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行星”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以“ '''八大行星'''(8 Planets),是指太阳系的八个行星,按照离太阳的距离从近到远,它们依次为水星(☿)、金...”为内容创建页面)
 
 
(未显示2个用户的2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八大行星'''(8 Planets),是指[[太阳系]]的八个[[行星]],按照离[[太阳]]的距离从近到远,它们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或)。八大行星自转方向多数也和公转方向一致。只有金星和天王星两个例外。金星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反,天王星则是与公转轨道呈97°角的“躺着”旋转。
+
'''八大行星'''(8 Planets),是指[[太阳系]]的八个[[行星]],按照离[[太阳]]的距离从近到远,它们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八大行星自转方向多数也和公转方向一致。只有金星和天王星两个例外。金星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反,天王星则是与公转轨道呈97°角的“躺着”旋转。
 +
 
 +
 
 +
“八大行星”的概念与2006年之前提到的“'''九大行星'''”概念不同,在2006年8月24日于[[布拉格]]举行的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会中通过的第5号决议中,[[冥王星]](Pluto)被划为[[矮行星]],从太阳系九大行星中被除名。
 +
 
 +
轨道环绕太阳的[[天体]]被分为三类:[[行星]]、[[矮行星]]和[[太阳系小天体]]。
 +
 
 +
行星是环绕太阳且质量够大的天体。这类天体:
 +
 
 +
# 有足够的[[质量]]使本身的形状成为[[球体]];
 +
# 有能力清空邻近轨道的小天体。
 +
 
 +
能成为行星的天体有8个:[[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
 
 +
在2006年8月24日,[[国际天文联合会]]重新定义[[行星定义|行星]]这个名词,首次将[[冥王星]]排除在大行星外,并将[[冥王星]]、[[谷神星]]和[[阋神星]]组成新的分类:[[矮行星]]。矮行星不需要将邻近轨道附近的小天体清除掉,其他可能成为矮行星的天体还有[[小行星90377|塞德娜]]、[[小行星90482|厄耳枯斯]]、和[[小行星50000|创神星]]。从第一次发现的1930年直至2006年,冥王星被当成太阳系的第九颗行星。但是在20世纪末期和21世纪初,许多与冥王星大小相似的天体在太阳系内陆续被发现,特别是[[阋神星]]更明确的被指出比冥王星大。
 +
 
 +
环绕太阳运转的其他天体都属于[[太阳系小天体]]。
 +
 
 +
[[天然卫星|卫星]](如[[月球]]之类的天体),由于不是环绕太阳而是环绕行星、矮行星或太阳系小天体,所以不属于太阳系小天体。
 +
 
 +
天文学家在太阳系内以[[天文单位]](AU)来测量距离。1AU是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大约是149,597,871[[公里]](92,955,807英里)。冥王星与太阳的距离大约是39AU,木星则约是5.2AU。最常用在测量恒星距离的长度单位是[[光年]],1光年大约相当于63,240天文单位。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公转周期]]为周期变化着,最靠近太阳的位置称为[[近日点]],距离最远的位置称为[[远日点]]。
 +
 
 +
有时会将太阳系非正式地分成几个不同的区域:“内太阳系”,包括四颗[[类地行星]]和主要的[[小行星带]];其余的是“外太阳系”,包含小行星带之外所有的天体。其它的定义还有海王星以外的区域,而将四颗大型行星称为“中间带”。
 +
 
 +
 
 +
[[Category:太阳系|J]]
 +
 
 +
[[分类:天文学]]
 +
 
 +
[[Category:中文词典]]
 +
[[Category:B音词语]]
 +
[[Category:八]]

2021年10月19日 (二) 16:33的最后版本

八大行星(8 Planets),是指太阳系的八个行星,按照离太阳的距离从近到远,它们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八大行星自转方向多数也和公转方向一致。只有金星和天王星两个例外。金星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反,天王星则是与公转轨道呈97°角的“躺着”旋转。


“八大行星”的概念与2006年之前提到的“九大行星”概念不同,在2006年8月24日于布拉格举行的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会中通过的第5号决议中,冥王星(Pluto)被划为矮行星,从太阳系九大行星中被除名。

轨道环绕太阳的天体被分为三类:行星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

行星是环绕太阳且质量够大的天体。这类天体:

  1. 有足够的质量使本身的形状成为球体
  2. 有能力清空邻近轨道的小天体。

能成为行星的天体有8个: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在2006年8月24日,国际天文联合会重新定义行星这个名词,首次将冥王星排除在大行星外,并将冥王星谷神星阋神星组成新的分类:矮行星。矮行星不需要将邻近轨道附近的小天体清除掉,其他可能成为矮行星的天体还有塞德娜厄耳枯斯、和创神星。从第一次发现的1930年直至2006年,冥王星被当成太阳系的第九颗行星。但是在20世纪末期和21世纪初,许多与冥王星大小相似的天体在太阳系内陆续被发现,特别是阋神星更明确的被指出比冥王星大。

环绕太阳运转的其他天体都属于太阳系小天体

卫星(如月球之类的天体),由于不是环绕太阳而是环绕行星、矮行星或太阳系小天体,所以不属于太阳系小天体。

天文学家在太阳系内以天文单位(AU)来测量距离。1AU是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大约是149,597,871公里(92,955,807英里)。冥王星与太阳的距离大约是39AU,木星则约是5.2AU。最常用在测量恒星距离的长度单位是光年,1光年大约相当于63,240天文单位。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公转周期为周期变化着,最靠近太阳的位置称为近日点,距离最远的位置称为远日点

有时会将太阳系非正式地分成几个不同的区域:“内太阳系”,包括四颗类地行星和主要的小行星带;其余的是“外太阳系”,包含小行星带之外所有的天体。其它的定义还有海王星以外的区域,而将四颗大型行星称为“中间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