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纲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苍鹭

或者鸟类脊椎动物亚门的一纲,是鸟纲Aves)和今鸟亚纲Neornithes)的通称,是唯一存活并演化至今的恐龙,现代所有鸟类在生物学上也被分类为鸟形恐龙(即鸟翼类)的一部份;鸟纲的全体成员均为两足恒温卵生、身披羽毛且色彩鲜艳各异、前肢特化成翅膀、具有坚硬的喙、流线型的身躯,具备绝佳的视觉,较复杂的社交行为,多数可飞行,小部分纯陆栖、或潜水,骨骼中空轻盈并有强力肌肉附着,以及用气囊行双重呼吸的一种有脊椎动物

非洲鸵鸟

概述

目前全球鸟类共有8600种,如果算入未被分类和不确定的有9000多种;东亚地区中,中国大陆有1400种、特有种70多个;台湾有21目94科305属788种,特有种29个。鸟类的食物多种多样,包括植物的花蜜种子果实昆虫鱼类蛙类蜥蜴类蛇类龟类老鼠类鱿鱼类贝类、和其它鸟类,以及动物的腐肉骨骼和人类的生活垃圾。鸟的体型大小不一,最大的鸵鸟体高可达2.5米,而最小的吸蜜蜂鸟体长仅5厘米。多数的鸟在日间活动,也有一些鸟在夜间或者黄昏的时候活动(例如夜鹰猫头鹰等)。许多鸟都会进行长距离迁徙以寻找最佳栖息地(例如北极燕鸥),也有一些鸟大部分时间都在海上度过(例如信天翁)。大多数鸟类都会飞行,不能飞的鸟包括古颚总目下的鸵鸟鸸鹋几维鸟等多数种类,企鹅目的全部鸟类,某些生活在没有地面捕猎者的孤立海岛上的鸟类如鹦鹉目鸮鹦鹉,也在演化过程失去了飞行能力。

过去广义的鸟纲曾笼统地包括始祖鸟孔子鸟黄昏鸟等已灭绝的史前类群,但现在比较常用鸟翼类Avialae)来包括这些不再属于现代鸟类的史前近亲,包括擅攀鸟龙科反鸟类扇尾亚纲;现代定义的鸟纲包括了现生鸟类的最近共同祖先及其后代。根据分类学的研究,证实了恐龙是鸟的祖先,因此其直系后代的鸟类也是研究已灭亡恐龙的最主要的活体材料。鸟纲用科学上最严谨的说法,就是“鸟翼类的冠群”。目前所有鸟类物种,都是在1亿5,000万年前的侏罗纪白垩纪这一段时间内,由恐龙总目兽脚亚目虚骨龙类-手盗龙类中的近鸟型恐龙分批次逐步演化而来。

白垩纪末灭绝事件之后,鸟类的祖先非鸟型恐龙全灭,大量鸟形恐龙和现代鸟类在事件之后的几千万年中灭亡,只留下化石痕迹,如冠恐鸟形目。不过,鸟类很快在恐龙大灭绝过后的数万年中重新占据了地球上的各个中上层生态位维持至今。人类进入现代文明后,许多鸟类才因为人类的过度狩猎、捕捉、或农业生产破坏其栖息地而再次灭绝,如渡渡鸟大海雀恐鸟等,不过相对来说,鸟类依靠着飞天能力、较高的智商和强健的肌肉附着力,其适应能力是脊椎动物中非常强大的,即使在人类出现后也有大批鸟类出现数量增长。

滑翔中的南方鼯鼠(Glaucomys volans)

鸟类的起源理论

较一致的看法是鸟类起源于爬行纲初龙次亚纲槽齿目中的假鳄亚目。派克鳄是发现于南非下三叠统的小型假鳄类,身长约1米,具长尾。其骨骼中空,后肢稍长于前肢。它们可能是从在树栖生活时,像飞蜥鼯鼠那样在枝叉间跳跃(有利爪、分离的指和反转的足趾为证)而向飞翔演化;也可能像某些走禽那样,从以双足在地面上奔跑而逐渐演化为鸟类。还有一种认为鸟类的直接祖先是一种小型恐龙的意见(奥斯特罗姆,1967),认为由假鳄类演化为恐龙中的虚骨龙类,然后再进一步演化为始祖鸟,而演变为新鸟类。

依据景观的不同和鸟类繁殖范围,可把中国疆域划分为7个区。其中,东北、华北、蒙新、青藏等区属于古北界,西南、华中、华南等区属于东洋界。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兼有面积相当大的两个不同动物地理界的国家。

经济意义

①直接利用。包括食用(肉、卵、窝),供填充材料用(绒羽),肥料用(鸟粪),役用(通讯鸽),药用(制疫苗),装饰和观赏用等。②间接利益。鸟类可控制或消灭各种害虫和野鼠,可保护森林和作物。有些鸟类(如许多鵐类)吞食杂草种子,对农业有相当的益处。有些鸟类(如啄花鸟、太阳鸟等)能传播花粉,有利于植物的结实。鹫、渡鸦等嗜食动物尸肉和秽物,猛禽消灭病弱的野生鸟兽,都对环境卫生有益。

人类对益鸟要加以保护招引,对有各种用途的鸟类要合理利用,对珍贵稀有,特别是濒临灭绝的种类,要着重保护,禁止捕猎。中国已在各地设立自然保护区,这是保护珍禽和益鸟的一项重要措施。

印石板始祖鸟的模型

定义

在过去,学界对鸟纲的具体范围有不一致定义,从包含始祖鸟到只包含现存鸟类冠群的都有,嘉克斯·高斯特指出,鸟纲的定义与用法共有四种互相冲突的定义。嘉克斯·高斯特建议采用第四个定义,并为其它定义提出替代分类:

  1. 具有羽毛的先进主龙类,此定义可以被鸟羽类(Avifilopluma)取代。
  2. 恐龙中具有羽毛且能够飞行的,此定义可以被鸟翼类(Avialae)取代。
  3. 爬行动物之中,较接近鸟类,而离鳄鱼较远的物种,此定义可以被鸟跖类(Avemetatarsalia)取代。
  4. 所有现存鸟类的最近共同祖先,与最近共同祖先的所有后代,此冠群定义会让新鸟亚纲(Neornithes;中文名也曾称为今鸟类今鸟亚纲)成为鸟纲的次异名

根据第四个定义,始祖鸟属于鸟翼类,但不属于鸟纲。嘉克斯·高斯特的建议如今已被古动物学者与鸟类学者广泛采用,只是这些学者偶尔也会不一致地把一些鸟翼类通称为“鸟”。

形态

鸟纲的特征是有羽毛、喙没有牙齿、蛋有硬壳、高代谢率、心脏有四室、轻盈但结实的骨骼。所有鸟类的前肢都进化成翼,大部份也能够飞翔。它们有独特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很适合飞行。一些鸟类,如鸦科鹦鹉等是最有智慧动物物种;有些鸟类甚至懂得制造及使用工具,很多物种也有传递知识的能力。

很多鸟类每年都会迁徙一段很长距离,也有不规则地移动短距离。它们会用视觉讯号及唱歌来沟通,也会进行合作繁殖及猎食。大部份鸟类都是有固“一夫一妻制”的,往往经历整个繁殖季节,有时多年,但很少是毕生的。有些物种也会出现配对外交配;其他物种都是“一夫多妻制”或“一妻多夫制”的。它们会鸟巢中下蛋,并由双亲所孵化。大部份鸟类在孵化后都会由双亲照顾。

结构与功能

鸟类是自古代爬行类中的拟鳄类进化而来,一方面继承了爬行类的某些结构,一方面又出现适应飞翔和恒温的新结构。

羽毛与飞翔

鸟的前肢覆盖着初级与次级飞羽和覆羽,从而变成飞翔的构造,尾羽能在飞翔中起定向和平衡作用。

现代鸟类无牙齿,尾骨退化,无膀胱,可减轻体重;骨腔内充气,头骨、下部脊椎和骨盆愈合,鸟体坚实而轻便,以提高飞行效率。

跗骨与胫骨和蹠骨分别愈合成跗胫骨和跗蹠骨,足跟离地,增加了起落时的弹性。大多数鸟类4趾。拇趾向后,有利于抓握树枝。由于趾屈肌肌腱的特殊结构,在栖息时,趾不会松脱。鸟类的取食、梳理羽毛、筑巢以及防御活动,均由嘴来完成,因而颈部较长,有多个相连的马鞍形颈骨,运动极为灵活。

代谢和恒温

剧烈的飞行要求旺盛的新陈代谢。高体温(40±2℃)保证了较高的代谢率,而且在垂直高度和水平方向上扩大了鸟类的活动范围。在羽毛覆盖下的静止空气形成一个良好的隔温层,飞行时的快速低温气流有助于散热,鸟类快速呼出的水气也可带走大量体热。

鸟类的呼吸功能强,空气经过气囊,到毛细支气管网中交换气体,然后由前气囊排出。无论是吸气还是呼气,气体都是单向流动(即双重呼吸)。另外,毛细支气管中的气流与肺毛细血管中的血流方向相反,交换氧气的效率远远高于哺乳动物。鸟类为完全的双循环,但保留的是右侧体动脉。鸟类的心脏容量大,心跳快,血压高,循环迅速。

鸟类主要靠角质喙和灵活的舌部摄取食物。某些鸟(如食鱼鸟类)的食道下端膨大,成为贮藏和软化食物的嗉囊,但粉碎食物主要由发达的肌胃来完成。肌胃中常存有砂粒以助研磨。鸟类消化力强,消化迅速。由于肾管和泄殖腔的重吸水作用,鸟失水极少。海鸟眼眶上部具盐腺,分泌高渗盐水,从而保持体液的渗透压稳定。

视觉和本能

鸟类的神经系统较发达。大部分鸟类为昼行性。由于视觉敏锐,并具色觉,在高空飞翔时可发现地面上的目标。鸟类眼内肌为横纹肌,反应敏捷,能同时改变角膜和水晶体的凸度(双重调节)。眼睑和瞬膜可防止气流和灰尘对眼球的伤害,巩膜骨又保证眼球不致因气压而变形。少数夜行性鸟类听觉发达,只有兀鹫嗅觉比较发达。

卵生和育雏

复杂的结构要求较长的发育阶段;但飞翔却又要求体轻,这一矛盾靠多黄卵和较长的孵育时间来解决。鸟的左右坐骨和耻骨不在腹侧联合,开放式的骨盆有利于产生大型硬壳卵。

解剖特征

鸟体分区

鸟类有许多特化的适应飞翔生活的解剖特征,例如:

  1. 骨骼中空且高度愈合:鸟类骨骼第一特征是硬且轻,主因密骨质较厚而呈中空,可有效减轻体重。鸟类的颈椎数量较其余陆生动物为多,而胸椎以下骨骼愈合程度极高,如其脊椎相互愈合成若干块联合椎骨,不似哺乳动物椎骨间可以在一定限度内自由活动。骨骼的高度愈合有利于提高鸟类的骨强度及维持飞行姿势,减低骨骼自重,是适应飞翔生活的特征。
  2. 胸骨特别发达:除平胸目外,胸骨皆很发达,此可增加肌肉附着面积,故胸肌特别发达以利飞行。
  3. 体表被羽:羽毛在发生学上于爬行动物的鳞片来源相同,且构造上与哺乳动物的毛发截然不同,简单来说鸟类的羽毛特征是具有分枝。羽毛的出现是鸟类适应高空飞翔寒冷环境所必须的,并且通过换羽来更换。鸟类的羽毛分正羽副羽绒羽
  4. 呼吸系统:鸟类的呼吸系统与众不同,其进行气体交换的基本单元不是肺泡而是微气管,而且具有分布于全身各处骨骼内的气囊,吸气时空气经微气管从体外进入气囊,进行第一次气体交换,呼气时气体经微气管从气囊排出体外,进行第二次气体交换,因此鸟类每呼吸一次,气体交换两次,气体交换效率明显高于哺乳动物。另外气囊的存在也进一步增加鸟类的浮力及减缓飞行压力变化对身体的冲击。
  5. 生殖和排泄系统:无论雄雌鸟类的生殖系统仅在繁殖季节膨大并产生功能,非繁殖季节其生殖系统便会萎缩,即便解剖也很难发现。鸟类以不溶于水的尿酸为主要代谢物,以上特征可以有效地减轻鸟类自身体重。
  6. 鸟类全无牙齿:而演化出角质化的,并依采食习性的不同,而演化出多样化的形状,此对减轻体重有很大的帮助。
  7. 具有嗉囊砂囊:为弥补缺少牙齿的劣势,许多鸟类在食道与腺胃间具有嗉囊,主要功能用于储存部份食物,取代部份胃的功能。鸟类的腺胃较小,食物停留时间较短。在腺胃之后,还有砂囊的存在。鸟类会吞食石块,利用砂囊强健肌肉磨碎食物,取代牙齿及口腔咀嚼功能。
  8. 鸟类的消化系统明显短于哺乳动物,这也是造成鸟类频繁排遗的一个原因,但较短的消化系统有助于减轻鸟类的体重。
  9. 氮的代谢不同于哺乳动物:为了有效减轻重量,在氮的代谢,含氮物质最后转变为毒性较低的尿酸,较哺乳动物排放的尿素相比,不需大量水份稀释,故鸟类缺乏液态的尿液。
  10. 鸟类的特殊结构:羽毛蜡膜孵卵斑尾脂腺嗉囊

演化过程

根据古生物学的化石记录,可以确定鸟类是恐龙演化出来的、也是目前恐龙总目的下属中唯一存活下来的物种,因为鸟类和非鸟恐龙这两者在生物学上的构造极其相近,所以在生物学界中把鸟类认定为是现代的恐龙后代。鸟类的第一次出现溯源于中生代侏罗纪,最早的祖先是出土于中国辽宁伤齿龙科恐龙“始中国羽龙”,而最有名的则是德国发现的始祖鸟;他们的身体特征都同时具有鸟类和爬行类共有的特征,例如有牙齿,前肢(翅膀)有指爪等。在中国东北新发现的中华龙鸟孔子鸟被认为是连接恐龙和鸟类的一环,更像是有羽毛的恐龙,比始祖鸟的年代更久远。所以说,恐龙其实并没有完全灭绝,恐龙中的一部分演化成了鸟类;但将鸟和恐龙定为同一类依然不被社会大众所熟知,因为非鸟恐龙等生物存在了一亿年的时间,在日常生活中“非鸟恐龙”一词不够简洁有力,如果要形容三叠纪~白垩纪中存活的非鸟恐龙,一般人还是习惯直接使用“恐龙”一词;不过无论如何,至少可以确定在生物学界的主流观点中,鸟类的祖先必定是恐龙。虽然多数学者都支持恐龙是鸟类的祖先的说法,但仍然有鸟类学家对此提出质疑,并坚持鸟类起源于三叠纪的槽齿类爬行动物假说。

但不管鸟类演化出来的“成因”如何,鸟类这种生命形态一旦出现以后就开始急速进化,以非常短的时间脱离了原本非鸟恐龙的生态位并适应了陆地中高阶层和独霸天空的生态位,以爆发式的增长的速度演化出了非常多种鸟类,有些更是出现了非鸟恐龙所没有的新生命形式(例如:企鹅目需要长时间依赖在海水中才能存活,然而没有一种非鸟恐龙是必须依赖海水的。)据一般推测,第三纪中新世是鸟类的全盛时期,后来冰期来临、种群衰退,据估计历史上曾经存在过大约10万种鸟,而在冰河期之后只有10,000种、20余目幸存,约为之前的十分之一;不过由于鸟类对各种环境的适应力极高,所以到了现代又辐射演化出更多的新物种。

侏罗纪的鸟类 鸟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晚侏罗世(距今约1.4亿年)。古鸟亚纲的始祖鸟是侏罗纪发现的唯一鸟类。从已发现的标本可以清楚地看到始祖鸟具有羽毛;后足对趾型;腕掌骨和跗蹠骨愈合;骨盘结构、锁骨、喙部、下颌关节方式以及眼等许多特征与鸟类相似。始祖鸟具槽生齿,有具尾椎的长尾;脊椎双凹型;前翅掌指骨游离并具爪;脑、胸骨、肋骨及后肢等特征又与爬行类接近。所以始祖鸟被认为是爬行动物与鸟类之间的中间环节。

白垩纪的鸟类 除始祖鸟外的其他鸟类全属于新鸟亚纲,其身体结构与现在的鸟类更为接近,其中白垩纪的一些口中具槽生齿的鸟类,构成齿颌超目,包括黄昏鸟目及鱼鸟目。新鸟亚纲其余成员的口中均不具有真正的牙齿。从白垩纪开始出现,在始新世开始繁荣,共34目。近年来在白垩纪地层中又发现一些已绝灭的不具牙齿的鸟类化石,但大都比较零散。这些新颌鸟类有4个目。近鸡鸟目发现于加拿大艾伯塔省晚白垩世地层,1940年被定名为近鸡鸟,1971年又报道了第二个种,这一目与鸡形目、雁形目关系较密切。戈壁鸟目发现于蒙古戈壁省的晚白垩世地层,1974年定名为戈壁鸟,推测可能是平胸类的早期代表。1981年根据在南美晚白垩世地层采集的部分鸟化石,建立了反鸟属,并认为它在进化及分类上应处于齿颌超目与古鸟亚纲之间,建立了反鸟目。1982年在蒙古又发现一个新的早白垩世鸟化石——傍鸟,并建立新的傍鸟目,指出它有可能是最早的突胸鸟类,和鸮形目较接近。1984年在中国甘肃省玉门市附近早白垩世地层中发现了鸟类化石,被命名为甘肃鸟。根据它具有许多原始特征,但又具有较多进步特征,不同于已知的化石鸟类,建立了甘肃鸟目。并认为它可能是滨岸及近水鸟类的祖先。而与鴴形目更为接近。

新生代的鸟类 第三纪早期的化石记录较少,始新世和渐新世突胸类有较大发展,平胸鸟只有鸵鸟目和隆鸟目开始出现,目前已发现近40个已绝灭科的化石。第四纪是鸟类极繁盛的时期。大多数现生种都来源于这个时期。平胸类分布于南半球,但是隆鸟类和鸵鸟类的代表在始新世见于中东及欧洲。现生鸵鸟属的化石曾发现于摩尔达维亚的中新统和广泛发现于中国、蒙古、欧洲和非洲的上新统和更新统。现生种的化石则见于蒙古、阿拉伯和阿尔及利亚的更新统。

新颌鸟类中也有一些鸟的颌上具有骨质突起,它们是发现于始新世—上新世的骨齿鸟类,已全部绝灭。骨齿鸟亚目?的代表都具有齿状突起,但不具槽生齿。有将近10个属,分布于欧、亚、美洲和西非等地。

行为与生态

鸟类具有很多特殊的适应能力,能够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生活。

食性 鸟类的食性可分为食肉、食鱼、食虫和食植物等类型,还有很多居间类型和杂食类型。有些种类的食性因季节变化、食物多寡、栖息地特点以及其他条件而异。

繁殖 鸟类性成熟期为1~5年。很多鸟类到性成熟表现为两性异型。繁殖期间绝大多数种类成对活动。有些种类多年结伴。有的种类一雄多雌。少数种类一雌多雄。成对生活的鸟类雌雄共同育雏,一雄多雌的鸟类大都由雌鸟育雏,一雌多雄的鸟类由雄鸟育雏。

鸟类在繁殖初期有发情活动,雌雄相遇时,雄鸟(少数为雌鸟)表现出特种姿态和鸣声。有些种类,特别是一雄多雌的种类,雄鸟间常发生格斗。发情末期或发情结束时开始占据巢区。

鸟巢的大小、形状、结构、巢材和安置处所等很不一致。鸟巢安置处所有下列几个类型:①安置在地上或草丛中。②安置在水面上。③安置在土穴中。④安置在岩壁或建筑物中。⑤安置在树洞或人工巢箱中。⑥在树上编织巢,放置或悬挂于树上,大多呈杯形、平台状或球形。鸟类产卵数目、卵的形状和颜色等也不一致。孵卵期一般从12~13天(如小型鸟类)到21~28天(雉、鸭),但有些大型猛禽的孵卵期长达2个月。雏鸟有早成雏、晚成雏和居间类型。大多数鸟类每年换羽1次,也有1年2次,甚至多达4次的(如雷鸟)。

迁徙 鸟类在不同季节更换栖息地区,或是从营巢地移至越冬地,或是从越冬地返回营巢地,这种季节性现象称为迁徙。鸟类因迁徙习性的不同,可分为留鸟、夏候鸟、冬候鸟、旅鸟、迷鸟等几个类型。鸟类的迁徙通常在春秋两季进行。秋季迁徙为离开营巢地区,速度缓慢;春季迁徙由于急于繁殖,速度较快。

分类

鸟纲分为两个下纲今颚下纲古颚下纲。视乎科学分类的观点,鸟类物种的现存数量超过12000个。一般认为鸟纲演化白垩纪,分裂成古颚下纲及今颚下纲,并于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前分裂为鸡雁小纲及其他今颚下纲。其他今颚下纲的演化则有不同意见,根据分子证据是指向白垩纪演化,而化石证据则指向第三纪的演化。统合分子及化石证据的假说却被受质疑。

鸟纲的分类在细节上也常常受到质疑,在2010年代之前学者们对于很多级别之间的鸟类演化关系并未有共识;不过因为2014年基于鸟类骨头的全基因组测序分类被发表出来,大部分化石及DNA分子证据都为“鸟纲”提供了更为清晰的演化脉络。

按照不同的分类原则可以将鸟分成不同的类别,目前主要有三大通行的分类系统:

“郑作新”分类法

第一个是中国郑作新院士以鸟类形态学特征为基础创立的分类系统,虽然目前在国际上这个分类法已经不常用,但在中国不少鸟类研究学者中因为简单易记、符合中文圈常用词汇、爱国主义等原因,在中国仍为乐于被采用,而且在非中国大陆的港澳台和日韩也有少部分学者还在使用此分类。

按鸟类的生活环境和形体特征,可以将突胸总目的鸟类分为六大生态类群:

  • 游禽:可以在水面游动并主要在水面游弋的鸟类,包括鸭雁类,鸥类等。
  • 涉禽:在滩涂湿地涉水活动但多不会游泳,常具有“三长”——腿长、颈长、嘴长的特征,包括鹤类,鹳类,鸻鹬类等。
  • 鸣禽:即雀形目鸟类,为鸟类中进化程度最高的一个类群。
  • 攀禽:适应攀援生活的鸟类其趾形多为对趾足或转趾足,包括啄木鸟鹦鹉等。
  • 陆禽:生活在地面的鸟类,其体态特征适合在地面行走,常飞行能力不强,包括雉类鹑类鸠鸽类等。
  • 猛禽:以其他动物为食物的鸟类,具有适应捕猎生活的特征如锐利的脚爪敏锐视觉,主要包括等。

“鸟类DNA”分类法

第二个是曾经被中国之外的研究者广泛采用的鸟类DNA分类系统。1980年代Charles Sibley和Burt Monroe根据DNA杂交实验研究成果,以鸟类的进化过程为依据衡量的之间亲缘关系所建立的分类系统,这个分类系统较之以前应用的郑系统有着较大的调整,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是扩大的鹳形目鸦科。由于DNA-DNA杂交被证实并不适用解释单系群的内部关系。而且鉴于1980年代中无论电脑技术、医学、还是遗传学都和现代有较大差距,故这一分类已被弃用,由更加新颖准确的系统代替,详细的分类系统见鸟类DNA分类系统,不过此分类在东亚文化圈以外的地区有着强大的历史影响力。

“全基因组测序”分类法

第三个是2014年公布的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鸟类分类系统,此分类系统目前被广泛采用,无论中国外国,是目前人类科技所能达到最准确的分类法,严格比较基因顺序而得出各个物种之间的关系为何。

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鸟类分类系统

鸟的分布

在大部份陆地的栖息地中都可以找到鸟类,鸟类分布在七大洲,连南极洲距海440公里的内陆都可以找到雪海燕。鸟的多样性在热带地区最为显著。早期认为热带地区的高多样性是高度物种形成的结果,但近来的研究发现高纬度地区也有高度物种形成,但被较热带地区要高的灭绝速率所抵消。许多科的鸟类可以在陆地及海洋中生活,有些海鸟上岸只是为了繁殖,有些企鹅可以潜到300公尺深的海中。

鸟类和人类

驯养和娱乐

鸟类是人类的一个重要的食物来源。通常食用的是肉和卵,主要来自)、火鸡等。其他可以作为人类食物的鸟类还包括鸸鹋竹鸡鸵鸟松鸡鹌鹑鸣禽和小的燕雀类的鸟等,分别是每年人类屠宰的动物中数量最多和第二多的,在2013年,全球有超过六百一十亿只鸡和超过二十八亿只鸭被宰杀。天鹅火烈鸟这些现在被保护的鸟也曾成为富人餐桌上的美味

人工饲养的暗绿绣眼鸟

有许多种被驯化鸟可以为人类所利用,例如信鸽可以用来传送信息,猎鹰可以用来打猎,鱼鹰可以用来捕鱼。 鸡和鸽子在生物学比较心理学方面的实验研究中也得到广泛应用。因为鸟对毒素特别敏感,所以在煤矿金丝雀经常被用来判断有毒气体是否浓度过高,以便矿工能及时逃走。

人工饲养的鸟类还对野生种群构成另一个危害:对野生种的入侵。比如人工选种优育的猛禽往往身体强壮,体形较大,如果流入野生环境,对野生鸟类的是很大的威胁。所以欧美各国严禁野放人工种,并对此采取必要的监测措施。

把野生鸟类作为宠物饲养在中国有着很长的历史,并发展出了各种名目。主要分听唱和玩耍两种类型,听唱涉及的鸟类主要是雀形目的鸣禽,如山雀百灵画眉鹩哥八哥等;用于各种玩耍的鸟类主要涉及部分雀形目雀科伯劳科的鸟类以及隼形目的猛禽,如黑头蜡嘴雀锡嘴雀以及各种猛禽。

世界各地几乎都有斗鸡的娱乐传统,这种利用鸡形目的鸟(也有其他目的)在发情期好斗的特点,来进行比赛。

对鸟类的狩猎活动,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历史。一种狩猎方式是以鸟类为对象,有些地方由于过度狩猎,很多鸟类已经灭绝,如旅鸽。还有一些是利用鸟类捕食的能力,来帮助人抓住猎物。女真人训练海东青捕捉天鹅取珠。《满洲源流考》:“海东青。羽族之最鸷者,有海东青焉。身小而健,其飞极高,能擒天鹅;搏兔,亦俊于鹰鹘。”

非法鸟类贸易和人类活动的威胁

在世界各国,都有把色彩艳丽的,特别是热带的鸟(例如,鹦鹉和某些椋鸟科鸟类)作为宠物来饲养的习惯,这也导致一些濒危的鸟类被走私。在抓捕和贩运过程中野生鸟类死亡率极高(有说法称最终消费者手中的每一只野生鸟类背后有二十只同类的尸体),因此饲养野鸟是一种对野生动物资源有着极大破坏力的陋习,它对鸟类生存的威胁从某种程度上讲,甚至超过了偷猎。

由于高额利润的驱使,鸟类贸易直接威胁着许多鸟种的生存。许多欧美国家都有驯养猛禽的许可证制度,允许人们合法饲养猛禽,接受政府的严格管理,但在购入渠道上仍存在非法交易。在阿拉伯世界,猛禽被视为高贵身份的象征,许多富商不惜重金购入猛禽。

过度的狩猎活动是一些鸟类数量急剧减少以至灭绝的直接原因,如旅鸽。还有一些鸟类的灭绝或濒危是由于栖息地被破坏、森林砍伐和农业耕作等人类活动,如朱鹮。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影响的加强,比如有毒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的聚集等原因,都直接威胁着鸟类的安全。

鸟害

一只胸腹部为白色,翅膀和头有纹路的小鸟,站在水泥上。由于人类的活动,家麻雀的活动范围显著的扩大。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有些鸟类在全世界范围内泛滥成灾。例如,鸽子和乌鸦就在全世界很多城市的市区过度繁殖,成为困扰各大都市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

另外,栖息在机场附近的野生鸟类会对起降中的飞机飞行安全造成一定威胁。这种飞鸟与飞机相撞造成的飞行安全事故称为鸟击,历史上最早的鸟撞事故记录是发生1912年的美国,飞行员卡尔洛德杰驾驶的飞机在加利福尼亚上空和一只海鸥相撞,机毁人亡。随着喷气式飞机的出现和人类航空产业的发展,目前全世界机场数量飞机起降架次不断增长,鸟撞问题日益凸现,据有关资料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7500架次飞机受到不同程度的鸟撞,损失高达100亿美元。目前解决鸟撞问题的主要方法是驱散栖息在机场附近的鸟类,具体说来,可以采取驯养猛禽驱赶、破坏栖息地、发出巨大和恐怖的声音等不同方式。

鸟与人的共患病

能够传染给人类的鸟类疾病包括:鹦鹉热沙门氏菌病弯曲菌病、纽卡斯尔的疾病,分枝杆菌病(鸟的结核病)、禽流感贾第鞭毛虫病隐孢子虫病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