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 崔颢诗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题与背景: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唐诗三百首》和《千家诗》皆收录此诗。黄鹤楼,古代名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对岸的龟山。传说仙人子安乘黄鹤路过此地(见《齐谐志》)。该楼历代屡毁屡建,1884年最后一次焚毁,1985年在蛇山的高观山西坡重建。


  此诗极为历来推崇,严羽且称为唐人律诗第一。据《唐才子传》,“李白登此楼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后白所作《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皆模拟此诗。此亦传说如此。


  全诗写望云思仙,而仙不可知,时当日暮,于是江上烟波,益切乡关之思。三四两句,似对非对,且上句连用六仄,下句连用五平,作者写时当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读来依然音节浏亮,并不拗口,李白不喜徘偶,故也特爱此诗。


  俞陛云《诗境浅说》云:“乾隆时黄仲则(景仁)自负清才,有句云:坐来云我共悠悠。为时传诵,亦好在托想空灵,就崔之白云悠悠句加以我字,遂用古入化,然不能越崔之诗境外也。”


逐句释义: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昔人: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南齐书·州郡志下》:“夏口城据黄鹄矶,世传仙人子安乘黄鹄过此上也。”
  黄鹤:传说中仙人所乘的一种鹤。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百年来只有白云空自飘荡。 “空”字,强调时间上的邈远,传达了作者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空:空自;徒然,白白地。
  悠悠:飘荡的样子。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朗的阳光照耀着江面,(隔江相望)汉阳的树木清晰可数,鹦鹉洲上草木茂盛。 写隔江所望景物。
  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历历:分明的样子。清楚可数。
  汉阳:地名,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芳草萋萋:形容草木茂盛。芳草,香草。萋萋,草盛的样子。《楚辞·招隐士》 云:“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古诗词中,芳草萋萋往往引游子之思。
  鹦鹉洲:在今武汉市西南长江中,相传因东汉祢衡曾在此作《鹦鹉赋》而得名,后因江水冲刷,屡被浸没,今鹦鹉洲已非宋以前故址。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黄鹤楼》)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日近黄昏,(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乡关:故乡,家园。
  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黄鹤楼 题图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楼图》(局部),元代画家夏永作
黄鹤楼,居于长江之滨,蛇山之首,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历经战火硝烟,时毁时建,仅明、清两代黄鹤楼分别七建七毁。现楼为1981年重建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作,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是说,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作者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作者心里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说,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百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抒发了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何处是”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千载”和“空悠悠”,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了乡愁。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和“空余黄鹤楼”,转而写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说,日近黄昏,眺望远方,我的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太阳落山,鸟要归巢,船要归航,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诗作以一“愁”收篇,表达了日暮时分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


名家点评: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元·方回《瀛奎律髓》:此诗前四句不拘对偶,气势雄大。李白读之,不敢再题此楼,乃去而赋《登金陵凤凰台》也。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冯舒:何有声病,即是律诗,且不拘平仄,何况对偶?冯班:真奇。上半有千里之势。起四句宕开,有万钧之势,纪昀:偶尔得之,自成绝调。然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再一临摹,便成窠臼。许印芳:此篇乃变体律诗,前半是古诗体、以古笔为律诗。无名氏(乙):前六句神兴溢涌,结二语蕴含无穷,千秋第一绝唱。赵熙:此诗万难嗣响,其妙则殷璠所谓“神来,气来,情来”者也。

  明·高棅《唐诗品汇》:刘后村云:古人服善。李白登黄鹤楼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句,至金陵乃作《凤凰台》以拟之。今观二诗,真敌手棋也。刘须溪云:恨以滔滔莽莽,有疏宕之气,故胜巧思。

  明·高棅《批点唐诗正声》:气格音调,千载独步。

  明·郎瑛《七修类稿》:古人不以饾饤为工,如“鹦鹉洲”对“汉阳树”,“白鹭洲”对“青天外”,超然不为律缚,此气昌而有余意也。

  明·王世懋《艺圃撷余》:崔郎中作《黄鹤楼》诗,青莲短气,后题《凤凰台》,古今目为敕敌。识者谓前六句不能当,结语深悲慷慨,差足胜耳。然余意更有不然,无论中二联不能及,即结语亦大有辨。言诗须道兴比赋,如“日暮乡关”,兴而赋也,“浮云”“蔽日”,比而赋也,以此思之,“使人愁”三字虽同,孰为当乎?“日暮乡关”、“烟波江上”,本无指著,登临者自生愁耳,故曰“使人愁”,烟波使之愁也;“浮云”“蔽日”,“长安不见”,逐客自应愁,宁须使之?青莲才情,标映万载,宁以予言重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窃以为此诗不逮,非一端也,如有罪我者则不敢辞。

  明·陆时雍《唐诗镜》:此诗气格高迥,浑若天成。

  明·钟惺《唐诗归》:谭云:此诗妙在宽然有余,无所不写。使他人以歌行为之,尤觉不舒,宜尔太白起敬也。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前四句叙楼名之由,何等流利鲜活?后四句寓感慨之思,何等清迥凄怆?盖黄鹤无返期,白云空在望,睹江树洲草,自不能不触目生愁。赋景摅情,不假斧凿痕,所以成千古脍炙。李梦阳云:一气浑成,净亮奇瑰,太白所以见屈。周敬曰:通篇琉越,煞处悲壮,奇妙天成。

  明·吴逸一《唐诗归折衷》:吴敬夫云:吊古伤今,意到笔到之作。

  明·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此诗正以浩浩大笔,连写三“黄鹤”字为奇耳。……四之忽陪“白云”,正妙于有意无意,有谓无谓。通解细寻,他何曾是作诗,直是直上直下放眼恣看,看见道理却是如此,于是立起身,提笔濡墨,前向楼头白粉壁上,恣意大书一行。既已书毕,亦便自看,并不解其好之与否。单只觉得修已不须修,补已不须补,添已不可添,减已不可减,于是满心满意,即便留却去休回,实不料后来有人看见,已更不能跳出其笼罩也。且后人之不能跳出,亦只是修补添减俱用不着,于是便复袖手而去,非谓其有字法、句法、章法,都被占尽,遂更不能争夺也。此解(按:指后四句)又妙于更不牵连上文,只一意凭高望远,别吐自家怀抱,任凭后来读者自作如何会通,真为大家规摹也。五六只是翻跌“乡关何处是”五字,言此处历历是树,此处凄凄是洲,独有目断乡关,却是不知何处。他只于句上横安得“日暮”二字,便令前解四句二十八字,字字一齐摇动入来,此为绝奇之笔也。

  清·吴昌祺《删订唐诗解》:不古不律,亦古亦律,千秋绝唱,何独李唐?

  清·黄白山《增订唐诗摘钞》:前半一气直走,竟不作对,律之变体。五六“州”一类,“草”“树”一类,上下互换成对(犄角对)。前半即吊古之意,凭空而下。“晴川历历”、“芳草萋萋”,即从“白云”“悠悠”生出。结从“汉阳树”、“鹦鹉洲”生出“乡关”,见作者身分;点破“江上”,指明其地;又以“烟波”唤起“愁”字,以“愁”字绾上前半。前半四句笔矫,中二句气和,结又健举,横插“烟波”二字点睛。雄浑傲岸,全以气胜,直如《国策》文字,而其法又极细密。

  清·盛传敏《碛砂唐诗》:今细求之,一气浑成,律中带古,自不必言。即“晴川”二句,清迥绝伦,他再有作,皆不过眼前景矣。而且痕迹俱消,所以独步千古乎?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此诗为后来七律之袓,取其气局开展。

  清·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妙在一曰黄鹤,再曰黄鹤,三曰黄鹤,令读者不嫌其复,不觉其烦,不讶其何谓。尤妙在一曰黄鹤,再曰黄鹤,三曰黄鹤,而忽然接以白云,令读者不嫌其突,不觉其生,不讶其无端。此何故耶?由其气足以充之,神足以运之而已矣。若论作法,则崔之妙在凌驾,李之妙在安顿,岂相碍乎?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此诗向推绝唱,而未言其故,读者欲索其佳处而无从。评此诗者,谓其“意得象先,神行语外”,崔诗诚足当之,然读者仍未喻其妙也。余谓其佳处有二:七律能一气旋转者,五律已难,七律尤难,大历以后,能手无多。崔诗飘然不群,若仙人行空,趾不履地,足以抗衡李、杜,其佳处在格高而意超也。黄鹤楼与岳阳楼并踞江湖之胜,杜少陵、孟襄阳登岳阳楼诗,皆就江湖壮阔发押。黄鹤楼当江汉之交,水天浩荡,登临者每易从此着想,设崔亦专咏江景,未必能出杜、孟范围,而崔独从“黄鹤楼”三字着想。首二句点明题字,言鹤去楼空,乍观之,若平直铺叙,其意若谓仙人跨鹤,事属虚无,不欲质言之。故三句紧接黄鹤已去,本无重来之望,犹《长恨歌》言入地升天、茫茫不见也。楼以仙得名,仙去楼空,余者唯天际白云,悠悠千载耳。谓其望云思仙固可,谓其因仙不可知,而对此苍茫,百端交集,尤觉有无穷之感,不仅切定“黄鹤楼”三字着笔,其佳处在托想之空灵、寄情之高远也。通篇以虚处既已说尽,五六句自当实写楼中所见,而以恋阙怀乡之意总结全篇。犹岳阳楼二诗,前半首皆实写,后半首皆虚写,虚实相生,五七言同此律法也。


试题精选:

  1.本诗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情感。(2分)

  参考答案:思乡。


  2.诗歌首联和颔联借两个“空”字抒发了______________之感。(1分)

  参考答案:寂寞孤独(失落惆怅、岁月易逝等)【解析】 本题考查诗词赏析中的炼字。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空”字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据此概括即可。


  3.想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展现的画面,用资金的语言进行描绘。(3分)

  参考答案: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郁郁葱葱,鹦鹉洲上芳草茂盛,这一切都清晰可见。(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景物完整2分,语言生动1分。)


  4.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颖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2分)

  参考答案:该诗不仅写景,还有抒情。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了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答出“抒情”1分,分析1分,共2分。)


  5.诗歌的一、二两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4分)

  参考答案:一、二两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各2分)


  6.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019年广西梧州市中考题)

  A.诗歌从神话传说落笔,遥想“昔人”已乘鹤而去,既写出了黄鹤楼的历史悠久,又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

  B.诗歌前四句三见“黄鹤”,二见“去”“空”,回环咏叹,抒发了诗人那种求而不得、待而不来的迷惘与惆怅之情。

  C.诗人登高远眺,长江对岸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的芳草长势喜人,此时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D.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偶句押“ou”韵,韵脚是“楼”“悠”“洲”“愁”,读起来朗朗上口,音调和谐,旋律优美。

  参考答案:C


  7.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

  B. 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 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 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热,抒情真挚,为吟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

  参考答案:B


  8.下列对本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从传说落笔,为黄鹤楼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

  B.前两联中的两个“空”字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来写,抒发了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

  C.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气晴好,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草木荒芜衰败。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历来为人传诵。

  参考答案:C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80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扫描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作者简介:

  崔颢(?—754年),唐朝诗人。汴州(今属河南开封)人。开元进士,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早期诗多写闺情,流于浮艳。后历边塞,诗风变为雄浑奔放。有《崔颢诗集》。《全唐诗》收录其诗48首。(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