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灵澈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21年6月20日 (日) 11:32小V讨论 | 贡献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小学生必背75首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全唐诗 诗词名句 其他名篇


送灵澈/送灵澈上人

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诗题与背景:

学生经典古诗词APP-安卓苹果通用.png

  《送灵澈》是唐代诗人刘长卿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是一首意境闲淡、感情深沉的送别诗,为唐代山水诗的名篇。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四七》,诗题作《送灵澈上人》。收入《唐诗三百首》,诗题为《送灵澈》。灵澈(chè),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澄源,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诗僧。曾与吴兴诗僧皎然游,元和十一年(816年)终于宜州。(见《唐诗纪事》卷七十二) 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逐句释义: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苍翠的丛林掩映着竹林寺,远远地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
  苍苍:深青色;形容茂盛的样子。
  竹林寺:在今江苏丹徒南。《清一统志》载:“江苏镇江府:竹林寺在丹徒县城南六里,创自晋时,久废。明崇祯间重建。”
  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送灵澈》)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灵澈)身背斗笠在夕阳的映照下,独自向青山归去,走向远方。
  荷笠:背着斗笠。荷(hè),负,背着。
  斜阳:傍晚时西斜的太阳。


《送灵澈》题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灵澈上人欲回竹林寺的情景,后两句写作者目送灵澈上人辞别归去,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离别的伤感与依依不舍之情,也表现了灵澈的风度以及作者闲适淡泊的情怀。全诗纯为写景,借景抒情,是一首意境闲淡、感情深沉的送别诗。

  前两句“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作者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后两句“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写灵澈辞别归去的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作者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作者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结句以“独归”点醒全题,更以“远”字呼应晚钟斜日。如明人唐汝询评: “晚则鸣钟,日斜而别,钟鸣而未至者,山远故也。”(《唐诗解》卷二十三)

  送别诗多黯然情伤,这首诗一反送别感伤之态,而富于清淡雅气,成为唐代山水诗的名篇之一。 这首诗的特点是,静景与动景结合巧妙,精美如画。诗的一、三、四句,写的是静景,二句写的是动景。动、静互相衬托,互相映辉。古寺、斜阳、青山等静物一经渲染,令读者对钟声这一动景印象犹深,仿佛耳旁久久地萦绕着那悠扬的响声;钟声从远处传来,更显出郊野的宁静肃穆。


试题精选:

  1.用自己的语言把这首诗前两句展现的画面描绘出来。

  参考答案:暮色苍茫中,青山深处,竹林寺掩映其中,袅袅钟声,从寺院飘出,如千里跫音,若有若无。


  2.这首诗中的“独”字写出了什么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独”字写出了诗人伫立日送、友人独自远去的情景,表达了作者依依不舍之情。


  3.本诗点题的是哪一句?透过这一诗句,可以看出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青山独归远”。本诗抒发了诗人对灵澈上人的离去的依依不舍之情。(此情可以参照“青山独归远”一句的内涵和对整首诗作的品味中得到)


  4.本诗极工绘画技巧,构图中心突出,背景极富意蕴,试作扼要分析。

  参考答案:本诗以诗人目送独自远归青山的客人为绘画中心,背景设置苍幽富厚:夕阳残照,山林苍苍,古寺幽幽,钟声杳杳,青山远卧;荷笠灵澈,独归青山,愈行愈远,景物远近搭配协调,为诗人的送别创造了独特苍茫幽远的意境。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101


作者简介:

  刘长卿(?—约789年),唐朝诗人。字文房,宣城(今安徽宣州)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天宝进士,曾任长洲县尉,因事下狱,两遭贬谪,量移睦州司马,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诗多写政治失意之感,也有反映离乱之作,善于描绘自然景物,风格简淡。长于五言,称为“五言长城”。有《刘随州诗集》,《全唐诗》编其诗五卷,收录其诗作508首。(《唐诗纪事》卷二六、《唐才子传》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