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1行: 第1行:
<center>[[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1-3年级)]]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4-6年级)|(4-6年级)]]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7—12年级)|(7-12年级)]] [[学生古诗词名句|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目录|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目录|千家诗]]
 
</center>
 
----
 
<br>
 
[[文件:学生经典古诗词APP-安卓苹果通用.png|right|thumb|120px|《学生经典古诗词》下载,二维码]]
 
[[文件:学生经典古诗词公众号-.png|right|thumb|120px|《学生经典古诗词》公众号,二维码]]
 
  
 
<span style="font-size: 120%; color:green;">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20%; color:green;">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red;">【译文】</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red;">【译文】</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如果把西湖比作西施,不论她是淡雅的装束,还是浓艳的打扮,都是一样光彩照人。
+
 
 +
  <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如果把西湖比作西施,不论她是淡雅的装束,还是浓艳的打扮,都是一样光彩照人。
 
</span>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red;">【注释】</span><br>
 
<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red;">【注释】</span><br>
第17行: 第14行:
 
  淡妆浓抹:或淡雅地妆束,或浓艳地打扮。<br>
 
  淡妆浓抹:或淡雅地妆束,或浓艳地打扮。<br>
 
  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br>
 
  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br>
 +
  
 
<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red;">【出处】</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red;">【出处】</span>
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全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
  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全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red;">【背景】</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red;">【背景】</span>
第26行: 第26行: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年)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这二首诗,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二首,因而第一首已鲜为人知。其实第二首虽好,却是第一首的注脚。如:第一首所说的“此意自佳君不会”的“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写的西湖晴雨咸宜,如美人之淡妆浓抹各尽其态。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年)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这二首诗,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二首,因而第一首已鲜为人知。其实第二首虽好,却是第一首的注脚。如:第一首所说的“此意自佳君不会”的“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写的西湖晴雨咸宜,如美人之淡妆浓抹各尽其态。
 +
  
 
<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red;">【赏析】</span><br>
 
<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red;">【赏析】</span><br>
第42行: 第43行:
  
  
[[文件:280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图-清-关槐.jpg|center|thumb|400px|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图》,清代画家关槐作]]
+
[[文件:280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图-清-关槐.jpg|center|thumb|300px|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图》,清代画家关槐作]]
 
+
 
+
== 参考 ==
+
 
+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
+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4-6年级)]]
+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7—12年级)]]
+
*[[学生古诗词名句]]
+
*[[唐诗三百首目录]]
+
*[[千家诗目录]]
+
  
  

2022年7月1日 (五) 05:54的最后版本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

  如果把西湖比作西施,不论她是淡雅的装束,还是浓艳的打扮,都是一样光彩照人。


【注释】
  西湖:指杭州西湖,又叫西子湖。叫西子湖,则是从这首小诗而来。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美女,姓施,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西,所以称为西施。
  淡妆浓抹:或淡雅地妆束,或浓艳地打扮。
  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出处】

  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全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背景】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诗人苏轼所作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中的第二首,体裁为七言绝句。《千家诗》收录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即作者与朋友在西湖上饮酒游览,适逢天气由晴转雨的意思。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年)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这二首诗,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二首,因而第一首已鲜为人知。其实第二首虽好,却是第一首的注脚。如:第一首所说的“此意自佳君不会”的“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写的西湖晴雨咸宜,如美人之淡妆浓抹各尽其态。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作者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从诗题《饮湖上初晴后雨》可知,这一天作者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作者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即是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作者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对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比浓妆,雨天比淡妆”。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有所据。但就才情横溢的诗人而言,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只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恐怕未必拘泥于晴与雨二者,何者指浓妆,何者指淡妆。欣赏这首诗时,如果一定要使浓妆、淡妆分属晴、雨,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王文诰在《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中称这首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名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图》,清代画家关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