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馗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22年6月15日 (三) 03:16小煤球讨论 | 贡献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在这张钟馗赐福图中,五福由五只蝙蝠所象征。

钟馗中国神话中的神祇,专能镇宅驱魔,道教中称翊圣雷霆驱魔辟邪镇宅赐福帝君,简称“镇宅真君”、“驱魔真君”、“驱魔帝君”、“钟馗天师”、“伏魔大帝”,中国江南道教信仰,伏魔大帝关圣帝君荡魔天尊真武帝君、与驱魔真君钟馗帝君,合称为三伏魔帝君,为降妖伏魔的三大神祇,也是南方奉祀的家堂神之一。

传说为终南山人,生前应武举不中,愤而触阶而死,托梦唐明皇,自谓应武举不中,立志除灭天下妖孽。明皇醒后命画师吴道子为其画像。民间有端午节(或岁末)悬钟馗像以打鬼并驱除邪祟的习俗,亦流传有钟馗嫁妹的故事。

源流

钟馗,为驱魔的大神,其源流由来,说法甚多。有“法器说”、“蕈类说”、“尧暄说”、“唐玄宗梦仙说”、“唐德宗进士说”等。或说是法器或蕈类名称演变而来,民间信仰称钟馗系唐代陕西户县终南山阿福泉人,生得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相貌奇异;然而却才华横溢、满腹经纶,正气浩然,因刚直不阿,不受朝廷重用,自杀而死,死后成神,专捉恶鬼,但是据考証应是“法器说”或“蕈类说”为真。

法器说

顾炎武“法器说”。钟馗是由逐鬼法器“终葵”的谐音,延伸而来。“终葵”为逐鬼之物,被取为人名作辟邪之用。钟馗形象是自上古大傩中的面具形象演变而来。《左传·定公四年》记殷商遗民七族中,有“终葵氏”,终葵即“椎”的反切音,终葵氏即以椎驱鬼之氏族也。后世遂以“终葵”为辟邪之意,逐渐演变为“钟葵”、“钟馗”。(顾炎武日知录》第七辑·终葵)

蕈类说

李时珍“蕈类说”,认为钟馗原是一蕈类的名称,因为传说才成为一个神明:李时珍:“《尔雅》云:钟馗,菌名也。《考工记》注云:‘终葵’,锥名也。菌似锥形,锥以菌形,故得同称。好事者因作钟馗传,言是未及第进士能啖鬼,遂成故事,不知其讹矣。”(《本草纲目·服器·钟馗》)

尧暄说

明朝时,郎瑛《七修类稿》中认为钟馗其实是南北朝时的大臣尧暄宋代沈括查出,刘宋宗悫有妹名宗钟馗,魏有李钟馗,隋将有乔钟馗杨钟馗,可得知钟馗的故事绝对在唐代以前。郎瑛认为钟馗是北朝时的尧暄,因尧暄又名尧钟馗,字辟邪,后世于是附会出“钟馗辟邪”的故事。胡应麟则反而认为,中国传统,名与字相关,“钟馗”与“避邪”一定相关,所以尧暄才名“钟馗”而字“辟邪”,因此,钟馗的故事可能早于南北朝就盛行了。

唐玄宗梦仙说

“钟馗”一名最早见于《唐逸史》。话说唐明皇(玄宗)病中梦见小鬼偷去玉笛杨贵妃绣番囊,正当值怒时见一满面虬髯大鬼,挖下小鬼的眼珠吞掉。此大鬼自称“南山钟馗”,高祖年间应考武举人,但因其貌不扬落第,羞愤撞殿前石阶而死。蒙高祖赐绿袍陪葬,钟馗物化后誓要为大唐斩妖除魔。唐明皇醒后,病不药而愈,遂向吴道子忆述梦中所见,并命其绘出钟馗像,颁布天下。民间亦挂其画像驱鬼避邪。

唐德宗进士说

唐朝德宗年间,有个叫钟馗的士子,面貌凶恶惊人,但其实内心善良,才华出众,武艺超群。

恰逢秋季进士科考试,钟馗告别亲友,风尘仆仆来到帝都长安,参与科举,见京城楼台林立,一派繁华景象,自是十分高兴,便在街上游逛。见前面有个测字卦摊,就走到摊前说道:“先生,我是赶考的举子,你给我卜个吉凶,算算前程。”说着,写了一个“馗”字。测字先生仔细看了看“馗”字,沉思片刻,说:“馗字拆开是九和首,现在时序九月,你来应试,必然名列榜首。但是,这个首字被抛在一边,恐怕旬日内必有大祸临头,望相公谨慎才是。”钟馗听了,心想:大丈夫在世,只要行端坐正,怎有大祸降临?因此,他也没往心里去,付了银钱,便扬长而去。

几天后,钟馗进了考场应试,钟馗看了考题,一气呵成写完,交了上去。当日主考官乃是吏部侍郎韩愈,副主考是大学士陆贽。两人看了钟馗的卷子,不由眼前一亮,异口同声地说道:“奇才,奇才!这文章字字珠玑,堪继李太白杜子美之后!”于是将钟馗点为第一名。

德宗皇帝听韩愈禀奏,说新科状元钟馗才华出众,便在金殿上召见钟馗。天子一看他相貌丑陋,顿时心中不悦道:“我朝取士,全在身言书判,此等丑陋之人,如何点为金科状元?”韩愈连忙跪奏道:“人之优劣,全不在貌,圣主岂不闻晏婴三尺而为相,周昌口吃而能辅汉,孔子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万望陛下三思。”德宗皇帝沉吟片刻说:“韩爱卿之言虽说有理,但我朝太宗皇帝时,曾有十八学士瀛州之美谈,此人为状元,恐世人笑朕不识人才也。”宰相卢杞为人心胸狭窄,妒贤嫉能,听了皇上的话,忙跪奏道:“金榜状元须内外兼修,今科考生三百人之众,岂少其人?何不另选一个?”

钟馗怒发冲冠,指卢杞大骂:“如此昏官在朝,岂不误国?”说罢,挥拳向卢杞打去。德宗见状,大怒道:“胆大举子,竟敢大闹金殿,速速拿下!”钟馗盛怒之下,顺手拔出殿上卫士腰间的宝剑,高声叹道:“失意猫儿难学虎,败翎鹦鹉不如鸡。”说罢,自刎而死。

德宗见钟馗一怒之下竟自杀,大出意外,为了拢络人心,下旨将钟馗以状元资格殡葬,又封钟馗为“驱魔真君”,以祛人间邪魔。

然此说之谬误为宰相卢杞公元785年亡时,吏部侍郎韩愈年方十七,但韩愈要到公元792年才中进士,因此两者不可能同朝为官;且此故事对于钟馗在街边测字之事描写过细,显为杜撰。(故事出自刘璋斩鬼传》)

造像与信仰

钟馗是著名的驱邪神祇,其形象大多为龙额鱼眼,豹头彪面,鹰鼻鲸口,虎背熊腰,脸上大把虬髯,威武果敢,不过穿着打扮与动作,各艺师则自有表现,朱袍抱印、黑袍握剑、绿袍摇扇、褐衣持伞,白衣读书,甚至金甲提鞭,乘马飞跃,种种不一。

在古代,他最经典的形象通常是穿着蓝袍,戴着破帽。文献描写为:“顶破帽,衣蓝袍、束角带”。(《事物纪原》)

相传钟馗获得唐高祖赐予一件御用绿袍,故亦有绿衣画作(《唐逸史》)。

而今日最常见的形象是:身着朱红色官服,头戴乌纱帽,或仗剑,或持扇,脚踏恶鬼。有从神含冤、负屈二将军,或有小鬼在旁为其提、持、撑、牵、背葫芦等,俗称“五鬼搬运”,有“运财”的意味,也有人说五个鬼卒,可降伏五瘟神。身边常随一蝙蝠,代表为其侦查邪魔恶鬼,“蝠”也象征“福”,有“赐福”的意味。

钟馗的祭典日在除夕端午节,每逢这些节日民间会悬挂钟馗画像,相传除夕日驱恶鬼,端午节逐瘟神宋神宗时,就于除夕日曾经赐官员们钟馗像。阮元《广陵诗事》称马曰琯马曰璐兄弟:“每逢午日,堂斋、轩室皆悬钟馗,无一同者,其画手亦皆明以前人,无本朝手笔,可谓钜观。”(阮元:《广陵诗事·卷七》)《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画天师钟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争相购买,粘之中门,以避祟恶。”

跳钟馗

闽南以及台湾民间信仰,有“跳钟馗”的仪式。在发生意外之处,或者是节庆、法会上,常会有道士或艺师打扮成钟馗的模样,手持宝剑比划,有驱除邪魔之意,多半还会带有喷火或吞剑等特技表演,谓能震慑邪魔。也有不以真人表演,操弄钟馗之悬丝傀儡的。无论是哪一种“跳钟馗”,民间信仰中都认为“煞气很重”,对扮演钟馗者是一大挑战,故傀儡戏反倒相当流行,傀儡戏在一般庆典中较不讨好,却是“跳钟馗”时的主流,因此傀儡戏对于“跳钟馗”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性。

“跳钟馗”不同于一般戏剧,主要目的不在娱乐观众,而是驱邪,现今全台“跳钟馗”大致用在下列场合:

  1. 开庙:新建或重修庙宇举行之入庙仪式。
  2. 开庄:开发村落、新居环境的除煞。
  3. 开台:新戏院或新戏台落成的除煞仪式。
  4. 谢土:建盖新房屋或新工厂完工除煞仪式。
  5. 压尸:车祸、山崩、溺水、空难等意外死亡或上吊等自杀之驱煞。
  6. 送火:火灾现场之祭拜孤魂野鬼及镇压火煞。
  7. 送孤:中元普渡之后,怕“好兄弟”逗留不走,由钟馗相送。

逸事

钟馗嫁妹

钟馗其貌不扬,却有一美貌的妹妹。钟馗成神以后,以神通感应到恶人要强娶其妹。钟馗为保护妹妹,于是下凡,将恶霸喝退,命鬼卒迎亲,将妹妹嫁给自己的好友杜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