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20年5月25日 (一) 11:34大猫咪组49讨论 | 贡献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安史之乱线路图
唐朝疆域图

  安史之乱汉语拼音ān shǐ zhī luàn英语:An-Shi Rebellion),唐朝唐玄宗末年至唐代宗初年(755年12月至763年2月)由唐朝将领安禄山史思明背叛唐朝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唐朝节度使置自睿宗时,仅是统领边防军镇的使职。玄宗为控制和防御周边各族,将节度使增为10个,他们除管军政外,又兼管本道民政及财政,权势积重。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败坏,中央军备空虚,天宝元年(742),全国兵数为57.4万,边兵竟占49万。安禄山即在此外重内轻、尾大不掉的局面下起兵叛唐。

  安禄山于天宝元年任平卢节度使,天宝十载,身兼平卢(今辽宁朝阳)、范阳(今北京)、河东(今山西太原西南)三镇节度使,兵力雄厚。他洞悉长安朝廷腐朽、实力空虚的内情,又因与宰相杨国忠争权,遂于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以讨杨国忠为名,自范阳起兵。河北州县,望风瓦解,守、令或逃或降,或被擒杀。叛军军锋迅速指向洛阳,唐玄宗派遣大将封常清到洛阳募兵6万,这些兵未经训练,很快为叛军击败,洛阳失陷。封常清与驻屯陕州的大将高仙芝一起退守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玄宗听信监军宦官的诬辞,杀死高、封两人,起用病废在家的大将哥舒翰统兵赴潼关。次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令部将史思明经略河北。

  洛阳失陷后,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与平原(今山东陵县)太守颜真卿起兵讨安禄山,河北人民纷纷响应。此时唐大将郭子仪李光弼率领朔方军出师河北,屡获胜利;河北十余郡多杀叛军守将,重树唐帜,使叛军将士军心动摇,安禄山甚至想放弃洛阳逃回老巢。唐朝很有讨平叛乱的希望,但杨国忠猜忌驻防潼关的哥舒翰,不采纳他关于据险坚守以待敌内变和由郭子仪、李光弼引兵北取范阳覆敌巢穴的建议,怂恿玄宗促令哥舒翰出兵收复陕洛。十五载六月,哥舒翰被迫出兵,结果大败,潼关陷落,长安震动。玄宗仓皇逃往成都,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军士哗变,杀杨国忠,玄宗被迫缢杀宠幸的杨国忠之妹杨贵妃。马嵬民众遮道留玄宗,玄宗不从。太子李亨留下,遂即奔往朔方节度使所在的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同年七月,李亨即皇帝位于灵武,是为肃宗,改元至德。

  安禄山遣部将孙孝哲入长安,自己仍留洛阳。安军将领在长安胡作非为,大肆搜括民财,专以声色财贿为事,已无再进取之意,致使唐军得到了重整军备、调集重兵的机会。

  在此前后,唐将领鲁炅守南阳(今河南邓州),被叛军围攻一年(至德元载五月到二载五月),阻挡了叛军向江汉地区侵扰的道路。真源(今河南鹿邑)县令张巡在雍丘(今河南杞县)坚守10个月,最后到睢阳(今河南商丘南),与太守许远合兵,又苦守10个月(至德元载十二月到二载十月),保卫了江淮地区。睢阳失陷时,张巡等壮烈牺牲。鲁炅、张巡等的抗敌斗争,为唐军赢得了时间,并保障了江南物资对唐廷的源源补给。

  长安失陷后,郭子仪、李光弼奉命率步骑5万自河北至灵武,壮大了朝廷的声势。河西(今甘肃武威)和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安西(今新疆库车)节度使的兵也来会合。唐廷又得到回纥(见回鹘)、于阗及西域诸族的援助。至德二载(757)正月,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李光弼坚守太原,屡败敌军;郭子仪收复河东郡(今山西永济蒲州镇),解除了侧面敌人的威胁,为收复两京做了战略的准备。同年九月,广平王李俶(后为唐代宗李豫)与郭子仪统朔方等军及回纥、西域之众15万自凤翔出发,攻克长安,十月收复洛阳,安庆绪逃往邺郡(相州,今河南安阳)。此时,留在范阳的史思明不愿受安庆绪的节制,以所统13郡及兵8万降唐。唐封他为归义王,任范阳节度使。但唐廷对他不放心,策划消灭他。事泄,史思明遂反,与安庆绪遥相声援。眼看就要扑灭的战火又重新燃起。

  乾元元年(758)九月,唐派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统兵20余万(后增至60万)讨安庆绪,声势虽大,但无统一指挥,以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使统辖之。初期还有进展,包围了邺城。次年三月,史思明率兵来援,唐军60万众溃于城下。史思明杀安庆绪,还范阳,称大燕皇帝。九月,攻占洛阳,与唐军相持年余。上元二年(761)二月,李光弼攻洛阳失败。三月,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叛军内部离心,屡为唐军所败。宝应元年(762)十月,唐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北),次年正月又逃往范阳,为其部下所拒,穷迫自杀,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至此始告平定。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战乱虽平,安史部将势力并未消灭,藩镇割据局面由此形成;中原战乱地区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吐蕃对唐的侵扰也日益频繁,唐朝国力大为削弱,其全盛时代也从此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