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军”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1行: 第1行:
  
'''日本军'''([[日语]]:日本軍/にほんぐん、にっぽんぐん <sup>''Nihon-gun、Nippon-gun */?''</sup>),简称'''[[日军]]''',广义上是指[[日本]]的国家[[军队]],但通常指[[大日本帝国]]时期([[明治维新]]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日本军队,包含[[大日本帝国陆军|日本陆军]]与[[大日本帝国海军|日本海军]]。其又称“'''皇军'''”(皇軍/こうぐん、すめらみいくさ <sup>''Kō-gun、Sumerami-ikusa''</sup>),即[[天皇]]统领下的军队。此外,另有'''帝国陆海军'''、'''大日本军'''、'''官军'''等称呼。为了与战后的[[自卫队]]区别,有时亦以'''旧日本军'''、'''旧军'''称呼。[[最高统帅]]为天皇,[[军事管治|军政]]事务分由[[陆军省]]与[[海军省]]掌理(均为[[日本内阁]]机关),军事指挥则分由陆军[[参谋本部 (大日本帝国)|参谋本部]]、海军[[军令部 (日本海军)|军令部]]负责。日本军无独立的[[空军]],陆军与海军拥有各自的空中武力部队。
+
'''日本军'''([[日语]]:日本軍/にほんぐん、にっぽんぐん <sup>''Nihon-gun、Nippon-gun */?''</sup>),简称'''日军''',广义上是指[[日本]]的国家[[军队]],但通常指[[大日本帝国]]时期([[明治维新]]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日本军队,包含[[大日本帝国陆军|日本陆军]]与[[大日本帝国海军|日本海军]]。其又称“'''皇军'''”(皇軍/こうぐん、すめらみいくさ <sup>''Kō-gun、Sumerami-ikusa''</sup>),即[[天皇]]统领下的军队。此外,另有'''帝国陆海军'''、'''大日本军'''、'''官军'''等称呼。为了与战后的[[自卫队]]区别,有时亦以'''旧日本军'''、'''旧军'''称呼。[[最高统帅]]为天皇,[[军事管治|军政]]事务分由[[陆军省]]与[[海军省]]掌理(均为[[日本内阁]]机关),军事指挥则分由陆军[[参谋本部 (大日本帝国)|参谋本部]]、海军[[军令部 (日本海军)|军令部]]负责。日本军无独立的[[空军]],陆军与海军拥有各自的空中武力部队。
  
 
=== 发展历史 ===
 
=== 发展历史 ===

2022年7月7日 (四) 13:37的版本

日本军日语:日本軍/にほんぐん、にっぽんぐん Nihon-gun、Nippon-gun */?),简称日军,广义上是指日本的国家军队,但通常指大日本帝国时期(明治维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日本军队,包含日本陆军日本海军。其又称“皇军”(皇軍/こうぐん、すめらみいくさ Kō-gun、Sumerami-ikusa),即天皇统领下的军队。此外,另有帝国陆海军大日本军官军等称呼。为了与战后的自卫队区别,有时亦以旧日本军旧军称呼。最高统帅为天皇,军政事务分由陆军省海军省掌理(均为日本内阁机关),军事指挥则分由陆军参谋本部、海军军令部负责。日本军无独立的空军,陆军与海军拥有各自的空中武力部队。

发展历史

日军进犯马来亚吉隆坡

日本军起始于1868年鸟羽伏见之战后组建的“御亲兵”(近卫师团前身),直至1872年明治新政府实施镇台制后,成为日本的武装力量。在建军初期,由于许多萨摩藩出身者组成了帝国海军的骨干,而陆军的中枢将校群则有许多长州藩的人士,因此有“陆军长州,海军萨摩”(陸の長州、海の薩摩)的并称。

1894年甲午战争后,日本将《马关条约》赔款投放于扩充军队。

1945年8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轴心国日本向同盟国投降,日本军解散。

组织结构

日本的两大军种——陆军海军是各自为政的,彼此拥有自己的军事组织与空中武力。两者之间亦长期存在军种对立的情形。大体来说,日本的军事组织可分为军队(如陆军的军、师团,海军的镇守府、舰队等)、官衙(如陆军省海军省)、学校特务机关等四大类型。在政治关系中,陆军的影响力较大,特别是在东条英机成为首相后,好战的陆军也造成了后来二战的爆发。

天皇最高指挥官大元帅

备注:总军方面军,为战时特殊编制。

战争罪行

中日甲午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军曾经在其亚洲占领地区(如中国朝鲜半岛)犯下包括强奸、抢劫等战争罪行:

  • 1894年11月21日,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日军攻陷旅顺,执行旅顺大屠杀,对城内进行4天3夜的抢劫、屠杀和强奸,超过二万人遇害,屠杀过后全市仅剩三十六人被留下埋葬居民尸体,遇难者葬于白玉山东麓的安葬岗,今称“万忠墓”。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