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河蚶”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以“湖北省天门市特产:义河蚶   '''义河蚶''',湖北省天门市水产名品,本名'''车鳌'''、...”为内容创建页面)
 
 
(未显示3个用户的3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文件:993835.jpg|right|thumb|260px|湖北省天门市特产:义河蚶]]
+
[[文件:993835.jpg|right|thumb|280px|湖北省天门市特产:义河蚶]]
 +
[[文件:义河蚶.jpg|right|thumb|280px|义河蚶]]
  
  '''义河蚶''',[[湖北省]][[天门市]]水产名品,本名'''车鳌'''、亦作'''砗螯''',学名'''橄榄蛏蚌''',属全国稀有。[[唐朝诗人]][[皮日休]]《送从第崇归复州竞陵》诗句“车螯近岸无妨取”,即咏此物。蚶为淡水蛤属,具金黄色狭长贝壳两枚,合拢时如一柄短剑,肉呈奶白色,用以氽汤,鲜美可口,是天门著名的筵席用菜。  
+
  '''义河蚶''',[[湖北省]][[天门市]]水产名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本名'''车鳌'''、亦作'''砗螯''',学名'''橄榄蛏蚌''',属全国稀有。[[唐朝诗人]][[皮日休]]《送从第崇归复州竞陵》诗句“车螯近岸无妨取”,即咏此物。蚶为淡水蛤属,具金黄色狭长贝壳两枚,合拢时如一柄短剑,肉呈奶白色,用以氽汤,鲜美可口,是天门著名的筵席用菜。  
  
  义河蚶之名始于[[宋代]],《天门县志》载,[[宋太祖]][[赵匡胤]]微服逃脱[[郭延成]]的追逼,过竟陵县河,舟子不收渡费。他登基后,诏封天门县河小板至截河河段为“义河”,并免除渔课,该河段所产蚶蛎,特冠以“义河”二字。义河亦即唐茶圣陆羽所赞誉的“西江”河段,水质明净,流速悠缓,两岸林木葱郁,河床为粘土砾石结构,天然饵料丰富,最适于蚶子穴居繁衍,故义河所产蚶子最佳,冬季与孟春,是食蚶季节。
+
  据天门县志记载:“义河蚶”之名始于宋初,其原名“昌娥”(来源于神农本草),唐时名“车螯”。传说是五代十国末期,当时落魄江湖的宋太祖赵匡胤的短剑变化而成,被称为“义河蚶。“义河蚶”,有金黄色狭长贝壳两枚,肉味极其鲜美,红烧、氽汤、火锅均可。2013年5月,天门市成立了义河蚶养殖协会,并成功申请了天门“义河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义河是[[陆羽]]称羡的西江(天门河)的一段,水质特好,两岸林木葱笼,景色秀美,清澈见影。生活在此段的蚶子称义河蚶,其它河中均难见到它的身影,即使在义河段的上下游,也没有义河蚶生存。这里的蚶子具有金黄和墨绿的外壳,晶莹璀璨。
+
  义河蚶之名始于[[宋代]],《天门县志》载,[[宋太祖]][[赵匡胤]]微服逃脱[[郭延成]]的追逼,过竟陵县河,舟子不收渡费。他登基后,诏封天门县河小板至截河河段为“义河”,并免除渔课,该河段所产蚶蛎,特冠以“义河”二字。义河亦即唐茶圣[[陆羽]]所赞誉的“西江”河段,水质明净,流速悠缓,两岸林木葱郁,河床为粘土砾石结构,天然饵料丰富,适于蚶子穴居繁衍。生活在此段的蚶子称义河蚶,其它河中均难见到它的身影,即使在义河段的上下游,也没有义河蚶生存。这里的蚶子具有金黄和墨绿的外壳,晶莹璀璨。
  
  过去仅在淡水河流域河南驻马店宿鸭湖水库下游河流、江苏太湖流域两地及天门河流域出产。由于环境等问题,橄榄蛏蚌目前在前两地已基本灭绝。天门河义河蚶最高年产量曾达到500吨,随着水质环境变差以及捕捞过度等因素,目前年产量不足100吨。
+
  天门河义河蚶最高年产量曾达到500吨,随着水质环境变差以及捕捞过度等因素,目前年产量不足100吨。
  
 
  义河蚶的繁殖至今是个谜。中国水产科学院专家在天门考察义河蚶后,将其鉴定为全国稀有濒临灭绝的淡水贝类。省科技厅将其作为重点研究项目,对义河蚶的人工繁养技术进行研究,目前虽对其食性、生产及年龄等有了一定了解,但其繁育和养殖仍在研究中。  
 
  义河蚶的繁殖至今是个谜。中国水产科学院专家在天门考察义河蚶后,将其鉴定为全国稀有濒临灭绝的淡水贝类。省科技厅将其作为重点研究项目,对义河蚶的人工繁养技术进行研究,目前虽对其食性、生产及年龄等有了一定了解,但其繁育和养殖仍在研究中。  
  
 
  天门市对省级水生野生稀有物种义河蚶的保护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在义河蚶原产地天门河设立自然保护区并树立了保护区标识牌。按照保护区的规定:在天门河黄潭至渔薪段30公里、汉北河口至八一大桥10公里范围内,对义河蚶严禁无序捕捞,严控捕捞量和对幼体的捕捞,强化对保护区内水域环境的监测。  
 
  天门市对省级水生野生稀有物种义河蚶的保护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在义河蚶原产地天门河设立自然保护区并树立了保护区标识牌。按照保护区的规定:在天门河黄潭至渔薪段30公里、汉北河口至八一大桥10公里范围内,对义河蚶严禁无序捕捞,严控捕捞量和对幼体的捕捞,强化对保护区内水域环境的监测。  
 
 
  
  

2023年3月2日 (四) 06:20的最后版本

湖北省天门市特产:义河蚶
义河蚶

  义河蚶湖北省天门市水产名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本名车鳌、亦作砗螯,学名橄榄蛏蚌,属全国稀有。唐朝诗人皮日休《送从第崇归复州竞陵》诗句“车螯近岸无妨取”,即咏此物。蚶为淡水蛤属,具金黄色狭长贝壳两枚,合拢时如一柄短剑,肉呈奶白色,用以氽汤,鲜美可口,是天门著名的筵席用菜。

  据天门县志记载:“义河蚶”之名始于宋初,其原名“昌娥”(来源于神农本草),唐时名“车螯”。传说是五代十国末期,当时落魄江湖的宋太祖赵匡胤的短剑变化而成,被称为“义河蚶。“义河蚶”,有金黄色狭长贝壳两枚,肉味极其鲜美,红烧、氽汤、火锅均可。2013年5月,天门市成立了义河蚶养殖协会,并成功申请了天门“义河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义河蚶之名始于宋代,《天门县志》载,宋太祖赵匡胤微服逃脱郭延成的追逼,过竟陵县河,舟子不收渡费。他登基后,诏封天门县河小板至截河河段为“义河”,并免除渔课,该河段所产蚶蛎,特冠以“义河”二字。义河亦即唐茶圣陆羽所赞誉的“西江”河段,水质明净,流速悠缓,两岸林木葱郁,河床为粘土砾石结构,天然饵料丰富,适于蚶子穴居繁衍。生活在此段的蚶子称义河蚶,其它河中均难见到它的身影,即使在义河段的上下游,也没有义河蚶生存。这里的蚶子具有金黄和墨绿的外壳,晶莹璀璨。

  天门河义河蚶最高年产量曾达到500吨,随着水质环境变差以及捕捞过度等因素,目前年产量不足100吨。

  义河蚶的繁殖至今是个谜。中国水产科学院专家在天门考察义河蚶后,将其鉴定为全国稀有濒临灭绝的淡水贝类。省科技厅将其作为重点研究项目,对义河蚶的人工繁养技术进行研究,目前虽对其食性、生产及年龄等有了一定了解,但其繁育和养殖仍在研究中。

  天门市对省级水生野生稀有物种义河蚶的保护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在义河蚶原产地天门河设立自然保护区并树立了保护区标识牌。按照保护区的规定:在天门河黄潭至渔薪段30公里、汉北河口至八一大桥10公里范围内,对义河蚶严禁无序捕捞,严控捕捞量和对幼体的捕捞,强化对保护区内水域环境的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