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宁”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未显示1个用户的8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文件:85688.jpg|right|thumb|280px|伊犁河旅游风景区(俯瞰)]]
 
[[文件:85687.jpg|right|thumb|280px|伊宁市巴彦岱镇阿勒玛滑雪场]]
 
[[文件:85686.jpg|right|thumb|280px|拜都拉清真寺(也称麦的里斯),位于伊宁市新华东路]]
 
[[文件:85685.gif|right|thumb|280px|伊宁美食:一把抓]]
 
[[文件:85684.jpg|right|thumb|280px|伊宁美食:馓子]]
 
[[文件:85683.jpg|right|thumb|280px|伊宁美食:抓饭]]
 
[[文件:85682.jpg|right|thumb|280px|伊宁美食:油塔子]]
 
[[文件:85681.jpg|right|thumb|280px|伊宁美食:面肺子]]
 
  
  伊宁市古称宁远,始建于1762年,为清代伊犁九城之一,1952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建市,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首府城市。
+
'''伊宁''',同名条目,分别指:
  
  伊宁市横亘伊犁河谷中部,连接312国道的最西端。东连伊宁县,西接霍城县,南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隔河相望,北靠天山支脉科古尔琴山,是新亚欧大陆桥中西部的主要窗口。伊宁市现辖八乡一镇二场、八个街道办事处,全市总面积755平方公里,现有总人口52万人,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锡伯、乌兹别克、俄罗斯等37个民族。
+
#'''[[伊宁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古称宁远,始建于1762年,为[[清朝]]清代伊犁九城之一,曾为伊犁将军驻地。1952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建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首府城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四师的师部所在地。
 +
#'''[[伊宁县]]''',[[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所辖的一个县。
  
伊宁市位于祖国新疆西北边陲,地处伊犁河谷盆地中央。地理坐标为北纬43°50′~44°09′、东经80°04′~81°29′之间。东连伊宁县,西邻霍城县,南濒伊犁河与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隔河相望,北依天山支脉科古尔琴山。距乌鲁木齐市航空里程509千米,铁路里程614千米,公路里程702千米。东北至塔城市公路里程830千米,至阿勒泰市公路里程989千米。市中心海拔639米。全市总面积761.34平方千米,南北长52.08千米,东西宽35.5千米。
 
  
 
+
[[Category:同名条目]]
 
+
伊宁,清代称固勒扎。战国至秦、汉初年,曾为塞人居地。公元前60年(汉宣帝神爵二年),汉朝中央政府设西域都护府,西域归属中国版图,伊宁市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嗣后至唐朝初年平定东、西突厥后,曾先后隶属于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北宋年间,属喀喇汗王朝;南宋时,属西辽王朝。成吉思汗西征后分封诸子,属察合台汗国。明末清初,蒙古准噶尔部称雄漠西,将其政治中心转移到伊犁河谷,伊宁成为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4部会宗之地。18世纪初,伊犁成为天山南北政治、经济中心,“西陲一大都会”。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策妄阿拉布坦在伊犁河北岸建固勒扎都纲(金顶寺),故伊宁又称“固勒扎”。清政府统一新疆后,在惠远设总统伊犁等处将军,于1762~1780年在固勒扎先后修筑宁远城、惠宁城和熙春城。清同治十年(1871),宁远被沙俄侵占,于光绪七年(1881)回归祖国。光绪十四年(1888),设宁远县,光绪二十二年(1896),为伊塔道台驻地。1914年,改称伊宁县,1917年为伊犁道台驻地,1934年为伊犁屯垦使公署驻地,1944年11月,为伊犁三区革命临时政府驻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5月,为中共伊犁地委和伊犁专员公署驻地,1952年5月23日,从伊宁县析置伊宁市,伊宁市为中共伊犁区党委、伊犁地委和伊犁专员公署驻地,1953年7月31日,伊宁市为新疆省直辖市,1955年7月,改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辖市。1975年,州、地分设,伊犁州党政机关迁往奎屯市,伊宁市隶属伊犁地区管辖,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伊犁州党、政机关迁回伊宁市,伊犁地区建制撤销,伊宁市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辖市,1985年1月,恢复伊犁地区建制,伊宁市又归属伊犁地区管辖,2001年3月,伊犁地区建制再次撤销,伊宁市再次直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管辖,伊宁市为中共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委员会、州人民政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伊犁军分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司令部等中央及自治区单位驻地。2004年8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将伊宁县达达木图乡和潘津乡划归伊宁市管理。2011年6月伊犁州奶牛场行政区域整体建制交由伊宁市管理。截至年底,全市共有萨依布依街道、墩买里街道、伊犁河路街道、喀赞其街道、都来提巴格街道、琼科瑞克街道、艾兰木巴格街道、解放路街道等8个街道办事处和巴彦岱镇、英也尔乡、汉宾乡、塔什科瑞克乡、喀尔墩乡、托格拉克乡、克伯克于孜乡、潘津乡、达达木图乡、园艺场等8乡1镇2场,下辖54个行政村,98个社区居委会。
+
 
+
 
+
 
+
 
+
 
+
 
+
== 地理 ==
+
 
+
  伊宁市位于祖国新疆西北边陲,地处伊犁河谷盆地中央。地理坐标为北纬43°50′~44°09′、东经80°04′~81°29′之间。东连伊宁县,西邻霍城县,南濒伊犁河与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隔河相望,北依天山支脉科古尔琴山。距乌鲁木齐市航空里程509千米,铁路里程614千米,公路里程702千米。东北至塔城市公路里程830千米,至阿勒泰市公路里程989千米。市中心海拔639米。全市总面积761.34平方千米,南北长52.08千米,东西宽35.5千米。
+
 
+
河流
+
 
+
  地表水径流主要有伊犁河、人民渠、北支干渠、团结渠、吉尔格朗沟、皮里其沟、铁厂沟、诺改土沟及泉水等。伊犁河从本市南由东向西蜿蜒流过,在本市流程35.3千米,集水面积5.8万多平方千米。
+
 
+
气候
+
 
+
  伊宁市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均气温9.2℃,1月最冷年均-12℃,7月最热年均22.8℃,年均降水量235毫米,无霜期178天,年均日照3 014小时,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水土光热资源优势。冬季市区一般年份最低温度≤-30℃。海拔850~1 500米的地带属内暖带(逆温层),其中以海拔900~1 200米的浅山地带最明显,1月平均温度较平原地区高4℃以上,一般在11月初形成,次年3月上旬结束。春季气温上升快,但不稳定,由于冷空气的侵入频繁,易使上升的温度又急剧下降,倒春寒每两年1次。夏季炎热,最高温度36.2℃,但有稳定的炎热期,最热7月,平均温度在22℃~23℃。秋季温度下降快,由于北方冷空气活动加强,于9月上旬出现寒潮和霜冻,农作物易受害。
+
 
+
 
+
 
+
地缘
+
 
+
  伊宁市早在汉代,就已形成了一条古丝绸通道,沟通中亚各地和西亚,许多支线联接南亚和欧洲各地,历史上伊宁是中国西部的繁华商埠。1989年1月,伊宁市被国务院定为开放城市,1992年6月被确定为沿边对外开放城市,在市区设立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伊宁市是伊犁河谷的物资交流中心和商品集散地,连接霍尔果斯、都拉塔、木扎尔特3个口岸的中心城市。
+
 
+
 
+
 
+
 
+
 
+
 
+
 
+
== 经济 ==
+
 
+
  2013年,伊宁市实现生产总值162.7亿元,比上年增长1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9亿元,同比下降1.1%,第二产业增加值44.8亿元,增长22.6%,第三产业增加值110.9亿元,增长14%。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3%、43.2%、57.1%,拉动GDP总量分别增长0个百分点、6.9个百分点、9.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4.6::26.6:68.8” 变为2013年的“4.3:27.6:68.2”。其中:工业增加值23.4亿元,增长25%。三次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型发展态势。按全市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31554元(折合5175美元),比上年增长13%。伊宁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103.5 ,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全市服务项目价格指数100.2,下降1.1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03.5,与上年持平。
+
 
+
农业
+
 
+
  2013年,伊宁市实现地方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12.3亿元,下降0.92%。实现农业增加值6.83亿元,下降1.1%。全市以城郊型农业为着力点,发展设施农业,扩大特色作物种植规模。种植业产值70 255万元,比上年下降5.5%,主要农产品产量:粮食11.54万吨,油料0.15万吨,甜菜1.15万吨,瓜果类2.05万吨,蔬菜21.49万吨。全市拥有大棚面积1 335.4公顷。全市林业完成植树造林面积772公顷,增长35.7%。其中经济林72公顷,下降51.7%;防护林700公顷,增长35.7%。全市牲畜年末存栏总头数23.71万头,增长2.6%,牲畜繁殖成活率98.7 %,牲畜出栏率104.8%,提高5个百分点。全市畜牧业产值4.7亿元,增长5.8 %。水产养殖有所增长。全年水产品产量3 300吨,增长13.8%。渔业产值2 079万元,增长13.8%。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8.17万千瓦,增长7.1%。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 199台,增长5.5%,小型拖拉机1 206台, 增长  0.3%。全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 11 369元,增加1 212元。其中一产、二产和三产的收入分别为4 269元、1 442元和5 658元,分别较上年增加312元、90元和810元。农村劳动力输出总人数6.16万人次,实现转移收入4.41亿元。
+
 
+
工业
+
 
+
  2013年,伊宁市实现地方工业总产值68.68亿元,增长24.1%。其中乡级以上工业总产值60.3亿元,增长25.9%,轻工业产值20.52亿元,下降2.7%,重工业产值39.77亿元,增长34.7%;合作区完成工业总产值31.9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46.4%,较去年提高7.8个百分点。全年发电量379 430.36万千瓦时,供热773.22万百万千焦;小麦粉11.46万吨、食用植物油1.93万吨、配混合饲料3.21万吨;自来水3 917.55万立方米、饮料酒38 492.82千升。全市2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79.5 %,比上年增长22.7﹪。总资产贡献率11.9%,比上年增长1.5%;资本保值增值率130.5%,资产负债率65.8%,增长5.7%;成本费用利润率7.8 %,增长1.1%;工业产销率98.7%。从规模以上工业行业产值看,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96.5%,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中增长12.7%,酒、饮料和精致茶制造业下降19.2%;食品制造业下降21%;纺织业下降21.1%;农副食品加工业下降2.9%;医药制造业下降1.6%。全市地方实现工业增加值21.26亿元,增长24.1%。合作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1.6亿元,增长32.3%。
+
 
+
商业贸易
+
 
+
  2013年,伊宁市全年辖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1.6亿元,增长14.7%。其中地方消费品零售额58.7亿元,增长14.6%。在地方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城市零售额57.5亿元,增长14.8%,农村零售额  1.3亿元,增长9.3%。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消费品零售额49.1亿元,增长15.3%,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9.6亿元,增长11.3%。全市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125亿元,增长6%,其中批发额88.9亿元,占71.1%。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34 200万美元,增长5.5%。其中出口32 111万美元,增长4.4%,进口680万美元,增长1.3%。全市签约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06.8亿元,增长21.4%,其中工业项目到位资金95.3亿元,增长73.6%。全市个体工商户21 001户,增长8.8%,从业人员37 864人,增长6.1%,注册资金1 079 547万元,增长  64.1%;私营企业3 495户,增长17.7%,从业人员17 741人,增长64.1%,注册资金64 028万元,增长7.9%。
+
 
+
 
+
 
+
 
+
== 民族风情 ==
+
 
+
'''塔吉克族'''
+
 
+
  塔吉克族何时迁入境内,无文字可考。塔吉克有自己的口头语言而无文字,语言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帕米尔语支。塔吉克语中主要有色勒库尔方言和瓦罕方言,现伊宁市的塔吉克族通用维吾尔文。塔吉克族是我国惟一信仰伊斯兰教伊斯玛仪派的民族,饮食、风俗习惯大体同维吾尔族一致。除过肉孜节、古尔邦节外,还有“肖公巴哈尔节”(农历3月21日)。
+
 
+
'''达斡尔族'''
+
 
+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春,第一批换防达斡尔官兵500人由东北驻防伊犁。后又选派500名官兵携家眷迁入伊犁,编为索伦营牧耕驻防,现居住在伊宁市达斡尔族即是他们的后代。达斡尔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布特哈、齐齐哈尔、海拉尔和塔城四种方言。无本民族文字,清代使用满文,现使用汉文,部分人通晓哈萨克语、哈萨克文。
+
 
+
  '''婚姻''' 达斡尔实行一夫一妻制,“哈拉”(部族)内禁止通婚。不同辈分的人不能成婚。
+
 
+
  '''饮食''' 达斡尔人的饮食以面食为主,牛羊肉和乳制品为副。喜欢吃烤饼、饺子、面条和手抓肉。在新疆因长期与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居住在一起,猪肉虽不在禁忌之列,但也很少食用,与东北地区达斡尔族大相径庭。
+
 
+
  '''节日''' 达斡尔人的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和中秋节等。他们的节日曾和汉族相同,但过节的方式略有不同。另外,达斡尔人在每年的正月十六还过抹黑节。
+
 
+
'''满族'''
+
 
+
  伊犁的满族主要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从东北进驻伊犁满营旗人的后裔。清代,满族实行八旗制,主要执行军事任务,享有优惠的待遇。嘉庆年间,给一部分闲散满人拨给地亩耕种,谓之“旗屯”,旗屯主要集中在惠宁城(今巴彦岱)和苏拉宫一带。1990年全市满族人有1129人,2010年全市有满族人。
+
 
+
  '''婚俗''' 满族实行一夫一妻制,清代初期和中期,满族严格遵守“满汉不交产,满汉不通婚”的规定,婚姻只在本民族间进行,至同治战乱后,始于汉族通婚。婚嫁仪式繁琐,须经过订婚、迎娶、合卺几个程序。婚后七日,有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拜望,称“回门”。一个月后,回娘家住一个月,叫“主对月”。至此,婚礼才算全部完毕。现满族男女青年都经过自由恋爱结婚,婚嫁仪式从简。
+
 
+
  '''饮食''' 以面食为主,兼食杂粮。饮食主要有打糕、三样饺子、双合饼子、“饽饽”(豆包)、萨其玛、葫芦油果等。
+
 
+
  '''文化''' 满族崇拜乌鸦、鹄和狗,不吃狗肉,不穿戴狗皮制作的衣饰。
+
 
+
  '''节日''' 满族人过春节、中秋节和“颁金节”。颁金节(农历十月十三日)是满族人的传统节日,也是满族的命名纪念日。
+
 
+
'''乌孜别克族'''
+
 
+
  乌孜别克族的名称,来源于14世纪时蒙古帝国的组成部分分四大汗国之一的钦察汗国的乌兹别克汗,在元史上称为“月即别”或“月祖伯”。15世纪钦察汗国瓦解,部分居民迁到楚河流域,后来被称为哈萨克族;留在这一地区各种来源不同的牧民被泛称乌兹别克人。18世纪初,大批经商者来辖区经商,还有部分农牧民,贫民、宗教人士自流入境谋生。乌孜别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有文字。一般都通晓两种以上的语言。信仰伊斯兰教,风俗习惯、婚丧礼、节日等均和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类似。
+
 
+
  '''饮食''' 以面食为主,有抓饭、馕、汤面、拉条子、薄皮包子、那仁等。乌孜别克族的抓饭名闻遐迩。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多吃牛、羊、马肉及其乳制品,日常食品是使和奶茶,喜欢吃库尔达克(上豆炖肉)和蜂蜜、糖浆。“纳仁”是具有民族风味的食品,也是待客的上好食品。饮食习惯与新疆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一‘样,禁酒和忌食猪、狗、驴、骡、肉,喜食牛、羊、马肉及乳制品
+
 
+
  '''节日''' 乌孜别克族的节日有古尔邦节、肉孜节等。
+
 
+
  '''婚俗''' 乌孜别克人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不和非穆斯林民族联姻。按照传统的习惯,兄弟姐妹之间,哥哥未婚前,妹妹不能出嫁,姐姐未婚前,弟弟不能娶妻。婚礼热烈隆重。
+
 
+
  乌孜别克的丧葬仪式,一般按伊斯兰教规举行。行土葬。
+
 
+
'''俄罗斯族'''
+
 
+
  伊犁的俄罗斯族主要是从沙俄、原苏联迁徙来的。在民国年间,被称为归化族,新中国建立以后,恢复了俄罗斯族名称,清同治十年(1871)沙俄侵占伊犁时,俄罗斯族成批迁居伊犁。清宣统元年(1908),宁远县共有俄籍外侨1244户,3479人。俄国十月革命前后,一部分白俄败军溃退伊犁,被新疆省政府缴掉武器,其中不少俄罗斯士兵散居伊犁各地为民。民国20至27年(1931-1938),有一批华侨和东北军绕道苏联回到伊犁,很多人带有俄罗斯妻子。伊犁的俄罗斯人一般经营商业、修理、手工业和理发、洗涤等服务行业。20世纪初到50年代初期,伊宁市西沙河子斯大林街的不少店铺是俄罗斯人经营。
+
 
+
  '''婚俗''' 俄罗斯不限制与其他民族通婚。俄罗斯家庭实行一夫一妻制,俄罗斯实行婚姻自主,但须征得父母同意,必须有媒人提亲,不要彩礼,禁止近亲结婚。现在,俄罗斯族青年男女往往是经过恋爱组成家庭的,男方家长青媒人把“面包和盐”送到女方家去。姑娘如果不接受“面包和盐”,那就是拒绝这门亲事,如果亲手切开面包就表示同意。迎亲时,小伙子将马车、拖拉机或汽车装饰一新,满载亲朋好友,拉着手风琴,纵情歌唱着到女方家门口,女方按照习惯要将新郎和亲友拒之门外,有人讲述起家长如何不容易把女孩养大,这是男方要散发红包才进门。婚后的纪念日有1周年(称“花布婚”)5周年(称“木婚”、7周年称“钢婚”、17周年(称“福婚”)。年轻夫妻生下孩子,按照俄罗斯族东正教的信仰风俗,第8天或第40天要为婴儿举行施洗仪式,因为这种仪式是信仰东正教的标志。施洗的那天是命名日,施洗同时要给婴儿命名。
+
 
+
  '''丧葬''' 俄罗斯实行土葬。人死后,须即刻沐浴全身,将其穿戴整齐,然后在尸体旁点燃蜡烛,亲友们向尸体告别。停尸3天后入殓,棺木暂不钉盖,用白布带系好,再移往墓地,入葬前让亲友向遗体作最后告别,然后钉好棺盖,埋入墓穴。葬式为头东脚西,面对日出的方向,墓前树立十字架,上刻死者的姓名生卒年月。埋葬后,亲人定期举行悼念仪式,对亡人的悼念不少于两次或不多于4次,悼念分别在第3天、第九天、第12天、第40天举行,以读圣诗为主,在家和墓地两处悼念。
+
 
+
  '''饮食''' 俄罗斯族饮食以小麦面为主食,多加工成烤制品,一般家庭主妇都会制作面包,饼干等食品,喜食奶制品。俄罗斯的“比瓦酿造技艺”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
  '''节日''' 俄罗斯人的节日主要有圣诞节和巴斯喀节(复活节)。
+
 
+
'''塔塔尔族'''
+
 
+
  塔塔尔族主要是19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陆续从俄国迁徙而来。塔塔尔族史称“达旦”“鞑靼”“达怛”等,“塔塔尔”一词原意为“茅舍”。13世纪中叶,成吉思汗之孙拔都,在西至多瑙河下游,东达额尔斯河,南抵高加索,北止保加尔(含独联体辖境内)的广大地区,建立金帐汗国。15世纪时,金帐汗国趋向衰落,在汗国所辖的伏尔加河中游及卡玛河一带,出现了喀山汗国。喀山汗国统治者为了显示威武,自称为蒙古人的后代塔塔尔人。自此,“塔塔尔”逐渐成为喀山汗国和其附近部落居民的名称。随着历史的发展,共同经济生活的形成,使这些有着共同文化及历史的保加尔人、奇卜察克人、突厥化的蒙古人等,经过长期的历史融合与繁衍,逐步形成为今天的塔塔尔族。塔塔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由于长期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共处,因而这两个民族的语言、文字也逐渐成为塔塔尔族的日常用语和通用文字。塔塔尔族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较早,19世纪末20年代初,塔塔尔族的宗教人士就在伊宁开办了以宗教教育为主的学校,课程内容除了古兰经、伊斯兰教史、伊斯兰教规外,还有一些算术、语文等文化课,早在1941年伊宁市的塔塔尔学校就是新疆最早建立的少数民族新型学校之一。塔塔尔族信仰伊斯兰教。
+
 
+
  '''婚姻''' 塔塔尔族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子女结婚后就与父母分居,但仍赡养父母,养老送终,对长者十分敬重。青年大多自由恋爱,订婚后一般不能反悔,订婚一、二个星期后便举行婚礼。举行婚礼时,都要请阿訇念“尼卡”即结婚证词,结婚仪式接伊斯兰教规在女方家举行。,新郎住在岳父家等第一个孩子出世后方可回家。小孩出生后也有各种礼仪。三天命名,多取伊斯兰教经,习惯在成年后将父亲姓名或祖父的名字放在自己名字后面,还有的在父名之后再加上自己的名字,这样才构成一个完整的姓名。七朝举行摇篮礼,由外祖母赠以摇篮、衣物等,尔后还有“四十份水礼”,就是小孩出生四十天从四十个地方取水给小孩洗澡,寓意孩子沐浴四方净水,祝愿孩子健康成长。
+
 
+
  '''丧葬''' 塔塔尔族的丧葬风俗是按伊斯兰教规要求形成的,遗体一般在当天或第二天、最多为第三天埋葬。坟地都是公用的。习惯用土葬,不用棺材。人死后的第三天、第七天要举行三天祭、七天祭。塔塔尔族带孝的方法是,男子头戴黑布,或者是左臂戴黑布;女子头戴白纱布。服孝期间不做饭,由邻居送给他们吃。人死后及埋葬时都要念经。此后,还要举行40天祭和周年大祭,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塔塔尔的周年祭祀活动比较隆重。除了修整死者的坟墓外,还要邀请亲朋好友来参加祭祀活动。
+
 
+
  '''食俗''' 塔塔尔族习惯于日食三餐,中午为正餐,早晚为茶点,日常饮食离不开面、肉和奶,也食用一些大米,但均制做成特殊食品。塔塔尔族妇女素以烹调技艺高超著称,善于制作各种糕点,如用面粉、大米加奶酪、鸡蛋、奶油、葡萄干、杏干烤制的“古拜底埃”,其外部酥脆,内层松软,风味驰名新疆;也有将肉和大米混合烤成名为“伊特白西”的点心,还擅长用鸡蛋、奶油、砂糖、鲜奶、可可粉、苏打和面粉制成精美可口的馕。日常主食除肉、卡特力特(用牛肉、土豆、大米、鸡蛋、盐、胡椒粉作原料制成,类似于抓饭)、馕和拌面之外,还有帕拉马西(馅饼)、饺子、油煎饼(带土豆)等。塔塔尔族喜欢的风味饮料有:类似于啤酒的“克儿西麻”,是用蜂蜜发酵制成的,还有用野葡萄、砂糖和淀粉制成的“克赛勒”等。
+
 
+
  '''节日''' 节庆同当地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相似。塔塔尔族的“撒班节”,又称为“犁头节”,是塔塔尔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多在春天风景优美的地方举行。有歌舞,还有摔跤、拨河、赛马等集体活动。最受欢迎的是“赛跳跑”。每个参加者将一个鸡蛋放在匙中衔于口内,鸡蛋不能落地,最先跑到者胜。塔塔尔族的“撒班节”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
=== 美食 ===
+
 
+
一把抓,新疆回民自己研发的新疆清真食品之一。
+
 
+
 
+
 
+
== 参考条目 ==
+
 
+
:*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
:*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
:*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
 
+
 
+
[[Category: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
 
+
 
+
[[Category:中国行政区]]
+
 
+
[[Category:地理]]
+
[[Category:地理学]]
+
[[Category:中国地理]]
+
 
+
[[Category:历史]]
+
[[Category:历史学]]
+
[[Category:中国历史]]
+
 
+
[[Category: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Category:新疆百科]]
+
 
+
[[Category: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2014年12月4日 (四) 18:01的最后版本

伊宁,同名条目,分别指:

  1. 伊宁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古称宁远,始建于1762年,为清朝清代伊犁九城之一,曾为伊犁将军驻地。1952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建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首府城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四师的师部所在地。
  2. 伊宁县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所辖的一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