928年1月1日,遵照湖北省委指示,鄂东军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吴光浩任军长,戴克敏任党代表。全军分为4个手枪队,“昼伏夜出,远袭近止,声东击西,绕南进北”,以木兰山地区为中心开展游击活动和土地革命,经过历时半年多的艰苦奋斗,创建了拥有20万人口的柴山堡苏区,在鄂豫边插上了第一面工农武装割据的旗帜。后来,这支工农武装发展成为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红四方面军。
  • 静山庙武装暴动:1929年3月,在红十一军三十一师(原七军)二大队的帮助下,黄陂县委在塔耳岗地区成立暴动指挥部,由县委代理书记陈金台任指挥长,县农民委员会主席焦恒田为副指挥长。暴动以静山庙大土豪陈佐泉为突破口,组织近万农民一举捣毁陈的老巢,消灭铁丝墩红枪会、柿子树店民团。开创了黄陂县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局面。
  • 日本飞机轰炸黄陂县城:1938年10月20日,日军飞机12架轰炸黄陂县城,毁房500余栋,死伤600余人。
  • 石丘惨案:1939年7月19日,日军门胁部袭击县东王家河,屠杀群众470多人,制造了“7·19”石丘血案。
  • 豫鄂挺进纵队在姚家山建立抗日指挥中心:1941年2月,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经过3天反击作战,击败鄂东顽军程汝怀部、刘梅溪部,控制了大悟山、小悟山。李先念、陈少敏率豫鄂边区党委和豫鄂挺进纵队司政机关进驻黄陂姚家山,建立抗日指挥中心,直至1944年10月。这期间,大悟山、小悟山抗日根据地得到巩固,并自北向南延伸,直逼武汉。在军事上、政治上对驻汉日军构成威胁。
  • 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夜宿姚家大湾:1946年5月7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同美蒋代表一行40人赴宣化店观察,途径姚家集。因姚蔡河桥被洪水冲毁,夜宿姚家大湾。
  • 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黄陂:1949年4月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四十三军解放姚家集,11日攻克长轩岭,27日逼近横山。5月9日,县城解放,县人民民主政府迁驻城关。5月13日,四野一一八师攻克滠口,黄陂全境解放。
  • 滠水下游改道:1977年11月至次年春,黄陂县委、县政府组织全县13.4万民工奋占百日,完成土方844万立方米,石方25.32万立方米,折标工906.95万个,投资514万元,完成滠水下游改道工程。改道后,增垦耕地7000亩,灭螺7000亩,可抵御50年一遇的洪水,使两岸15万亩农田免除了水旱灾害。
  • 中共黄陂县委更名为中共武汉市黄陂区委:1999年3月12日在中共黄陂县第九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会上,决定将中共黄陂县委员会更名为中共武汉市黄陂区委员会,中共黄陂县第九次代表大会更名为中共武汉市黄陂区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共黄陂县第九届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分别更名为中共武汉市黄陂区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根据省、市委的批复,中共武汉市黄陂区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由杨楚坤、雷腾芳、吴方法、王法圣、吴明益、刘春海、李志堂、雷震、李华捌、郭国松、张广久、肖映义、肖金双、胡建奇等14名同志组成,区委书记由杨楚坤担任,区委副书记由雷腾芳、吴方法、王法圣、吴明益担任。
  • 武汉市黄陂区成立:1999年3月28日,中共武汉市黄陂区委员会,黄陂区人民政府正式挂牌办公。

地理

  黄陂区位于湖北省东部偏北,武汉市北部,地跨东径114°09′—114°37′,北纬30°40′—31°22′。东与红安县、新州区接壤,西隔小悟山、界河与孝感市毗连,南抵府河与武汉市城区相望,北与大悟县交界。区境南北最大纵距104公里,东西最大横距55公里,境域周长273.5公里。国土总面积2261平方公里。

  区境北依大别山南麓,南临长江,整个地势北高南低,自北向南逐渐倾斜。形成西北低山区,东北丘陵区、中部岗状平原区和南部滨湖平原区4级阶梯。西北低山区海拔150—180米,全区最高点双峰尖873.7米。东北丘陵区海拔50—150米。中部岗状平原区海拔30—50米。南部滨湖平原区海拔20—30米,最低处为16.5米。全境有滠水、界河及北湖三大水系和由5个主要湖泊构成的自然水系。地貌特征构成全境“三分半山,一分半水,五分田”的格局。

  黄陂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四季分明,年平均无霜期255天。年均日照时数约1540—2180小时。由于地形复杂,各地日照时数及百分率有差异,山地阴阳坡的差异比较明显,但基本能满足农作物的需求。年均降水量在1000—1200毫米之间,雨量分布的时空差异较大,洪涝干旱时有发生,对全区工农业生产影响严重。

  境内平均气温为15.7℃—16.4℃。一年中,以1月最低,月平均气温2.4℃—3.2℃;7月最高,日平均气温28.4℃,有的年份出现在8月。历年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15.5℃,极端最高气温为40.7℃。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黄陂区国土总面积2261平方公里(339.15万亩),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1.22%。其中耕地面积107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8%;园地1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0.7%;林地35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6%;牧草地6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水面面积35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6%。

  从土地资源结构看,耕地、林地为主要土地类型,占总面积的64%,其分布与全区北高南低的地势相对应。耕地多在区中部、东北部和南部,林地主要分布在县西北地区。

  土地开发利用的主要特点为:第一、国土资源具有多样性、多宜性。县西北低山群体宜林宜牧,中部、南部平原土壤肥沃,发展种植业得天独厚。第二、按照“南部水产蔬菜,中部畜禽粮油,北部林果茶小杂粮”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紧邻武汉市城区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使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水利资源

  黄陂区处于江汉河湖水网的边缘地带,境内河流湖泊纵横交织,水利资源丰富。全区共有大小河流31条,河流总流长708.72公里,流域面积3504.3平方公里。主要河流有:滠水、界河、府河和注入北湖的五条河流,多为南北流向。其中滠水河是区内最长河流,源于大别山南麓大悟县境内,从北向南纵贯黄陂汇入长江,境内流程90.71公里。全区有水库89座,其中大、中型水库7座:夏家寺、梅店、院基寺、泥河、矿山、巴山寨、三姑井,总承雨面积573平方公里,总库容量71573万立方米,有效库容34388万立方米,正常蓄水面积10.22万亩,灌溉面积68.31万亩。主要湖泊有武湖(180平方公里)、童家湖(48平方公里)、后湖(12.9平方公里)、西湖(9.24平方公里)、什仔湖(2.5平方公里),湖泊总面积252.64平方公里,承雨面积1243.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0.9亿立方米。

  南部平原湖区先后进行了汉北河下游改道、滠水下游改道、围垦灭螺等大型水利工程。先后建成武湖、后湖、四联垸、什仔湖泵站。北部和中部低山丘陵地带,对水库设施进行了整修加固,扩宽延伸夏家寺、梅院泥、矿巴三大灌溉系统的联结渠道,使全区形成河湖相通,库渠相连,北蓄南排的水利体系。总蓄水能力达96351万立方米,控水面积1281.5平方公里,有效水量52766万立方米。

  境内地下水储量2.2亿立方米,分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基岩裂隙水、碳酸盐岩岩溶裂隙水3种主要类型。地下水温17—24℃,矿化度低于淡水,适宜农作物灌溉。北部还有断裂循环型地下热水。

矿产资源

  已初步探明可资利用的矿产资源有金矿、铜矿、磷锰矿、白云岩、河砂、红砂、高岭土、石英砂岩、石英岩、砾卵石、浅粒岩、绿片岩、石英绢云母片岩、萤石、辉绿岩、玄武岩、花岗岩及矿泉水等二十余种。

  金矿分布石门、塔耳及蔡店三地,属小规模金矿。除石门尚未开采外,塔耳、蔡店两地均因资金紧缺,开采一年多后停采停炼。铜矿分布在李集、长轩岭、蔡店三地,铜的品位为0.75—3.96%之间,属小型矿。磷锰矿系小型矿床规模,磷的工业储量92万吨,锰的工业储量70万吨。白云岩3.56亿立方米,年开采量45万吨左右。河砂累计开采量在1亿吨左右,尚未开采地段及储量已不太多。红砂总储量在300万吨以上。石英砂岩的地质储量在1亿立方米左右,石英岩地质储量250万吨,年开采量3万吨。花岗岩地质储量5亿立方米,已开始少量开采和加工。绿片岩1亿立方米,高岭土总储量220万吨。

物产

  黄陂物产资源丰富,主要包括:

  农作物:稻谷、小麦、大麦、豆类、薯类、棉花、油菜、花生、芝麻、甘蔗等。

  动物资源:分为两大类。一是家养畜禽,主要有猪、牛、羊,鸡、鸭、鹅、鸽、鹌鹑、蜜蜂、观赏鸟、 鸵鸟等。二是野生动物,种类70余种。分为水族类:虾、蚌、螃蟹、甲虫、娃娃鱼、鲤鱼、鳝鱼等;爬行类:茶花蛇、乌梢蛇、蜈蚣、蜗牛等;兽类:狐、猪獾、野猪、松鼠等;禽类:雉鸡、乌鸦、云雀、猫头鹰、白鹭等;昆虫类:其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黄嘴白鹭、猫头鹰两种,省级保护动物有娃娃鱼、中白鹭以及黄陂黄牛等10余种。

  植物资源:境内有树木1000余种,常见的265种。其中用材树种10余种,主要有马尾松、杉木、泡桐等;经济林树种20多种;野生中药材200多种;蔬菜瓜果80多种。珍贵树种有银杏、水杉及木兰花茶等。

  水产资源:常见的有40多种。以青、草、鲢、鳙“四大家鱼”最为普遍。近年来又引进了日本白鲫、非洲鲫鱼、革胡子鲶、团头鲂等。贝类有10多种,其中可用作养殖珍珠的优良母贝——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数量较多。此外,还有众多经济价值较高的水生动植物,如虾、鳖、龟、鳝、莲、藕、菱、茭白、芡实等。

  主要土特产品:花生、茶叶、板栗、芦笋、桔梗、柿子、桃李、荸荠等。

黄陂三鲜

  黄陂三鲜,也叫“黄陂三合”,因为三种菜可以放在一起做一碗菜而各有各的味道。是黄陂民间的传统佳肴,已经流传数百年。三鲜是鱼丸、肉丸、肉糕三样菜看合而为一的统称。在当地过年或红白喜事,都会有这样的菜上席:有“没有三鲜不称席,三鲜不鲜不算好“之说。三鲜各有其制作传统技艺。

  鱼丸较普通的会选用当地产量较大的淡水河鱼白鲢,或者好一些的会用草鱼,去鱼鳞和皮,再用刀一在鱼上刮下一层层鱼肉,观察到见到红色鱼肉为止,再加纯白的鱼肉剁碎配上蛋清、葱白、姜汁、猪油、淀粉(不可多加否则就假了)等经过高速手打吸进充分的空气到鱼丸能浮起水为佳,再用清水煮熟即可制成。外滑内泡。保存方法,都过鱼的清水冷却后放入葱叶几枝,再将鱼丸放入水中可保鲜若干天。切不可冷藏更不可以冰冻。否则和冻豆腐一个样了。

  肉丸选用猪肉(7分瘦3分肥为佳)剁碎,配上鱼茸(鱼丸制作剩下的鱼红、鱼骨等)、淀粉和各种调料,酥炸而成,外表金黄里面香嫩为佳。出锅后虑干油,阴凉处保存。

  肉糕的原料和肉丸相同(但是肥肉要白色,可加豆腐皮当地叫千张),作成4CM后度的圆饼状,蒸制而成,出锅后切成片状,极有弹性,肥而不腻。

  三菜合烧,鱼有肉味,肉有鱼香,别有风味。三菜一碗两白一金,上桌来,喜庆不少。由于三菜中有鱼、丸、糕三字,鱼与余谐音,丸在当地的方音为圆,糕与高同音,人们便赋三鲜以年年有余、家家团圆、步步高升的寓意,为图吉庆,年节必备。

文化

黄陂方言

  黄陂是武汉市北边的一个区,为黄陂区,是花木兰的故乡,是中华木兰文化之源,境内商代遗址盘龙城,是武汉城市之根,“无陂不成镇”之说早已蜚声海外。

  黄陂话是黄陂区的独特方言,比起武汉话来说有些许不同,主要是音调不同,但是大体上与武汉话相同,因此两地的人都很容易的互相沟通。

  有关黄陂话的笑话:20世纪初,黎元洪出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时,黄陂话因一票之差落选“国语”。

  黄陂方言属楚语系,历史悠久。从语言学的角度看,黄陂话与《楚辞》中出现极多的字、词、句有某种相通之处,是古老楚语的余绪。黄陂区有关人士认为,随着普通话普及率的提高,预计黄陂方言在本世纪下半叶行将消失,因此需要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保护。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文化遗产

  2014年,黄陂区共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3项、省级14项、市级16项,区级61项。享有“楚剧之乡”、“泥塑之乡”、“武术之乡”的美誉。黄陂“九佬十八匠”遍布五湖四海,素有“无陂不成镇”之说。民间文学木兰传说、曲艺湖北大鼓、和戏曲楚剧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陂泥塑、黄陂民间彩词、高跷故事亭子、黄陂榨油技艺等14项入选省级非遗保护名录,民间技艺黄陂三鲜等16项入选市级非遗保护名录。

  木兰武术已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世纪80年代,黄陂区武术大家根据历史文献整理的木兰拳问世,被中国武术院正式确认为中国武术第130种拳种。

  黄陂榨油技艺起于明嘉靖年间,在当地延续了400多年。已列入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陂木版年画为民间画匠、雕刻匠、印刷匠纯手工工艺制品,作品产生于一匠多艺制作或多匠操作而成的简易家庭作坊。

  黄陂泥塑:唐贞观年间,泥塑艺人即开始塑制寺庙、观中供奉的神像。汉阳归元寺的五百罗汉和木兰山的神像就是它的传统代表作。归元寺五百罗汉是湖北黄陂王氏父子用九年时间塑成的。黄陂是中国的雕塑之乡之一。[2]

  湖北大鼓,起源于湖北黄陂,是一种流行于武汉、孝感、麻城、浠水和黄冈一带的说唱艺术,原名“鼓书”,又称“打鼓说书”、“打鼓京腔”等。1950年定名湖北大鼓后,在湖北省内广泛流传。

  楚剧,湖北地方主要剧种之一。正式得名在1926年,但从之前的“黄孝花鼓戏”阶段便已进入剧种的孕育时期。黄孝花鼓是楚剧的旧称,亦称西路花鼓,二十世纪初流行于湖北黄陂、孝感一带,其声腔源自于古调“打锣腔”。

九佬十八匠

  九佬十八匠是中国民间对靠手艺谋生的民间工匠的一个统称。他们不仅是中国民间的艺人,更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中国各地都有九佬十八匠。只是各地九佬十八匠的工种有所不同。通过探讨,初步确定长阳的“九佬”分别为:“站三佬”,赶仗佬、打榨佬、弹花佬,“坐三佬”,钻磨佬、补锅佬、阉猪佬,“勾腰三佬”,渡船佬、杀猪佬、打挂佬。另外,金、银、铜、铁、锣、石、木、雕、画、皮、秤、弹、鼓、染、瓦、篾、梳、漆为土家“18匠”。

  盘龙城遗址,位于黄陂区滠口街道办事处叶店村盘龙湖南,是商代在南方建立的重要方国遗址。盘龙城遗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290米,东西宽约260米,占地面积约110万平方米,主要由盘龙城城址、李家嘴遗址、杨家湾遗址、楼子湾遗址、王家湾遗址、杨家嘴遗址组成。盘龙城遗址首次发现于1954年,1963年试发掘,1974年、1976年正式发掘,现已探明城垣(城墙)夯筑,宽约21至22米,四面城垣中部各设有一门。此外,还探明城垣外还有宽约14米,深约4米的护城河。1988年,盘龙城遗址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

木兰八景

  木兰山 是千年宗教名胜,也是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黄陂北部,距武汉市57公里。木兰山自古就有神灵之地、石奇之地、和谐之地“三说”。

  ——说它神灵,是因为历来就有“木兰山的菩萨应远又应近”的说法。木兰山是一座有着1500年的历史的宗教名山, “七宫八观三十六殿”,供奉神像一千余尊。始于隋唐,盛于明清的千年香火名扬天下,日益昌盛。神秘灵验的木兰山香火每年都吸引着鄂、豫、皖、湘、赣等地近百万游人朝山进香。

  ——说它石奇,是因为它有诸多形似或神似的奇异山石,如棋盘石、 龙尾石、试剑石、下马石和人面石等。木兰山石都是七亿五千万年前大自然造山运动留下的杰作,是当今世界上仅有的几处保存最完整、地理特征最明显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之一,地质学家称其为片岩间褶皱、片理褶皱荟萃的“地质博物馆”。

  ——说它和谐,是因为千百年来,佛道同处一山,同享香火。佛道两家在木兰山留上许多佳话,不同源,可以同山;不同道,可以同安。佛道两家共同佑泽苍生。

  木兰山因替父从军的花木兰将军而得名。深厚的木兰文化使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留下动人的花木兰传说和“忠、孝、勇、节”的木兰精神。木兰花树、木兰殿、玉皇阁和祈嗣顶等一大批与木兰传说相关的遗址和遗迹让木兰山更添神奇。

  木兰湖 是湖北省最大的省级旅游度假区之一,也是华中地区最大规模的都市郊野旅游度假区。位于黄陂区木兰乡,距武汉市60公里。木兰湖湖区面积20多平方公里,大小岛屿星罗棋布,漫长而蜿蜒曲折的湖岸线串联着一百多个翡翠般的岛屿。相传这里是木兰将军当年饮马习武之地。湖畔尚留存有木兰将军庙、将军墓等与木兰将军传说有关的遗迹。木兰湖水面宽广,湖水澄清,碧波荡漾。泛舟湖上,御风徐行,舒怀放目,仿佛山在千山之外,水在万水之中,令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木兰湖是现代人休闲度假的最佳去处,湖岛周边建有二十多家星级宾馆和酒店,其设施完善,服务水平堪称一流,具备一次性接待5000多名游客食宿的能力。木兰湖七星岛大酒店是武汉市郊第一家四星级旅游饭店。

  此外,木兰湖畔还有两大奇景:一是位于湖东南的鸟岛,有十多万只鹭鸟在此栖息,每年秋去春来,万鸟翔集,雪羽纷飞,堪称华中地区一大生态奇观。二是座落在木兰湖畔的“湖北明清古民居博览园”,是湖北省古民居文化和古建筑的精华所在。

  木兰天池 是国家4A级景区,也是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黄陂区长轩岭街境内,距武汉市61公里,距天河机场43公里。景区面积13平方公里,主要由“浪漫山水”、“高峡人家”和“森林公园”三大主题景园链接成一个南北走向,长达十余公里的森林山水大峡谷。

  ——浪漫山水景园,景区内以观赏飞瀑、溪潭、怪石等景观为主,可谓十步一景、百步一绝。特别是高山环抱的木兰天池水如明镜,清澈见底。游船踏浪,驶过青山白云倒映的池水,仿佛来到人间仙境。

  ——高峡人家景园,主要由朱家山寨、草原人家、动感河湾以及木兰外婆家组成。在这里,游人既可以欣赏到原汁原味的高峡人家风情,又可品味到浓浓的木兰文化。

  ——森林公园景园,总面积25000亩,森林覆盖率达98%,各种珍贵的动植物达1000多种。这里也是三峡濒危植物保护培育基地,有十几种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在此落户。丰富的森林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游客进行森林沐浴的最佳去处。

  木兰古门 是武汉市唯一的生态奇石景区。位于黄陂姚家集镇境内,距武汉市71公里。景区面积约5平方公里,景区内有著名的“五奇”景观。

  ——“石奇”,景区内奇石遍布,有若黄山之貌。漫山遍野的奇石,或象形、或寓意;或独处一隅,或相伴而聚。看似人造,实乃天工,让人惊为神造。其中彩蝶岩、牛脊岭、问天石、縻牛桩等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让人充满无限遐想。更让人惊叹的是那木鱼石,极为神似。相传这木鱼石是木兰将军经历千辛万苦为民祈福,神助而成。而那丹青壁仿佛是一幅绝妙的山水画,让人百看不厌。

  ——“河奇”,在古门山景区内有一条武汉市海拔最高的长约2公里的东西走向的山顶长河,一年四季碧水长流。登临长河,让人顿生“银河落九天”之感。

  ——“谷奇”,长约3公里的双龙峡谷全部在花岗岩石面上流淌,上下落差300余米,有武汉境内最大的瀑布。峡谷蜿蜒曲折、溪流不断、瀑潭相连,引人入胜。

  ——“寨奇”,景区的东西南北有四座古石寨,有人说是家族的护卫工事;有的说是太平天国时所建;也有的说是当年木兰的演兵御敌的场所。到底什么时候因何而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古朴、沧桑的石寨给人一种无穷的追想。

  ——“岛奇”,风情半岛座落于古门湖畔,在水一方。四周林木苍翠,清幽静远,风光旖旎。身临其境,你会发出由衷的感叹:山水情长,自然最美!

  木兰清凉寨景区 面积约10平方公里。位于黄陂区蔡店乡境内,距武汉市约85公里。这里是一处群山竞秀的地方,自古就有“八谷飞来两湖泉,十里山道盘九岗”之说。景区内有武汉市海拔最高的山村——刘家山;海拔最高的湖泊——通天湖和酒醉湖。盛夏时节,日平均气温低于武汉市区4℃—6℃,是纳凉避暑的极佳去处。走进清凉寨茶园,一股沁人心脾的茶叶清香就会让你陶醉。精致而典雅的茶楼、茶廊、茶亭,风格独特,古朴端庄。醇厚的茶香,悠扬的琴声一同品味,让人回味久远。清凉谷有道人涧、三部书、浴仙池、望天崖、牛郎河等具有传奇“身世”的景观,还有三百多年历史的铁衣古松和罕见珍稀的薄叶润楠,让人赏心悦目。

  景区内的刘家山有几百年的历史。村中,有一条长约200米的巷道,弯弯曲曲,串联着百户人家。民居是白墙黑瓦,依山傍水而建;村内,百余株古老银杏树,一到秋天,金叶漫天,果满枝头。刘家山至今还收藏着清代道光皇帝为代驾王刘炳士亲笔题写的“木本水源”御赐木匾,更是给刘家山增添了神奇色彩。

  木兰云雾山 是武汉市唯一的城市郊野公园,位于黄陂区李家集镇境内,距武汉市60公里,方圆25平方公里。景区地貌奇特而秀美,集峰、谷、堰、潭、川、古寨、古建筑于一体,千姿百态,风情万种,被称之为木兰生态旅游区中的“百景园”。景区内植物种类丰富,有各种树木1000余种,中草药材600余种。奇花异草,四时交替。森林覆盖率95%以上。

  云雾山主要景观有:十里花山、八里柳溪、一山两教、四级香火。“云遮雾掩山犹在,雨打风吹花亦香”。云雾山一年四季,季季景不同,尤其是那十里花山,每天四五月间竞相怒放的杜鹃花,红白相间,漫山遍野,堪称华中一绝。突兀雄踞山颠的龙王古寨,12公里的干砌石墙,逶迤环抱着700亩城堡,依山遍布的千余间石屋,俨然天上街市,仿佛向人们诉说着几百年前的古老故事……

  木兰草原 位于木兰山南麓。是一处以草原风情展示为主,融观光、游乐、会务、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景区。主要景观有草原人家、草原古城、草原部落、草原集市、草原牧场、草原敖包、茶马客栈等。走进木兰草原,可以欣赏到风吹草低现牛羊的草原美景;可以领略到草原广袤辽阔的博大胸襟;可以感受到篝火熊熊、舞姿翩翩的异域风情;可以体验到纵马飞奔、弯弓骑射的粗犷豪迈。而每当夜幕降临木兰草原之地,在充满神秘色彩的敖包旁,在深情悠扬的马头琴声中,一对对身着民族服饰的多情恋人相会于缠绵的月光下,相互倾诉着无尽的衷肠,又别有一番草原情调,引人遐想。

  著名歌唱艺术家德德玛无比激动地说:“我生平第一次来到武汉,就来到了美丽的木兰草原。我感谢黄陂人民让我在这里看到了美丽的家园。木兰草原的是蒙古大草原的最精美的浓缩和展示,我爱木兰草原”。

  农耕年华 座落在黄陂区武湖农场汉施公路旁,距武汉市12公里,占地面积3000亩。园内农业旅游资源丰富,景色秀丽,平原、草原、丘陵、山坡、湿地、湖泊、溪流、池塘错落有致;农耕作物品种齐全,花草瓜果满园飘香,珍稀植物种类繁多,飞禽走兽千姿百态;各类建筑巧夺天工,镇、村、塔、桥星罗棋布;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农政思想底蕴厚重。

  该园系国家级生态农业观光园。目前已建成金牛广场服务区、农业科普示范区、农事农活体验区、农具博览游乐区、百果观赏采摘区、藤园彩林浏览区、珍奇动物观赏区、运动健身活动区、登塔眺望烟瘴区、生态湿地浏览区、农家美食休闲区、木屋度假会务区等十二个功能区。园内吃住行游购娱设施齐全,服务项目成龙配套,硬件软件质量一流,是广大市民学生旅游观光、普及农科知识、体验农家生活、会务休闲度假的绝佳去处。

姚家山景区

  姚家山旅游区位于武汉市黄陂区蔡店街西北部姚家山、源泉村境内,距武汉城区约95公里、距黄陂城区65公里,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姚家山村是武汉市人口居住最僻远的山村之一,全村217户,866人。共586亩耕地,13000亩山场。由于地处偏僻,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村湾环境脏乱差和村民收入水平低下的状况一直没有得到应有改善。但同时存在自然生态保持完好,旅游资源凸显的优势,极具旅游开发价值。姚家山既是抗战时期新五师司政机关所在地,享有“武汉抗战第一村”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殊荣;又是青山环抱,绿水环绕,四季风光如画的美丽山乡。春季百花齐放,中华樱花、中华白鹃、红白继木花、杜鹃花、油桐花和诸多山野花争相吐艳;夏季水碧山青,气候凉爽;秋季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冬季玉树琼枝,素裹银装,美不胜收。

  姚家山曾是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司令部、政治部以及中共豫鄂边区党委机关所在地、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第五师1941年三次东进时的军事指挥中心和暨鄂豫边区指挥中心移驻大悟白果树湾后的边区重要后方基地。1941年至1945年期间,由中央军委直接指挥、活跃在抗日战争相持和反攻时期的新四军第五师,在李先念、陈少敏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下,率分利用姚家山的地理优势、人脉资源及战略地位,与日顽势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建立和发展了横跨鄂豫皖湘赣五省9万多平方公里的革命根据地,为抗日期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李先念、任质斌、陈少敏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新四军第五师官兵,在这里与当地老百姓休戚与共,唇齿相依,姚家山人民忠心拥护抗日的人民军队,积极为部队腾房、筹粮筹款、救治伤员的故事至今流传。

人物

  黄陂历史文化悠久,世代才人辈出。相传县北的木兰山为代父从军的木兰将军故里;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出生于黄陂,在这里度过少年时期;元末南方红巾军著名将领倪文俊早年为武湖渔民;清嘉庆4年(公元1799年)至道光18年(公元1838年),39年间出了文武三榜眼,分别为武榜眼曾大观,文榜眼刘彬士、金国钧,后分别官至福建陆路提督、浙江巡抚和翰林院编修。清咸丰年间,城关人周恒祺官至直隶布政使;长堰人王正起历任山东总兵、提督军门,诰封“振威将军”,以捕杀慈禧太后宠信太监安得海而闻名;黄陂黎家河(今属大悟)人黎元洪1916年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人称“黎黄陂”;辛亥革命时期奋起救国的著名人物有蓝天蔚、蔡济民、喻育之等。

  作为湖北省党组织建立最早的县份之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黄陂籍风云人物有:大革命时期:唐际盛(黄陂党组织暨河南开封地委党组织创始人),吴光荣(黄陂县委第一任书记),蔡以忱(参加过“五四”运动,在党的“五大”上被选为中央监察委员);土地革命时期:潘忠汝(黄麻起义总指挥),吴光浩(黄麻起义副总指挥,鄂豫边红军及革命根据地创始人),刘光烈(黄麻起义副总指挥),陈金台、焦恒田(静山庙暴动正、副指挥长),黄陂籍军事将领徐海东大将(后划归大悟),杜义德、陈庆先、韩伟中将,袁学凯、张广才、熊伯涛、雷震、陈福初、叶超、李大清、方明胜、唐凯、童陆生少将计14人;抗日战争时期:任士舜(黄陂县第一支抗日武装创建者)、杨学诚(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主要创始人之一)。

  黄陂教育、科技、宗教、文化界著名人物有:陈宣恺、陈时、刘凤早、陈启天、余家菊、胡秋原、涂治、万昭虚、王若愚、曾卓、冯今松和荣获意大利加勋大骑士勋章的万子美;著名政界人物有许建国(历任中国驻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大使)。

  抗战时期任伪中央执行委员、伪陆军部长的汉奸叶篷,任湖北绥靖侦辑少将处长,武汉、重庆流氓帮会头目杨庆山,也是黄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