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望远镜”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服役中
第4行: 第4行:
  
  
[[File:HST-SM4.jpeg|thumb|[[哈伯太空望远镜]]是[[大型轨道天文台计划|大型轨道天文台]]之一。]]
 
  
 
'''空间望远镜'''或'''太空天文台''',是在[[外太空]]用于观测天体的望远镜。经由[[莱曼·史匹哲]]在1946年的提议,第一批运行的望远镜是1968年发射的美国[[轨道天文台]]轨道天文台2号(Orbiting Astronomical Observatory 2),以及1971年在苏联太空站[[礼炮1号|Salyut 1]]上的Orion 1紫外线望远镜。
 
'''空间望远镜'''或'''太空天文台''',是在[[外太空]]用于观测天体的望远镜。经由[[莱曼·史匹哲]]在1946年的提议,第一批运行的望远镜是1968年发射的美国[[轨道天文台]]轨道天文台2号(Orbiting Astronomical Observatory 2),以及1971年在苏联太空站[[礼炮1号|Salyut 1]]上的Orion 1紫外线望远镜。
第20行: 第19行:
 
在地球上的[[天文台|地面天文台]]进行[[天文学]]研究时,会受到[[大气层]]对[[电磁辐射]]的过滤和扭曲(闪烁)影响。在大气层外围绕地球运行的望远镜,既不会受到大气层的闪烁影响,也不会受到地球上人工光源的[[光害]]影响。因此,太空望远镜的[[角解析度]]通常比具有类似孔径的地面望远镜高得多。许多较大的地面望远镜也因此而运用[[自适应光学]]技术以减少大气效应。
 
在地球上的[[天文台|地面天文台]]进行[[天文学]]研究时,会受到[[大气层]]对[[电磁辐射]]的过滤和扭曲(闪烁)影响。在大气层外围绕地球运行的望远镜,既不会受到大气层的闪烁影响,也不会受到地球上人工光源的[[光害]]影响。因此,太空望远镜的[[角解析度]]通常比具有类似孔径的地面望远镜高得多。许多较大的地面望远镜也因此而运用[[自适应光学]]技术以减少大气效应。
  
[[File:Ill-2 O3.jpg|thumb|262px|太空天文台及其工作波长范围。]]
+
[[File:太空天文台及其工作波长范围.jpg|thumb|400px|太空天文台及其工作波长范围。]]
  
 
太空天文学对于[[大气窗|光学窗]]和无线电窗(Radio window)以外的频率范围更为重要,这是[[电磁波频谱]]中仅有的两个不被大气层严重衰减的波长范围。例如,[[X射线天文学]]在地球上进行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由于[[钱卓拉X射线天文台|钱卓拉天文台]]和[[XMM-牛顿卫星]]等轨道上的X射线望远镜,才达到目前天文学的重要性角色。[[红外线]]和[[紫外线]]基本上也被阻挡。
 
太空天文学对于[[大气窗|光学窗]]和无线电窗(Radio window)以外的频率范围更为重要,这是[[电磁波频谱]]中仅有的两个不被大气层严重衰减的波长范围。例如,[[X射线天文学]]在地球上进行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由于[[钱卓拉X射线天文台|钱卓拉天文台]]和[[XMM-牛顿卫星]]等轨道上的X射线望远镜,才达到目前天文学的重要性角色。[[红外线]]和[[紫外线]]基本上也被阻挡。
第34行: 第33行:
 
=== 太空天文台或望远镜 ===
 
=== 太空天文台或望远镜 ===
  
[[image:Space telescopes.jpg|thumb|截至2005年,一些太空观测站及其波长工作范围。]]
+
[[image:截至2005年,一些太空观测站及其波长工作范围.jpg|thumb|300px|截至2005年,一些太空观测站及其波长工作范围。]]
  
 
==== 功成身退 ====
 
==== 功成身退 ====

2022年1月16日 (日) 15:25的版本

  空间望远镜(space telescope),在地球大气外进行天文观测的大望远镜。由于避开了大气的影响和不会因重力而产生畸变,因而可以大大提高观测能力及分辨本领,甚至还可使一些光学望远镜兼作近红外、近紫外观测。但在制造上也有许多新的严格要求,如对镜面加工精度要在0.01微米之内,各部件和机械结构要能承受发射时的振动、超重,但本身又要求尽量轻巧,以降低发射成本。第一架空间望远镜又称哈勃望远镜,于1990年4月24日由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送上离地面600千米的轨道。其整体呈圆柱型,长13米,直径4米,前端是望远镜部分,后半是辅助器械,总重约11吨。该望远镜的有效口径为2.4米,焦距57.6米,观测波长从紫外的120纳米到红外的1200纳米,造价15亿美元。原设计的分辨率为0.005,为地面大望远镜的100倍。但由于制造中的一个小疏忽,直至上天后才发现该仪器有较大的球差,以致严重影响了观测的质量。1993年12月2~13日,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载着7名宇航员成功地为“哈勃”更换了11个部件,完成了修复工作,开创了人类在太空修复大型航天器的历史。修复成功的哈勃望远镜在10年内将不断提供有关宇宙深处的信息。1991年4月美国又发射了第二架空间望远镜,这是一个观测γ射线的装置,总重17吨,功耗1.52瓦,信号传输率为17000比特/秒,上面载有4组探测器,角分辨率为5′~10′。其寿命2年左右。



空间望远镜太空天文台,是在外太空用于观测天体的望远镜。经由莱曼·史匹哲在1946年的提议,第一批运行的望远镜是1968年发射的美国轨道天文台轨道天文台2号(Orbiting Astronomical Observatory 2),以及1971年在苏联太空站Salyut 1上的Orion 1紫外线望远镜。

因为地球大气层对许多波段的天文观测影响甚大,天文学家便设想若能将望远镜移到太空中,便可以不受大气层的干扰得到更精确的天文资料。目前已有不少空间望远镜在太空中运行,例如:观测可见光波段的哈勃空间望远镜,观测X光波段的钱卓拉太空望远镜,观察γ射线波段的康普顿天文台(已于2000年退役)以及观测暗物质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等。

历史

1837年,普鲁士天文学家威廉·沃尔夫·比尔约翰·海因里希·冯·马德勒讨论在月球上建立天文台的好处。1946年,美国理论天体物理学家莱曼·史匹哲提出一个太空望远镜的构想。史匹哲提议建立一个不会受到地球大气层阻碍的大型望远镜。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为建造这样一个系统进行游说之后,史匹哲的构想最终实现成了哈勃太空望远镜,它于1990年4月24日由发现号太空船(STS-31)发射。

第一批运行的太空望远镜是1968年发射的美国轨道天文台轨道天文台2号(OAO-2),以及1971年在苏联太空站Salyut 1上的Orion 1紫外线望远镜。

优点

在地球上的地面天文台进行天文学研究时,会受到大气层电磁辐射的过滤和扭曲(闪烁)影响。在大气层外围绕地球运行的望远镜,既不会受到大气层的闪烁影响,也不会受到地球上人工光源的光害影响。因此,太空望远镜的角解析度通常比具有类似孔径的地面望远镜高得多。许多较大的地面望远镜也因此而运用自适应光学技术以减少大气效应。

太空天文台及其工作波长范围。

太空天文学对于光学窗和无线电窗(Radio window)以外的频率范围更为重要,这是电磁波频谱中仅有的两个不被大气层严重衰减的波长范围。例如,X射线天文学在地球上进行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由于钱卓拉天文台XMM-牛顿卫星等轨道上的X射线望远镜,才达到目前天文学的重要性角色。红外线紫外线基本上也被阻挡。

缺点

太空望远镜的建造成本比地面望远镜高得多。由于它们的位置,太空望远镜也极难维护。哈勃太空望远镜是由太空船提供服务的,但大多数太空望远镜根本无法获得这种服务。

未来发展

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印度太空研究组织欧洲太空总署中国国家航天局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和后来由俄罗斯航太继承的前苏联太空计划已经发射许多卫星并营运中。截至2018年,许多太空望远镜和天文台已经完成了它们的任务,而其他的则继续延长运行时间。然而,太空望远镜和天文站的未来可用性取决于及时和充足的资金。虽然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和中国国家航天局已经计划建立未来的太空天文台,但科学家们担心未来的计划无法立即填补技术缺口,而这将影响基础科学的研究。

太空天文台或望远镜

截至2005年,一些太空观测站及其波长工作范围。

功成身退

服役中

计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