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石”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未显示4个用户的10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center>[[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1-3年级)]]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4-6年级)|(4-6年级)]]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7—12年级)|(7-12年级)]] [[学生古诗词名句|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目录|唐诗三百首]] <span style="font-size: 100%; color:red;"><sup>▲</sup></span> [[千家诗目录|千家诗]]
+
<center>[[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1-3年级]]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4-6年级)|4-6年级]]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7—12年级)|7-12年级]]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小学生必背75首]] [[唐诗三百首目录|唐诗三百首]]<span style="font-size: 100%; color:red;"><sup>▲</sup></span> [[千家诗目录|千家诗]] [[全唐诗·目录|全唐诗]] [[诗词名句]]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补充名篇|其他名篇]]
 
</center>
 
</center>
 
----
 
----
第8行: 第8行: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br>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br>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支子肥。<br>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支子肥。<br>
 +
<br>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br>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br>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br>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br>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br>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br>
 +
<br>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br>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br>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br>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br>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生衣。<br>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生衣。<br>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br>
+
<br>
 +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促为人鞿。<br>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br>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br>
 
</span></center>
 
</span></center>
第20行: 第23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诗题与背景:</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诗题与背景:</span>
 +
 +
[[文件:学生经典古诗词APP-安卓苹果通用.png|right|thumb|128px|]]
  
 
  《山石》是[[唐代]]文学家、诗人[[韩愈]]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诗]]。山石,旧诗中常有以首句首二字为题,实与内容无关。
 
  《山石》是[[唐代]]文学家、诗人[[韩愈]]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诗]]。山石,旧诗中常有以首句首二字为题,实与内容无关。
第31行: 第36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通往山寺的)小路隐约崎岖,路边的山石险峻峥嵘。黄昏时分(我抵)达山寺,寺前的蝙蝠在暮色里穿飞。
+
(通往山寺的)小路隐约崎岖,路边的山石险峻峥嵘。黄昏时分(我)抵达山寺,寺前的蝙蝠在暮色里穿飞。
 
</span><br>
 
</span><br>
 
  荦确(luò qùe):险峻不平的样子。<br>
 
  荦确(luò qùe):险峻不平的样子。<br>
第50行: 第55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僧人(告诉我)说,这里古壁的佛画很好,(于是)拿来灯火观看,佛画在暗淡的灯下尚能依稀可见。
+
僧人(告诉我)说,这里古壁的佛画很好,(于是)拿来灯火来照看,佛画在暗淡的灯下尚能依稀可见。
 
</span><br>
 
</span><br>
 
  僧:僧人,出家修行的男性佛教徒;和尚。<br>
 
  僧:僧人,出家修行的男性佛教徒;和尚。<br>
第59行: 第64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小僧)为我铺好床、拂净席,又安置好晚饭,饭菜虽粗糙却够填饱我的饥肠。
+
(小僧)为我铺好床、拂净席,又安置好晚饭,饭菜虽粗糙却够我吃饱。
 
</span><br>
 
</span><br>
 
  拂席:拂拭坐席。表示尊敬。<br>
 
  拂席:拂拭坐席。表示尊敬。<br>
第91行: 第96行:
 
  枥:同“栎”。落叶乔木。<br>
 
  枥:同“栎”。落叶乔木。<br>
 
  围:两只手的拇指和食指合拢起来的长度,或两只胳膊合拢起来的长度为一围。<br>
 
  围:两只手的拇指和食指合拢起来的长度,或两只胳膊合拢起来的长度为一围。<br>
 +
 +
 +
[[文件: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山石》).jpg|center|thumb|600px|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山石》)]]
  
  
第101行: 第109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促为人鞿:</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人生在世能如此,真快乐,何必要像笼头里的骏马被人拘束被人骑。
+
人生在世能如此,真快乐,何必要像笼头里的骏马被人拘束。
 
</span><br>
 
</span><br>
 
  人生如此:指上面所说的山中赏心乐事。<br>
 
  人生如此:指上面所说的山中赏心乐事。<br>
  局束:拘束,不自由的意思。<br>
+
  局促:拘束,不自由的意思。<br>
 
  鞿(jī):马缰绳,这里也是拘束意。<br>
 
  鞿(jī):马缰绳,这里也是拘束意。<br>
  围:两只手的拇指和食指合拢起来的长度,或两只胳膊合拢起来的长度为一围。<br>
 
  
  
第119行: 第126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
[[文件:61山石.jpg|center|thumb|400px|《山石》题图]]
 +
[[文件:李成《晴峦萧寺图》(五代宋初)8.jpg|center|thumb|400px|李成《晴峦萧寺图》(五代宋初)]]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这是一首记游诗,按时间地点依次写来,全诗可分四个部分。题目“山石”不是本要专门抒发的内容,而是取首句的头两个字而已。
+
  这是一首记游诗,按时间地点依次写来,全诗可分四个部分。题目“山石”不是本要专门抒发的内容,而是取首句的头两个字而已。
 
+
此诗题应是效仿《[[诗经]]》以首句开头为诗题的方式。以诗写山水,虽然早在[[谢灵运]]的时代就已兴盛,但多是截取某一侧面,因景写情。像记游散文那样,按照行程的顺序详记游踪,韩愈之前,实不多见。因此可以说,《山石》不仅在韩愈的诗作里是一种风格的代表之作,而且在中国山水诗歌的形成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
 
+
此诗按时间顺序记叙了游览惠林寺的所见所感,描绘了从黄昏至入夜再到黎明的清幽景色,抒发了作者不愿为世俗羁绊的心情。记叙时由黄昏而深夜至天明,层次分明,环环相扣,前后照应,耐人寻味。前四句写黄昏到寺之所见,点出初夏景物;“僧言”四句,是写僧人的热情接待;“夜深”二句,写山寺之夜的清幽,留宿的惬意;“天明”六句,写凌晨辞去,一路所见所闻的晨景;“人生”四句,写对山中自然美,人情美的向往。“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促为人鞿”是全诗主旨。
+
 
+
 
+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芭蕉叶大栀子肥”,写黄昏到寺所见景色。“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首句写寺外山石的错杂不平,道路的狭窄崎岖;次句写古寺的荒凉陈旧,到黄昏时众多的蝙蝠窜上飞下,纷纷攘攘。仅此两句,就把整个深山古寺的景色特征突现出来,使人如临其境。以下两句是入寺坐定后所见阶下景物:芭蕉叶子阔大,栀子果实肥硕,是新雨“足”后的特有景致,读之令人顿觉精神爽快。
+
 
+
当然,诗也自有其不同于散文的特质,诗要更凝炼、更精美、更富于意境,而诗人韩愈恰恰很好地把握了这个尺寸。试看前四句记叙他到寺之景况:“山石荦确行径微”,只此一句,诗人就概述了到寺之前的行程。而且,那荦确险峻的山石、忽隐忽现的山路,都随着主人公的步履渐次呈现。“黄昏到寺蝙蝠飞”,一个“到”字承前启后,为上下文之脉络,“寺”字点明游览之地;“黄昏”二字点明时间;“蝙蝠飞”三字,将抽象的黄昏具象化了。如霍松林先生所评:诗人“巧妙地选取了 ‘蝙蝠飞’的镜头,让那只有在黄昏之时才会出现的蝙蝠在寺院里盘旋,就立刻把诗中主人公和山寺,统统笼罩于幽暗的暮色之中”。
+
 
+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承上“到寺”二字,记述其黄昏抵寺后之所见所闻。“升堂”是讲寺主的接见,“坐阶”是指诗人见过寺主后,坐于寺院台阶上,观赏寺景。“到寺”、“升堂”、“坐阶”都是以人为中心,以人带物,而人又无不隐映于风景画图之中,特别是“坐阶”二字,十分亲切形象。“新雨足”承上启下,因是“坐阶”,立刻觉到了雨后阶湿,但因诗人为眼前清景吸引,所以目光立刻入景:芭蕉的绿叶在一场新雨之后显得更加硕大,栀子花在雨水之洗礼后也显得异常肥美。“大”、“肥”二字是雨后之感觉还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那是另当别论的,从文学的角度看,它展示了诗人坐阶良久、凝神观照、充满审美喜悦的心境。
+
  
开头四句,其实就可以独立成为一首绝诗,写雨后黄昏的古寺景色,生动而真切,语言也干净自然。
+
  此诗题应是效仿《[[诗经]]》以首句开头为诗题的方式。以诗写山水,虽然早在[[谢灵运]]的时代就已兴盛,但多是截取某一侧面,因景写情。像记游散文那样,按照行程的顺序详记游踪,韩愈之前,实不多见。因此可以说,《山石》不仅在韩愈的诗作里是一种风格的代表之作,而且在中国山水诗歌的形成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
  此诗按时间顺序记叙了游览惠林寺的所见所感,描绘了从黄昏至入夜再到黎明的清幽景色,抒发了作者不愿为世俗羁绊的心情。记叙时由黄昏而深夜至天明,层次分明,环环相扣,前后照应,耐人寻味。前四句写黄昏到寺之所见,点出初夏景物;“僧言”四句,是写僧人的热情接待;“夜深”二句,写山寺之夜的清幽,留宿的惬意;“天明”六句,写凌晨辞去,一路所见所闻的晨景;“人生”四句,写对山中自然美,人情美的向往。“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促为人鞿”是全诗主旨。
  
  
 +
  '''第一部分:'''开头四句,写黄昏到寺及雨后所见景色。首句“山石荦确行径微”,写寺外山石的错杂不平,道路的狭窄崎岖。此句概述了到寺之前的行程。次句“黄昏到寺蝙蝠飞”,写古寺的荒凉陈旧,到黄昏时众多的蝙蝠窜上飞下。一个“到”字承前启后,为上下文之脉络,“寺”字点明游览之地;“黄昏”二字点明时间;“蝙蝠飞”三字,将抽象的黄昏具象化了。仅此两句,就把整个深山古寺的景色特征突现出来,使人如临其境。以下两句“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支子肥”,承上“到寺”二字,记述其黄昏抵寺后之所见:芭蕉叶子阔大,栀子果实肥硕,是新雨“足”后的特有景致,读之令人顿觉精神爽快。“升堂”是讲寺主的接见,“坐阶”是指作者见过寺主后,坐于寺院台阶上,观赏寺景。“到寺”、“升堂”、“坐阶”都是以人为中心,以人带物,而人又无不隐映于风景画图之中,特别是“坐阶”二字,十分亲切形象。开头四句,实可独立成为一首绝句。
  
第二部分:从“僧言古壁佛画好”至“清月出岭光入扉”,写入寺后一夜的情景。这里一部分先写僧人的热情招待,先是主动地向客人介绍古壁佛画,兴致勃勃地擎着蜡烛引着客人前去观看。“稀”字既道出壁画的珍贵,也生动地显露出诗人的惊喜之情。接着写僧人的殷勤铺床置饭,“疏粝亦足饱我饥”,一见僧人生活的简朴,二见诗人对僧家招待的满意之情。后两句写夜深入睡,“百虫绝”从反面衬托出深山古庙虫鸣之盛,直到夜深之后才鸣声渐息。“清月出岭光入扉”,很有李白“床前明月光”诗句的意境,使人有无限静寂之感。
 
  
刚才“升堂”接待了韩昌黎的老僧,已然安排好了食宿杂事,此时见客人流留忘返,也自心喜,于是凑趣相告,说本寺的“古壁佛画好”,并引领着客人在火把下照看,诗人借助依稀的光线观赏,果然是所见稀有。正待细细品味之时,寺僧报说晚饭已经备好,请客人用餐和休息。“辅床拂席”极写主人之盛情,“疏粝亦足饱我饥”则以条件之清苦,反写自己的愉快心境。
+
  '''第二部分:'''从“僧言古壁佛画好”至“清月出岭光入扉”,写入寺后一夜的情景。先写僧人的热情招待,僧人先是主动地向客人介绍古壁佛画,兴致勃勃地擎着灯火引着客人前去观看。“稀”字既道出壁画的珍贵,也生动地显露出诗人的惊喜之情。接着写僧人的殷勤铺床置饭。“辅床拂席”极写主人之盛情,“疏粝亦足饱我饥”则以条件之清苦,反写自己的愉快心境。后两句“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写夜深入睡,“百虫绝”从反面衬托出深山古庙虫鸣之盛,直到夜深之后才鸣声渐息。“清月出岭光入扉”,很有李白“床前明月光”诗句的意境。“出”字与“入”字写出了下弦之月由出岭而入扉的一个时间过程,进一步写出了诗人因美景而陶醉,虽静卧而难眠的高度兴奋的状态。
 
   
 
   
方东树《昭味詹言》曾对此诗前十句做此评价:“许多层事,只起四语了之,虽是顺叙,却一句一样境界。如展画图,触目通层在眼,何等笔力。五句六句一画,十句又一画。”此评确具慧眼,堪称不易之论。进一步我们还可以说,此十句(除七、八句两句为一景外)可谓移步换形,句句有景。诗人如艺术摄影大师,推、拉、摇、跟,画面醒人,令人赞叹不已。
+
  方东树《昭味詹言》曾对此诗前十句做此评价:“许多层事,只起四语了之,虽是顺叙,却一句一样境界。如展画图,触目通层在眼,何等笔力。五句六句一画,十句又一画。”
  
九、十两句写夜宿之情景:“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夜境极美!看来,中国古代的诗人们在很早就懂得了以有声写无声的艺术方式,从山水诗兴起时期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到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再到韩昌黎此处的“夜深静卧百虫绝”,自可观其承继发展的脉络。韩诗此句,与前贤略有不同,它是将审美角度置于百虫吟唱之后,这样,既含蓄了百虫乐奏之时动与静的反衬;又显示了百虫休憩之后绝对的寂静,形成此一时之静与彼一时之闹的反差,呼应于“夜深静卧百虫绝”到“清月出岭光入扉”,是由听觉而至视觉,由明月的光辉替代百虫之吟唱——自然界之美,似乎是永无休止的。“出”字与“入”字写出了下弦之月由出岭而入扉的一个时间过程,进一步写出了诗人因美景而陶醉,虽静卧而难眠的高度兴奋的状态。
 
  
 +
  '''第三部分:'''从“天明独去无道路”至“水声激激风吹衣”,写晨去的路上所见所感。雨后的深山,晨雾缭绕,曲径萦回,以至分不清道路,高低难行。接下去描绘脱离雾区,在一片晴朗中所见到的秀丽山景:峭崖上红花一片,山涧下碧水清清,更有那挺拔粗壮的松、枥树时时跃入眼帘。“时见”二字看似平常,实有精确的含意,它表明这些松、枥树不是长在一处的,而是作者在行进中时时见到的。如此便把景色拉开,使读者的意念像跟着作者行走似的一路领略山中风情。下两句“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生衣”写新雨后的山涧,水流横溢,激溅奔泻,作者脱去鞋子,提起裤管,小心翼翼地在溪流中移进。山风阵阵,牵衣动裳,使人有赏不尽的山、水、风、石的乐趣。这里景色丰富,境地清幽。所以诗写到此,很自然地引出最后一段。
  
'''第三部分:'''从“天明独去无道路”至“水声激激风吹衣”,写晨去的路上所见所感。雨后的深山,晨雾缭绕,曲径萦回,以至分不清道路,高低难行。一个“穷”字,写出诗人奔出雾区的喜悦。接下去描绘脱离雾区,在一片晴朗中所见到的秀丽山景:峭崖上红花一片,山涧下碧水清清,更有那挺拔粗壮的松、枥树时时跃入眼帘。“时见”二字看似平常,实有精确的含意,它表明这些松、枥树不是长在一处的,而是诗人在行进中时时见到的。如此便把景色拉开,使读者的意念像跟着诗人行走似的一路领略山中风情。下两句写新雨后的山涧,水流横溢,激溅奔泻,致使诗人脱去鞋子,提起裤管,小心翼翼地在溪流中移进。山风阵阵,牵衣动裳,使人有赏不尽的山、水、风、石的乐趣。这里景色丰富,境地清幽。所以诗写到此,很自然地引出最后一段。
 
  
以上十句写到寺前后的情景。以下十句写“天明独去”及所生之感触。但这二个大部分之间衔接得又十分紧密,由夜深无眠到天明独去十分自然。“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自然是写诗人清晨独行在烟云迷茫的深山之中,烟雾浓重,以至于根本看不见道路,只觉得自己在流动的烟云之中忽出忽入、忽高忽低,时而有御风而行,飘然欲仙之感,时而又有徘徊迷惘、岐途而返之觉。忽然之间,云雾消退,朝阳照耀,各种景物神奇地出现了,这是一个色彩斑澜、蔚为奇观的世界:“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山坡的红花与溪水的碧绿辉映成趣、光彩照人,时时又见到罕见的有“十围”之粗的松树、枥树。这是前人很少踏足的蹊径呀!这段描写,奇幻而又逼真,富于诗意却又兼含理趣,它使人不禁想起中国诗史的历程,自从发展到盛唐之后,后人已感到难以为继,韩愈时代的诗人大约都会有“天明独去无道路”的困惑,于是“出入高下穷烟霏”,上下求索,重伐山林,另辟新径,在经历了苦苦的探求之后,果然发现了崭新的天地:“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韩愈作此诗不一定寓此意,但读者却不一定不可做此想。西方人如波德莱尔,把山水草木看作向人们发出信息的“象征的森林”,史威登堡的“对应论”认为在自然界万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对应的关系,在可见的事物与不可见的精神之间有彼此契合的情况,那么,诗歌作品里的山水草木自然也可看作任你想象之“象征的森林”了。
+
  '''第四部分:'''最后四句,抒写情怀。作者在长期的官场生活中,陟黜升沉,身不由己,满腔的愤懑不平,郁积难抒。故对眼前这种自由自在,不受人挟制的山水生活感到十分快乐和满足。从而希望和自己同道的“二三子”能一起来过这种清心适意的生活。这四句是对此次漫游的总结,可以视为全诗的主题歌。它抒发了追求自然之美、追求与自然合一的归隐式的人生道路。这自然是中国文人传统的人生追求,结合全诗看,也确实起到了强化全诗所写之境界的作用。
+
境界如此之幻,山水如此之美,诗人不赤足踏溪、尽情戏耍,就不是号称有“赤子之心”的诗人了。所以,后二句:“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就自然生成了。诗人不仅描述了自己赤足戏水,尽情陶醉之神态,而且,增加了水声“激激”的音响和微风拂动衣襟的镜头,就进一步把诗人美妙的心境形象地推向了极致。
+
 
+
 
+
 
+
 
+
'''第四部分:'''从“人生如此自可乐”到最后,是抒写情怀。韩愈在长期的官场生活中,陟黜升沉,身不由己,满腔的愤懑不平,郁积难抒。故对眼前这种自由自在,不受人挟制的山水生活感到十分快乐和满足。从而希望和自己同道的“二三子”能一起来过这种清心适意的生活。这种痛恨官场、追求自由的思想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
+
 
+
结处四句:“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是诗人陶醉自然中自然发出的感叹,也是对此次漫游的总结,可以视为全诗的主题歌。它抒发了追求自然之美、追求与自然合一的归隐式的人生道路。这自然是中国文人传统的人生追求,但结合全诗看,也确实起到了强化全诗所写之境界的作用。
+
+
此诗开拓了记游诗之新领域,连同其人生追求之主旨一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如苏轼不仅步韵抒怀,而且还另有一首七绝称颂,另外一大家元好问也极为称道。
+
 
+
 
+
 
+
  这首诗看似平凡,实际有较高的艺术成就。突出的特点是巧妙地运用了赋体中“铺采摛文”的手法。所谓赋体的“铺采摛文”,就不是一般地叙事状物,而是在记叙的过程中兴会淋漓地、铺扬蹈厉地状写事物,绘景抒情,使之物相尽形,达到辗转生发的艺术效果。《山石》诗便是如此。无论是开头部分的黄昏到寺,还是其后的歇寺、离寺,先后按时间推移,把在这一段时间中的所做所为、所见所闻、交待得清清楚楚。而这些事都是日常的平凡之事(像入寺、坐阶、看画、铺床、睡觉、晨起登程等);客观之景(像大石、蝙蝠、芭蕉、栀子、月光、晨雾、山花、涧水、松枥等)就像一篇记事的日记一般,没什么奇特之处。然而诗人却在这些无甚奇特的事物中,洋溢着真挚之情,状写出美妙之景,从而生发出无限的诗意。如“黄昏到寺蝙蝠飞”,虽是一个很普通的现象,也无雕饰的词语,但却十分有力地烘托出深山古寺在黄昏中的气氛,使人如见古寺之荒凉,环境之沉寂。如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一种美妙的诗意。再如“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又是一幅多么优美的图画。水声激激,风扯衣衫,一位赤足的人在溪流中上下小心踏石过流,其神其态,其情其趣,使人对这幅充满诗意的“山涧行”的图画,产生无限生趣。这就是诗人“铺采摛文”笔法所升华出的功力。
+
 
+
  这首诗为传统的纪游诗开拓了新领域,它汲取了山水游记的特点,按照行程的顺序逐层叙写游踪。然而却不像记流水账那样呆板乏味,其表现手法是巧妙的。此诗虽说是逐层叙写,仍经过严格的选择和经心的提炼。如从“黄昏到寺”到就寝之前,实际上的所经所见所闻所感当然很多,但摄入镜头的,却只有“蝙蝠飞”、“芭蕉叶大栀子肥”、寺僧陪看壁画和“铺床拂席置羹饭”等殷勤款待的情景,因为这体现了山中的自然美和人情美,跟“为人靰”的幕僚生活相对照,使诗人萌发了归耕或归隐的念头,是结尾“主题歌”所以形成的重要根据。关于夜宿和早行,所摄者也只是最能体现山野的自然美和自由生活的那些镜头,同样是结尾的主题歌所以形成的重要根据。
+
 
+
  再说,按行程顺序叙写,也就是按时间顺序叙写,时间不同,天气的阴晴和光线的强弱也不同。这篇诗的突出特点,就在于诗人善于捕捉不同景物在特定时间、特定天气里所呈现的不同光感、不同湿度和不同色调。如用“新雨足”表明大地的一切刚经过雨水的滋润和洗涤;这才写主人公于苍茫暮色中赞赏“芭蕉叶大栀子肥”,而那芭蕉叶和栀子花也就带着它们在雨后日暮之时所特有的光感、湿度和色调呈现出来。写月而冠以“清”字,表明那是“新雨”之后的月儿。写朝景,新奇而多变。因为他不是写一般的朝景,而是写山中雨后的朝景。他先以“天明独去无道路”一句,总括了山中雨霁,地面潮湿,黎明之时,浓雾弥漫的特点,然后用“出入高下穷烟霏”一句,画出了雾中早行图。“烟霏”既“穷”,阳光普照,就看见涧水经雨而更深更碧,山花经雨而更红更亮。于是用“山红涧碧”加以概括。山红而涧碧,红碧相辉映,色彩已很明丽。但由于诗人敏锐地把握了雨后天晴,秋阳照耀下的山花、涧水所特有的光感、湿度和色调,因而感到光用“红”、“碧”还很不够,又用“纷烂漫”加以渲染,才把那“山红涧碧”的美景表现得鲜艳夺目。
+
 
+
 
+
 
+
 
+
 
+
 
+
开头四句,其实就可以独立成为一首绝诗,写雨后黄昏的古寺景色,生动而真切,语言也干净自然。
+
 
+
 
+
诗以开头“山石”二字为题,却并不是歌咏山石,而是一篇叙写游踪的诗。这诗汲取了散文中有悠久传统的游记文的写法,按照行程的顺序,叙写从“黄昏到寺”、“夜深静卧”到“天明独去”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是一篇诗体的山水游记。在韩愈以前,记游诗一般都是截取某一侧面,选取某一重点,因景抒情。汲取游记散文的特点,详记游踪,而又诗意盎然,《山石》是有独创性的。
+
 
+
按照时间顺序依次记述游踪,很容易弄成流水账。诗人手段高明,他象电影摄影师选好外景,人物在前面活动,摄影机在后面推、拉、摇、跟,一个画面接着一个画面,在我们眼前出现。每一画面,都有人有景有情,构成独特的意境。全诗主要记游山寺,一开头,只用“山石荦确行径微”一句,概括了到寺之前的行程,而险峻的山石,狭窄的山路,都随着诗中主人公的攀登而移步换形。这一句没有写人,但第二句“黄昏到寺蝙蝠飞”中的“到寺”二字,就补写了人,那就是来游的诗人。而且,说第一句没写人,那只是说没有明写;实际上,那山石的荦确和行径的细微,都是主人公从那里经过时看到的和感到的,正是通过这些主观感受的反映,表现他在经过了一段艰苦的翻山越岭,黄昏之时,才到了山寺。“黄昏”,怎么能够变成可见可感的清晰画面呢?他巧妙地选取了一个“蝙蝠飞”的镜头,让那只有在黄昏之时才会出现的蝙蝠在寺院里盘旋,就立刻把诗中主人公和山寺,统统笼罩于幽暗的暮色之中。“黄昏到寺”,当然先得找寺僧安排食宿,所以就出现了主人公“升堂”的镜头。主人公是来游览的,游兴很浓,“升堂”之后,立刻退出来坐在堂前的台阶上,欣赏那院子里的花木,“芭蕉叶大栀子肥”的画面,也就跟着展开。因为下过一场透雨,芭蕉的叶显得更大更绿,栀子花开得更盛更香更丰美。“大“和“肥”,这是很寻常的字眼,但用在芭蕉叶和栀子花上,特别是用在“新雨足”的芭蕉叶和栀子花上,就突出了客观景物的特征,增强了形象的鲜明性,使人情不自禁地要赞美它们。
+
 
+
时间在流逝,栀子花、芭蕉叶终于隐没于夜幕之中。于是热情的僧人便凑过来助兴,夸耀寺里的“古壁佛画好”,并拿来火把,领客人去观看。这当儿,菜饭已经摆上了,床也铺好了,连席子都拂拭干净了。寺僧的殷勤,宾主感情的融洽,也都得到了形象的体现。“疏粝亦足饱我饥”一句,图画性当然不够鲜明,但这是必不可少的。它既与结尾的“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靰”相照应,又说明主人公游山,已经费了很多时间,走了不少路,因而饿得很。
+
 
+
写夜宿只用了两句。“夜深静卧百虫绝”,表现了山寺之夜的清幽。“夜深”而百虫之声始“绝”,那么在“夜深”之前,百虫自然在各献特技,合奏夜鸣曲,主人公也在欣赏夜鸣曲。正象“鸟鸣山更幽”一样,山寺之夜,百虫合奏夜鸣曲,就比万籁俱寂还显得幽静,而静卧细听百虫合奏的主人公,也自然万虑俱消,心境也空前清静。夜深了,百虫绝响了,接踵而来的则是“清月出岭光入扉”,主人公又兴致勃勃地隔窗赏月了。他刚才静卧细听百虫鸣叫的神态,也在“清月出岭光入扉”的一刹那显现于我们眼前。
+
 
+
作者所游的是洛阳北面的惠林寺,同游者是李景兴、侯喜、尉迟汾,时间是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农历七月二十二日。农谚有云:“二十一、二、三,月出鸡叫唤。”可见诗中所说的“光入扉”的“清月”,乃是下弦月,她爬出山岭,照进窗扉,已经鸣叫头遍了。主人公再欣赏一阵,就该天亮了。写夜宿只两句,却不仅展现出几个有声有色的画面,表现了主人公彻夜未睡,陶醉于山中夜景的情怀,而且水到渠成,为下面写离寺早行作好了过渡。“天明”以下六句,
+
 
+
写离寺早行,跟着时间的推移和主人公的迈步向前,画面上的光、色、景物在不断变换,引人入胜。“天明独去无道路”,“无道路”指天刚破晓,雾气很浓,看不清道路,所以接下去,就是“出入高下穷烟霏”的镜头。主人公“天明”出发,眼前是一片“烟霏”的世界,不管是山的高处还是低处,全都浮动着蒙蒙雾气。在浓雾中摸索前进,出于高处,入于低处,出于低处,又入于高处,时高时低,时低时高。此情此境,岂不是饶有诗味,富于画意吗?烟霏既尽,朝阳熠耀,画面顿时增加亮度,“山红涧碧纷烂漫”的奇景就闯入主人公的眼帘。而“时见松枥皆十围”,既为那“山红涧碧纷烂漫”的画面添景增色,又表明主人公在继续前行。他穿行于松栎树丛之中,清风拂衣,泉声淙淙,清浅的涧水十分可爱。于是他赤着一双脚,涉过山涧,让清凉的涧水从足背上流淌,整个身心都陶醉在大自然的美妙境界中了。诗写到下山为止,游踪所及,逐次以画面展现,象旅游纪录影片,随着游人的前进,一个个有声有色有人有景的镜头不断转换。结尾四句,总结全诗,所以姑且叫做“主题歌”。“人生如此”,概括了此次出游山寺的全部经历,然后用“自可乐”加以肯定。后面的三句诗,以“为人靰”的幕僚生活作反衬,表现了对山中自然美、人情美的无限向往,从而强化了全诗的艺术魅力。
+
 
+
这首诗为传统的纪游诗开拓了新领域,它汲取了山水游记的特点,按照行程的顺序逐层叙写游踪。然而却不象记流水账那样呆板乏味,其表现手法是巧妙的。此诗虽说是逐层叙写,仍经过严格的选择和经心的提炼。如从“黄昏到寺”到就寝之前,实际上的所经所见所闻所感当然很多,但摄入镜头的,却只有“蝙蝠飞”、“芭蕉叶大栀子肥”、寺僧陪看壁画和“铺床拂席置羹饭”等殷勤款待的情景,因为这体现了山中的自然美和人情美,跟“为人靰”的幕僚生活相对照,使诗人萌发了归耕或归隐的念头,是结尾“主题歌”所以形成的重要根据。关于夜宿和早行,所摄者也只是最能体现山野的自然美和自由生活的那些镜头,同样是结尾的主题歌所以形成的重要根据。
+
 
+
再说,按行程顺序叙写,也就是按时间顺序叙写,时间不同,天气的阴晴和光线的强弱也不同。这篇诗的突出特点,就在于诗人善于捕捉不同景物在特定时间、特定天气里所呈现的不同光感、不同湿度和不同色调。如用“新雨足”表明大地的一切刚经过雨水的滋润和洗涤;这才写主人公于苍茫暮色中赞赏“芭蕉叶大栀子肥”,而那芭蕉叶和栀子花也就带着它们在雨后日暮之时所特有的光感、湿度和色调,呈现于我们眼前。写月而冠以“清”字,表明那是“新雨”之后的月儿。写朝景,新奇而多变。因为他不是写一般的朝景,而是写山中雨后的朝景。他先以“天明独去无道路”一句,总括了山中雨霁,地面潮湿,黎明之时,浓雾弥漫的特点,然后用“出入高下穷烟霏”一句,画出了雾中早行图。“烟霏”既“穷”,阳光普照,就看见涧水经雨而更深更碧,山花经雨而更红更亮。于是用“山红涧碧”加以概括。山红而涧碧,红碧相辉映,色彩已很明丽。但由于诗人敏锐地把握了雨后天晴,秋阳照耀下的山花、涧水所特有的光感、湿度和色调,因而感到光用“红”、“碧”还很不够,又用“纷烂漫”加以渲染,才把那“山红涧碧”的美景表现得鲜艳夺目。
+
  
这篇诗,极受后人重视,影响深远。苏轼与友人游南溪,解衣濯足,朗诵《山石》,慨然知其所以乐,因而依照原韵,作诗抒怀。他还写过一首七绝:“荦确何人似退之,意行无路欲从谁?宿云解驳晨光漏,独见山红涧碧诗。”诗意、词语,都从《山石》化出。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云:“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他的《中州集》壬集第九(拟栩先生王中立传)说:“予尝从先生学,问作诗究竟当如何?先生举秦少游《春雨》诗为证,并云:此诗非不工,若以退之芭蕉叶大栀子肥之句校之,则《春雨》为妇人语矣。”可见此诗气势遒劲,风格壮美,一直为后人所称道。
 
  
 +
  这首诗看似平凡,实际有较高的艺术成就。突出的特点是巧妙地运用了赋体中“铺采摛文”的手法。所谓赋体的“铺采摛文”,就不是一般地叙事状物,而是在记叙的过程中兴会淋漓地、铺扬蹈厉地状写事物,绘景抒情,使之物相尽形,达到辗转生发的艺术效果。此诗无论是开头部分的黄昏到寺,还是其后的歇寺、离寺,先后按时间推移,把在这一段时间中的所做所为、所见所闻、交待得清清楚楚。而这些事都是日常的平凡之事(像入寺、坐阶、看画、铺床、睡觉、晨起登程等);客观之景(像大石、蝙蝠、芭蕉、栀子、月光、晨雾、山花、涧水、松枥等)就像一篇记事的日记一般,没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作者却在这些无甚奇特的事物中,洋溢着真挚之情,状写出美妙之景,从而生发出无限的诗意。如“黄昏到寺蝙蝠飞”,虽是一个很普通的现象,也无雕饰的词语,但却十分有力地烘托出深山古寺在黄昏中的气氛,使人如见古寺之荒凉,环境之沉寂。如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一种美妙的诗意。再如“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又是一幅多么优美的图画。水声激激,风扯衣衫,一位赤足的人在溪流中上下小心踏石过流,其神其态,其情其趣,使人对这幅充满诗意的“山涧行”的图画,产生无限生趣。这就是诗人“铺采摛文”笔法所升华出的功力。
  
 +
  这首诗为传统的纪游诗开拓了新领域,它汲取了山水游记的特点,按照行程的顺序逐层叙写游踪。这首诗连同其人生追求之主旨一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如苏轼不仅步韵抒怀,而且还另有一首七绝称颂,另外一大家元好问也极为称道。
  
  
第237行: 第193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试题精选:</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试题精选:</span>
  
1.本诗视听结合有声有色,作者沉浸其中,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
  1.本诗视听结合有声有色,作者沉浸其中,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
 
 +
  参考答案:①“百虫绝”说明夜深之前百虫鸣奏;百虫鸣息,清月 出岭,月光入窗扉,表现出山寺之夜的清幽。②“穷烟 霏”说明天明时分山间白雾茫茫,看不清道路,只能于迷雾中上下穿行。③阳光冲出浓雾,天光一开,眼见 花红水碧,烂漫纷呈,还不时见到粗大的松枥。④涧 水激激,微风习习,赤足涉山涧,作者不觉整个身;都 陶醉在大自然的美妙境界中,融情于景。(每点2分)
 +
 
  
参考答案:①“百虫绝”说明夜深之前百虫鸣奏;百虫鸣息,清月 出岭,月光入窗扉,表现出山寺之夜的清幽。②“穷烟 霏”说明天明时分山间白雾茫茫,看不清道路,只能于迷雾中上下穿行。③阳光冲出浓雾,天光一开,眼见 花红水碧,烂漫纷呈,还不时见到粗大的松枥。④涧 水激激,微风习习,赤足涉山涧,作者不觉整个身;都 陶醉在大自然的美妙境界中,融情于景。(每点2分)
+
  2.这首诗开篇四句写景,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古寺环境?请加以概括。
  
 +
  参考答案:地处偏僻,人迹罕至,花木茂盛,清新幽美。
  
2.这首诗开篇四句写景,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古寺环境?请加以概括。
 
  
参考答案:地处偏僻,人迹罕至,花木茂盛,清新幽美。
+
  3.诗中从“天明独去无道路”到“水声激激风生衣”六句,写诗人早行观景。试从这些描写中概括诗人的心情,并分析这种景物描写与诗人后面抒发的情感之间的联系。
  
 +
  参考答案:表现了诗人闲适自在、愉悦轻松的心情。描写眼前美景让人感受到人生的轻松快乐,为后文作者抒发不愿受世俗羁绊,渴望归隐山林自然的思想感情作铺垫。
  
3.诗中从“天明独去无道路”到“水声激激风生衣”六句,写诗人早行观景。试从这些描写中概括诗人的心情,并分析这种景物描写与诗人后面抒发的情感之间的联系。
 
  
参考答案:表现了诗人闲适自在、愉悦轻松的心情。描写眼前美景让人感受到人生的轻松快乐,为后文作者抒发不愿受世俗羁绊,渴望归隐山林自然的思想感情作铺垫。
+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本诗是咏物诗,借对山石的歌咏来表达自己对此景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B、本诗有时间的流转,从深夜静卧到天明独行再到日出雾散,时间节点较明确。
  
A、本诗是咏物诗,借对山石的歌咏来表达自己对此景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
  C、本诗有行踪的变换,从屋内观月到深山穷霏再到山涧踏石,游踪记录很详细。
  
B、本诗有时间的流转,从深夜静卧到天明独行再到日出雾散,时间节点较明确。
+
  D、本诗有画面有情趣,当流不犹豫赤足涉山涧,涧水激激,清凉漫过足背。
  
C、本诗有行踪的变换,从屋内观月到深山穷霏再到山涧踏石,游踪记录很详细。
+
  参考答案:A
  
D、本诗有画面有情趣,当流不犹豫赤足涉山涧,涧水激激,清凉漫过足背。
+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诗标题虽然为“山石”,看起来是咏物诗,但诗中并没有对“山石”的具体描绘,没有通过描摹客观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 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并且也没有象征或起兴手法的运用。所以,“咏物诗”错。本诗可以算是写景诗,用到了借景抒情的手法。(3分)
  
参考答案:A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诗标题虽然为“山石”,看起来是咏物诗,但诗中并没有对“山石”的具体描绘,没有通过描摹客观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 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并且也没有象征或起兴手法的运用。所以,“咏物诗”错。本诗可以算是写景诗,用到了借景抒情的手法。(3分)
+
[[文件:《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32.jpg|center|thumb|400px|《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32]]
 +
[[文件:《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33.jpg|center|thumb|400px|《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33]]
  
  

2021年6月20日 (日) 05:46的最后版本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小学生必背75首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全唐诗 诗词名句 其他名篇


山 石

唐·韩愈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支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生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促为人鞿。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诗题与背景:

学生经典古诗词APP-安卓苹果通用.png

  《山石》是唐代文学家、诗人韩愈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诗。山石,旧诗中常有以首句首二字为题,实与内容无关。

  此诗的写作时间历来有不同说法。学界一般认为此诗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七月韩愈离徐州去洛阳的途中。当时作者所游的是洛阳北面的惠林寺,同游者为李景兴、侯喜、尉迟汾。方世举《韩诗编年笺注》以此诗为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夏秋间闲居洛阳时作。寺即惠林寺。

  这首诗极受后人重视,影响深远。苏轼与友人游南溪,解衣濯足,朗诵《山石》,慨然知其所以乐,因而依照原韵,作诗抒怀。他还写过一首七绝:“荦确何人似退之,意行无路欲从谁?宿云解驳晨光漏,独见山红涧碧诗。”(《王晋卿所藏着色山二首》其二)诗意、词语,都从《山石》化出。金代元好问的《中州集》壬集第九《拟栩先生王中立传》说:“予尝从先生学,问作诗究竟当如何?先生举秦少游《春雨》诗为证,并云:此诗非不工,若以退之芭蕉叶大栀子肥之句校之,则《春雨》为妇人语矣。”可见此诗气势遒劲,风格壮美,一直为后人所称道。


逐句释义: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通往山寺的)小路隐约崎岖,路边的山石险峻峥嵘。黄昏时分(我)抵达山寺,寺前的蝙蝠在暮色里穿飞。
  荦确(luò qùe):险峻不平的样子。
  行径:指通行的小路。
  微:狭窄。
  蝙蝠:哺乳动物,头部和躯干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夜间在空中飞翔,吃蚊、蛾等昆虫。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支子肥: 登上佛堂坐在石阶上(小憩),(此地)刚刚下过一场好雨。(你看那)芭蕉的叶子真大,栀子的花朵也显得硕肥。
  升堂:登上庙堂。
  阶:厅堂前的台阶。
  新雨:刚下过的雨。
  芭蕉叶大:顾嗣立注引苏颂《草木疏》:“芭蕉叶大者二三尺围,重皮相袭,叶如扇生。”
  支子,即栀子,常绿灌木,叶子长椭圆形,有光泽,花大,白色,有强烈的香气。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僧人(告诉我)说,这里古壁的佛画很好,(于是)拿来灯火来照看,佛画在暗淡的灯下尚能依稀可见。
  僧:僧人,出家修行的男性佛教徒;和尚。
  佛画:古代一种绘画艺术。内容为宣扬佛教教理及佛教史上的事迹。
  火:此指灯火。
  稀:依稀,隐约。一作“稀少”解。所见稀,即少见的好画。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小僧)为我铺好床、拂净席,又安置好晚饭,饭菜虽粗糙却够我吃饱。
  拂席:拂拭坐席。表示尊敬。
  置:供。
  疏粝:粗糙的饭食。粝,粗米。
  饱我饥:让我吃饱。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夜渐渐深了,我独自静卧,那夏夜的百虫停歇了它们的歌唱,一轮清月爬上了山头,月光照入门窗。
  百虫绝:指虫声绝。一切虫鸣声都没有了。
  清月:清朗的月光。
  出岭:指月亮从山岭那边升上来。
  光入扉:指月光穿过门户,照入室内。扉:门。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天亮时我独自离去,此时还看不清道路,山路高高低低,我走遍了烟雾缭绕的山径。
  无道路:指晓色迷茫中看不清道路。也有信步走去,行不由径之意。
  出入高下:在高高低低的山路中进出着。
  穷烟霏:看尽烟霏,实即走遍山径。烟霏,泛指云雾。何焯《义门读书记》云:“穷烟霏三字,是山中平明真景。从明中仍带晦,都是雨后兴象。又即发端荦确、黄昏二句中所包蕴也。”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山涧里透出了晨曦)山花红涧水碧,五彩缤纷,时时可见有十人合抱粗的老松古枥。
  山红涧碧:山指山花,涧指涧水。
  纷烂漫:光泽繁艳。纷,繁盛。烂漫,形容颜色鲜丽。
  枥:同“栎”。落叶乔木。
  围:两只手的拇指和食指合拢起来的长度,或两只胳膊合拢起来的长度为一围。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山石》)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生衣: 遇到涧流,(我禁不住)光着脚板踏石淌水,水声哗哗,山风掀起我的衣裳。
  当流:对着流水。
  赤足踏涧石:是说对着流水就打起赤脚,踏着涧中石头淌水而过。
  激激:拟声词。急流声。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促为人鞿: 人生在世能如此,真快乐,何必要像笼头里的骏马被人拘束。
  人生如此:指上面所说的山中赏心乐事。
  局促:拘束,不自由的意思。
  鞿(jī):马缰绳,这里也是拘束意。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唉呀,我那几个情投意合的伙伴,怎么能到老也不归去?
  嗟哉(jiē zāi):叹词。
  吾党二三子:指与作者志趣投合的几个人。《韩昌黎集外集·洛北惠林寺题名》:“韩愈、李景兴、侯景、尉迟汾贞元十七年七月二十二日,宿此而归。”《赠侯喜》诗云:“晡时坚坐到黄昏。”与此诗“黄昏到寺蝙蝠飞。”正一时景物,可见二三子指李、侯、尉迟等。
  安得:怎能。
  不更归:更不归,不再回去了。更,再。


《山石》题图
李成《晴峦萧寺图》(五代宋初)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记游诗,按时间地点依次写来,全诗可分四个部分。题目“山石”不是本要专门抒发的内容,而是取首句的头两个字而已。

  此诗题应是效仿《诗经》以首句开头为诗题的方式。以诗写山水,虽然早在谢灵运的时代就已兴盛,但多是截取某一侧面,因景写情。像记游散文那样,按照行程的顺序详记游踪,韩愈之前,实不多见。因此可以说,《山石》不仅在韩愈的诗作里是一种风格的代表之作,而且在中国山水诗歌的形成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此诗按时间顺序记叙了游览惠林寺的所见所感,描绘了从黄昏至入夜再到黎明的清幽景色,抒发了作者不愿为世俗羁绊的心情。记叙时由黄昏而深夜至天明,层次分明,环环相扣,前后照应,耐人寻味。前四句写黄昏到寺之所见,点出初夏景物;“僧言”四句,是写僧人的热情接待;“夜深”二句,写山寺之夜的清幽,留宿的惬意;“天明”六句,写凌晨辞去,一路所见所闻的晨景;“人生”四句,写对山中自然美,人情美的向往。“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促为人鞿”是全诗主旨。


  第一部分:开头四句,写黄昏到寺及雨后所见景色。首句“山石荦确行径微”,写寺外山石的错杂不平,道路的狭窄崎岖。此句概述了到寺之前的行程。次句“黄昏到寺蝙蝠飞”,写古寺的荒凉陈旧,到黄昏时众多的蝙蝠窜上飞下。一个“到”字承前启后,为上下文之脉络,“寺”字点明游览之地;“黄昏”二字点明时间;“蝙蝠飞”三字,将抽象的黄昏具象化了。仅此两句,就把整个深山古寺的景色特征突现出来,使人如临其境。以下两句“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支子肥”,承上“到寺”二字,记述其黄昏抵寺后之所见:芭蕉叶子阔大,栀子果实肥硕,是新雨“足”后的特有景致,读之令人顿觉精神爽快。“升堂”是讲寺主的接见,“坐阶”是指作者见过寺主后,坐于寺院台阶上,观赏寺景。“到寺”、“升堂”、“坐阶”都是以人为中心,以人带物,而人又无不隐映于风景画图之中,特别是“坐阶”二字,十分亲切形象。开头四句,实可独立成为一首绝句。


  第二部分:从“僧言古壁佛画好”至“清月出岭光入扉”,写入寺后一夜的情景。先写僧人的热情招待,僧人先是主动地向客人介绍古壁佛画,兴致勃勃地擎着灯火引着客人前去观看。“稀”字既道出壁画的珍贵,也生动地显露出诗人的惊喜之情。接着写僧人的殷勤铺床置饭。“辅床拂席”极写主人之盛情,“疏粝亦足饱我饥”则以条件之清苦,反写自己的愉快心境。后两句“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写夜深入睡,“百虫绝”从反面衬托出深山古庙虫鸣之盛,直到夜深之后才鸣声渐息。“清月出岭光入扉”,很有李白“床前明月光”诗句的意境。“出”字与“入”字写出了下弦之月由出岭而入扉的一个时间过程,进一步写出了诗人因美景而陶醉,虽静卧而难眠的高度兴奋的状态。

  方东树《昭味詹言》曾对此诗前十句做此评价:“许多层事,只起四语了之,虽是顺叙,却一句一样境界。如展画图,触目通层在眼,何等笔力。五句六句一画,十句又一画。”


  第三部分:从“天明独去无道路”至“水声激激风吹衣”,写晨去的路上所见所感。雨后的深山,晨雾缭绕,曲径萦回,以至分不清道路,高低难行。接下去描绘脱离雾区,在一片晴朗中所见到的秀丽山景:峭崖上红花一片,山涧下碧水清清,更有那挺拔粗壮的松、枥树时时跃入眼帘。“时见”二字看似平常,实有精确的含意,它表明这些松、枥树不是长在一处的,而是作者在行进中时时见到的。如此便把景色拉开,使读者的意念像跟着作者行走似的一路领略山中风情。下两句“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生衣”写新雨后的山涧,水流横溢,激溅奔泻,作者脱去鞋子,提起裤管,小心翼翼地在溪流中移进。山风阵阵,牵衣动裳,使人有赏不尽的山、水、风、石的乐趣。这里景色丰富,境地清幽。所以诗写到此,很自然地引出最后一段。


  第四部分:最后四句,抒写情怀。作者在长期的官场生活中,陟黜升沉,身不由己,满腔的愤懑不平,郁积难抒。故对眼前这种自由自在,不受人挟制的山水生活感到十分快乐和满足。从而希望和自己同道的“二三子”能一起来过这种清心适意的生活。这四句是对此次漫游的总结,可以视为全诗的主题歌。它抒发了追求自然之美、追求与自然合一的归隐式的人生道路。这自然是中国文人传统的人生追求,结合全诗看,也确实起到了强化全诗所写之境界的作用。


  这首诗看似平凡,实际有较高的艺术成就。突出的特点是巧妙地运用了赋体中“铺采摛文”的手法。所谓赋体的“铺采摛文”,就不是一般地叙事状物,而是在记叙的过程中兴会淋漓地、铺扬蹈厉地状写事物,绘景抒情,使之物相尽形,达到辗转生发的艺术效果。此诗无论是开头部分的黄昏到寺,还是其后的歇寺、离寺,先后按时间推移,把在这一段时间中的所做所为、所见所闻、交待得清清楚楚。而这些事都是日常的平凡之事(像入寺、坐阶、看画、铺床、睡觉、晨起登程等);客观之景(像大石、蝙蝠、芭蕉、栀子、月光、晨雾、山花、涧水、松枥等)就像一篇记事的日记一般,没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作者却在这些无甚奇特的事物中,洋溢着真挚之情,状写出美妙之景,从而生发出无限的诗意。如“黄昏到寺蝙蝠飞”,虽是一个很普通的现象,也无雕饰的词语,但却十分有力地烘托出深山古寺在黄昏中的气氛,使人如见古寺之荒凉,环境之沉寂。如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一种美妙的诗意。再如“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又是一幅多么优美的图画。水声激激,风扯衣衫,一位赤足的人在溪流中上下小心踏石过流,其神其态,其情其趣,使人对这幅充满诗意的“山涧行”的图画,产生无限生趣。这就是诗人“铺采摛文”笔法所升华出的功力。

  这首诗为传统的纪游诗开拓了新领域,它汲取了山水游记的特点,按照行程的顺序逐层叙写游踪。这首诗连同其人生追求之主旨一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如苏轼不仅步韵抒怀,而且还另有一首七绝称颂,另外一大家元好问也极为称道。


名家点评:

  黄震:《山石》诗,清峻。(《黄氏日钞》)

  元好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遗山先生文集·论诗三十首》)

  瞿佑:元遗山《论诗三十首》,内一首云:“有情芍药含春泪……”初不晓所谓。后见《诗文自警》一编,亦遗山所著,谓“有情芍药含舂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此秦少游《春雨》诗也,非不工巧,然以退之《山石》句观之,渠乃女郎诗也。破却工夫,何至作女郎诗?按昌黎诗云:“山石荦确行径微……芭蕉叶大栀子肥。”遗山固为此论,然诗亦相题而作,又不可拘以一律。如老杜云:“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亦可谓女郎诗耶?(《归田诗话》)

  陆时雍:语如清流啮石,激激相注。李、杜虚境过形,昌黎当境实写。(《唐诗镜》)

  冯时可:此诗叙游如画如记,悠然澹然,在《古剑》篇诸作之上。余尝以雨夜入山寺,良久月出,深忆公诗之妙。其“嗟哉吾党”二句,后人添入、非公笔也。(《雨航杂录》)

  何焯:直书即目,无意求工,而文自至,一变谢家模范之迹,如画家之有荆、关也。从晦中转到明(“清月出岭”句下)。“穷烟霏”三字是山中平明真景。从明中仍带晦,都是雨后兴象。又即发端“荦确”、“黄昏”二句中所包蕴也(“出入高下”句下)。顾“雨足”(“当流赤足”句下)。(《义门读书记》)

  查慎行:意境俱别。查晚晴曰:写景无意不刻、无语不僻。取径无处断,无意不转。屡经荒山古寺来,读此始愧未曾道着只字,已被东坡翁攫之而趋矣。(《初白庵诗评》)

  汪森:句烹字炼而无雕琢之迹,缘其于淡中设色,朴处生姿耳。七言古诗,唐初多整丽之作,大抵前句转韵,音调铿锵,然自少陵始变为生拗之体,而公诗益畅之,意境为之一换。(《韩柳诗选》)

  袁枚:元遗山讥秦少游云:“有情芍药含春泪……”此论大谬。芍药、蔷薇,原近女郎,不近山石,二者不可相提而并论。诗题各有境界,各有宜称。杜少陵诗光焰万丈,然而“香雾云鬤湿,清辉玉臂寒”,“分飞蛱蝶原相逐,并蒂芙蓉本是双”;韩退之诗“横空盘硬语”,然“银烛未销窗送曙,金钗半醉坐添春”,又何尝不是“女郎诗”耶?《东山》诗:“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周公大圣人,亦且善谑。(《随园诗话》)

  张文荪:寓潇洒于浑劲,昌黎七古最近人之作。昌黎诗体占奥奇横,自辟户庭,此种清而厚、丽而逸,亦公独得妙境,后惟山谷能学之,其笔力正相肖。(《唐贤清雅集》)

  方东树:凡结句都要不从人间来,乃为匪夷所思,奇险不测。他人百思所不解,我却如此结,乃为我之诗。如韩《山石》是也。不然,人人胸中所可有,手笔所可到,是为凡近。不事雕琢,自见精彩,真大家手笔。许多层事,只起四语了之。虽是顺叙,却一句一样境界,如展画图,触目通层在眼,何等笔力!五句、六句又一画。下句又一画。“天明”六句,共一幅早行图画。收入议。从昨日追叙,夹叙夹写,情景如见,句法高古。只是一篇游记,而叙写简妙,犹是古文手笔。他人数语方能明者,此须一句,即全现出,而句法复如有馀地,此为笔力。(《昭味詹言》)

  刘熙载:昌黎诗陈言务去,故有倚天拔地之意。《山石》一作,辞奇意幽,可为《楚辞·招隐士》对,如柳州《天对》例也。(《艺概》)

  程学恂:李、杜《登太山》、《梦天姥》、《望岱》、《西岳》等篇,皆浑言之,不尽游山之趣也,故不可一例论。子瞻游山诸作,非不快妙,然与此比并,便觉小耳,此惟子瞻自知。(《韩诗臆说》)

  汪佑南:是宿寺后补作。以首二字“山石”标题,此古人通例也。“山石”四句,到寺即景。“僧言”四句,到寺后即事。“夜深”二句,宿寺写景。“天明”六句,出寺写景。“人生”四句,写怀结。通体写景处,句多浓丽;即事写怀,以淡语出之。浓淡相间,纯任自然,似不经意,而实极经意之作也。(《山泾草堂诗话》)

  菊池三溪:起笔四句细写山寺荒凉景况,刻画逼真。前半篇极沈厚笔,下半篇极用平淡笔,正是浓淡相极、险夷并行之作法。茶山云结句气似衰杀,今按结意,自出题外,全不觉衰杀,是适茶山所不好耳。(《增评韩苏诗钞》)


试题精选:

  1.本诗视听结合有声有色,作者沉浸其中,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百虫绝”说明夜深之前百虫鸣奏;百虫鸣息,清月 出岭,月光入窗扉,表现出山寺之夜的清幽。②“穷烟 霏”说明天明时分山间白雾茫茫,看不清道路,只能于迷雾中上下穿行。③阳光冲出浓雾,天光一开,眼见 花红水碧,烂漫纷呈,还不时见到粗大的松枥。④涧 水激激,微风习习,赤足涉山涧,作者不觉整个身;都 陶醉在大自然的美妙境界中,融情于景。(每点2分)


  2.这首诗开篇四句写景,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古寺环境?请加以概括。

  参考答案:地处偏僻,人迹罕至,花木茂盛,清新幽美。


  3.诗中从“天明独去无道路”到“水声激激风生衣”六句,写诗人早行观景。试从这些描写中概括诗人的心情,并分析这种景物描写与诗人后面抒发的情感之间的联系。

  参考答案:表现了诗人闲适自在、愉悦轻松的心情。描写眼前美景让人感受到人生的轻松快乐,为后文作者抒发不愿受世俗羁绊,渴望归隐山林自然的思想感情作铺垫。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本诗是咏物诗,借对山石的歌咏来表达自己对此景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B、本诗有时间的流转,从深夜静卧到天明独行再到日出雾散,时间节点较明确。

  C、本诗有行踪的变换,从屋内观月到深山穷霏再到山涧踏石,游踪记录很详细。

  D、本诗有画面有情趣,当流不犹豫赤足涉山涧,涧水激激,清凉漫过足背。

  参考答案:A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诗标题虽然为“山石”,看起来是咏物诗,但诗中并没有对“山石”的具体描绘,没有通过描摹客观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 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并且也没有象征或起兴手法的运用。所以,“咏物诗”错。本诗可以算是写景诗,用到了借景抒情的手法。(3分)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32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33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年),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进士。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全唐诗》编其诗十卷,收录其诗作372首。(新、旧《唐书》本传、《全唐文》卷三六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