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鹰目”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未显示1个用户的2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
[[File:长尾夜鹰.jpg|thumb|300px|长尾夜鹰]]
  
  '''夜鹰目'''([[汉语拼音]]:Yeying Mu;[[英语]]: Caprimulgiformes;Goatsuckers,Nightiar),[[鸟纲]]的一目。嘴短阔,鼻通常呈管状,中爪具栉缘。世界有[[油鸱亚目]]和[[夜鹰亚目]]2亚目,油鸱亚目仅有[[油鸱科]];而夜鹰亚目则包括[[蟆口鸱科]]、[[林鸱科]]、[[裸鼻鸱科]][[夜鹰科]]等4科共95种。[[中国]]只有蟆口鸱科和夜鹰科2科8种。
+
'''夜鹰目'''([[学名]]:''Caprimulgiformes''),在[[动物分类学]]上是[[鸟纲]]中的一个[[目 (生物)|目]]。嘴短阔,鼻通常呈管状,中爪具栉缘。该目鸟类为夜行性。嘴须发达,适于捕虫。翅尖长,第五枚次级飞羽付缺。尾为凸尾,尾羽10枚。跗蹠短,裸出或被羽,外趾仅具4趾骨。雏鸟为晚成性。副羽小或退化。雌雄无甚差别。眼特大,羽毛柔软,飞行无声。昼伏夜出。不营巢,卵产于地面上。这一目的鸟分布广泛,除了[[南极洲]]外各大洲都有分布。[[中国]]只有蟆口鸱科和夜鹰科2科8种。
  
  该目鸟类为夜行性。嘴须发达,适于捕虫。翅尖长,第五枚次级飞羽付缺。尾为凸尾,尾羽10枚。跗蹠短,裸出或被羽,外趾仅具4趾骨。雏鸟为晚成性。副羽小或退化。雌雄无甚差别。眼特大,羽毛柔软,飞行无声。昼伏夜出。不营巢,卵产于地面上。
+
=== 学名和俗名 ===
 +
 
 +
夜鹰目的学名 ''Caprimulgiformes'' 来自[[夜鹰属]]的属名 ''Caprimulgus'',在[[拉丁文]]中的意思是“饮[[山羊]]乳者”(''capra-mulgere''),这是因为以前在西方的坊间相传夜鹰会盗取山羊的[[羊乳]],而生物学之父[[林奈]]却以此命名,也就一直沿用至今,当然此说法并没有科学根据,毕竟也有部分观点指出夜鹰可能只是为了要吃山羊附近的虫子罢了。
 +
 
 +
在中文里,“夜鹰”这个名字来自于[[日语]]的“夜鷹(ヨタカ)”(“夜鹰”现今在日语中是指[[普通夜鹰]])。[[中国]]古代称其为“蚊母”,也叫蟁母,早在[[晋代]]和[[唐代]]就有所记述。这一目的鸟有一个显着的共同特征,即嘴短且嘴裂阔,因其在飞翔时张口食蚊,而古人误认为是吐出蚊子,所以给了它“蚊母”、“吐蚊鸟”等名字。夜鹰目的鸟白天休息于地上,或将身体平贴于树干上,在中国[[华北]]地区被称为“贴树皮”。而在台湾,则有“石矶仔”、“石矶鸟”等俗称。
 +
 
 +
=== 分布 ===
 +
 
 +
除北美洲北部、南美洲南部及某些大洋中的岛屿外,几乎遍布世界。[[油鸱科]]分布于[[南美]][[热带]]地区,[[蟆口鸱科]]分布于[[东洋界]]和[[澳洲界]],[[林鸱科]]分布于[[中南美洲]]热带地区。
 +
 
 +
=== 外形特征 ===
 +
 
 +
夜鹰目的鸟嘴短,嘴裂阔,口须长,[[眼睛]]较大。体色多呈斑杂状,可以很好的伪装在地面、岩石和树皮中。雌雄无差别。体长14-55厘米。在生殖季节一些夜鹰尾部出现长羽,翘内侧出现白色斑纹,这些特征于进行空中求偶炫耀时更加明显。
 +
 
 +
=== 习性 ===
 +
 
 +
夜鹰目的鸟为[[夜行性]]。白天大都蹲伏在草地里或树枝上,有的也在洞穴中。食物主要是[[昆虫]],在飞行中捕食。夜鹰在地面或岩石上营巢,雏鸟属晚成雏。
 +
 
 +
有的夜鹰还有[[冬眠]]蛰伏的习性。
 +
 
 +
=== 分类 ===
 +
 
 +
夜鹰在分类上一直有争议,以下是目前采信度较高的分类方式:
 +
 
 +
* [[油鸱科]] (Steatornithidae) 1属:1种
 +
* [[蟆口鸱科]] (Podargidae) 3属:14种
 +
* [[林鸱科]] (Nyctibiidae) 1属:7种
 +
* [[耳夜鹰科]] (Eurostopodidae) 2属:7种;有时被放在夜鹰科之下的[[耳夜鹰亚科]] (Eurostopodinae)
 +
* [[夜鹰科]] (Caprimulgidae)
 +
** [[美洲夜鹰亚科]] (Chordeilinae) 4属:10种
 +
** [[夜鹰亚科]] (Caprimulginae) 15属:79种
 +
 
 +
===参见===
 +
 
 +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第8行: 第43行:
 
[[Category:生物学]]
 
[[Category:生物学]]
 
[[Category:生物分类学]]
 
[[Category:生物分类学]]
 +
 
[[Category:动物]]
 
[[Category:动物]]
 
[[Category:动物学]]
 
[[Category:动物学]]
第16行: 第52行:
 
[[Category:脊索动物门]]
 
[[Category:脊索动物门]]
 
[[Category:脊椎动物亚门]]
 
[[Category:脊椎动物亚门]]
 +
 
[[Category:鸟纲]]
 
[[Category:鸟纲]]
 +
[[Category:鸟类]]
 +
[[Category:夜鹰目|*]]
  
[[Category:夜鹰目]]
+
[[Category:中文词典]]
 +
[[Category:Y音词语]]
 +
[[Category:夜]]

2021年9月7日 (二) 06:54的最后版本

长尾夜鹰

夜鹰目学名Caprimulgiformes),在动物分类学上是鸟纲中的一个。嘴短阔,鼻通常呈管状,中爪具栉缘。该目鸟类为夜行性。嘴须发达,适于捕虫。翅尖长,第五枚次级飞羽付缺。尾为凸尾,尾羽10枚。跗蹠短,裸出或被羽,外趾仅具4趾骨。雏鸟为晚成性。副羽小或退化。雌雄无甚差别。眼特大,羽毛柔软,飞行无声。昼伏夜出。不营巢,卵产于地面上。这一目的鸟分布广泛,除了南极洲外各大洲都有分布。中国只有蟆口鸱科和夜鹰科2科8种。

学名和俗名

夜鹰目的学名 Caprimulgiformes 来自夜鹰属的属名 Caprimulgus,在拉丁文中的意思是“饮山羊乳者”(capra-mulgere),这是因为以前在西方的坊间相传夜鹰会盗取山羊的羊乳,而生物学之父林奈却以此命名,也就一直沿用至今,当然此说法并没有科学根据,毕竟也有部分观点指出夜鹰可能只是为了要吃山羊附近的虫子罢了。

在中文里,“夜鹰”这个名字来自于日语的“夜鷹(ヨタカ)”(“夜鹰”现今在日语中是指普通夜鹰)。中国古代称其为“蚊母”,也叫蟁母,早在晋代唐代就有所记述。这一目的鸟有一个显着的共同特征,即嘴短且嘴裂阔,因其在飞翔时张口食蚊,而古人误认为是吐出蚊子,所以给了它“蚊母”、“吐蚊鸟”等名字。夜鹰目的鸟白天休息于地上,或将身体平贴于树干上,在中国华北地区被称为“贴树皮”。而在台湾,则有“石矶仔”、“石矶鸟”等俗称。

分布

除北美洲北部、南美洲南部及某些大洋中的岛屿外,几乎遍布世界。油鸱科分布于南美热带地区,蟆口鸱科分布于东洋界澳洲界林鸱科分布于中南美洲热带地区。

外形特征

夜鹰目的鸟嘴短,嘴裂阔,口须长,眼睛较大。体色多呈斑杂状,可以很好的伪装在地面、岩石和树皮中。雌雄无差别。体长14-55厘米。在生殖季节一些夜鹰尾部出现长羽,翘内侧出现白色斑纹,这些特征于进行空中求偶炫耀时更加明显。

习性

夜鹰目的鸟为夜行性。白天大都蹲伏在草地里或树枝上,有的也在洞穴中。食物主要是昆虫,在飞行中捕食。夜鹰在地面或岩石上营巢,雏鸟属晚成雏。

有的夜鹰还有冬眠蛰伏的习性。

分类

夜鹰在分类上一直有争议,以下是目前采信度较高的分类方式: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