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县”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以“   '''澎湖县'''(汉语拼音:Penghu Xian;英语:Penghu County),台湾省辖县。位于台湾海峡东南部,东与云林县...”为内容创建页面)
 
 
第1行: 第1行:
  
  '''澎湖县'''([[汉语拼音]]:Penghu Xian;[[英语]]:Penghu County),[[台湾]]省辖县。位于[[台湾海峡]]东南部,东与[[云林县]]、[[嘉义县]]相望,西与[[福建]][[厦门]]相对。全县由[[澎湖岛]]及周围其他63个[[岛屿]]组成,散处[[北回归线]]南北,以澎湖、渔翁、白沙三岛最大。其中澎湖岛面积64.24平方千米,约占全县面积的51%,与渔翁、白沙两岛鼎足相望。辖马公市和5个乡。面积为127平方千米。居民大多以捕鱼为生,有“渔夫岛”之称。县治设在[[马公市]]
+
  '''澎湖县''','''[[台湾]]'''县级行政区划之一。位于[[台湾海峡]]东南部,东与[[云林县]]、[[嘉义县]]相望,西与[[福建]][[厦门]]相对。全县由[[澎湖岛]]及周围其他63个[[岛屿]]组成,面积为126.8641平方千米,散处[[北回归线]]南北,以澎湖、渔翁、白沙三岛最大。其中澎湖岛面积64.24平方千米,约占全县面积的51%,与渔翁、白沙两岛鼎足相望。辖马公市和5个乡(西屿乡、望安乡、七美乡、白沙乡、湖西乡)。县治设在[[马公市]]。2013年,澎湖县总人口为11万人。居民大多以捕鱼为生,有“渔夫岛”之称。
 +
 
 +
  县境地势低平。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多雨,雨量由海岸向山区递减,风大、雨少。平均年降水量约1,000毫米,风速大,蒸发盛,淡水不足,居民以海上捕捞为主。澎湖渔产丰富,种类繁多,年产达4万余吨。水产养殖业较发达,农、畜牧业相对薄弱。无水田,旱田以种植高粱、甘薯、花生为主,产量很低。主要特产珊瑚,是台湾省特产中经济价值最高的外销品,曾有“珊瑚王国”的美称。因地处闽、台之间,为海峡两岸往来要道,自台湾岛西南岸至大陆漳、泉各港,必过澎湖。[[马公港]]分商港、渔港、军港3部分。澎湖的名胜古迹有妈祖宫、孔庙(原名文石书院)、明万历年间都司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石碑、白沙岛通梁古榕、渔翁岛灯塔、大屿的“七美人冢”等。妈宫城天后宫相传建于明万历年间,为台湾最早庙宇。澎湖岛与[[白沙岛]]间有人工海堤相连,[[渔翁岛]]与白沙岛间有[[澎湖跨海大桥]],桥全长2,160米。澎湖县有马公妈祖庙、中屯桥、妈宫城等旅游景点。
  
 
  澎湖列岛是[[中国大陆]]与台湾的连接跳板,是拓台先民足迹最先到达之处。宋、元以来,澎湖已为中国海防要区,并为海峡渔民活动中心。明末,[[西班牙]]、[[荷兰]]人曾一再入侵,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先取澎湖。清初统一台湾,属台湾县。1727年设澎湖厅,1895年日本占据后,初设厅,后并入高雄州。台湾光复后,1950年设县。
 
  澎湖列岛是[[中国大陆]]与台湾的连接跳板,是拓台先民足迹最先到达之处。宋、元以来,澎湖已为中国海防要区,并为海峡渔民活动中心。明末,[[西班牙]]、[[荷兰]]人曾一再入侵,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先取澎湖。清初统一台湾,属台湾县。1727年设澎湖厅,1895年日本占据后,初设厅,后并入高雄州。台湾光复后,1950年设县。
 
  县境地势低平。年平均气温23℃。平均年降水量约1,000毫米,风速大,蒸发盛,淡水不足,居民以海上捕捞为主。澎湖渔产丰富,种类繁多,年产达4万余吨。水产养殖业较发达,农、畜牧业相对薄弱。无水田,旱田以种植高粱、甘薯、花生为主,产量很低。主要特产珊瑚,是台湾省特产中经济价值最高的外销品,曾有“珊瑚王国”的美称。因地处闽、台之间,为海峡两岸往来要道,自台湾岛西南岸至大陆漳、泉各港,必过澎湖。[[马公港]]分商港、渔港、军港3部分。澎湖的名胜古迹有妈祖宫、孔庙(原名文石书院)、明万历年间都司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石碑、白沙岛通梁古榕、渔翁岛灯塔、大屿的“七美人冢”等。妈宫城天后宫相传建于明万历年间,为台湾最早庙宇。澎湖岛与[[白沙岛]]间有人工海堤相连,[[渔翁岛]]与白沙岛间有[[澎湖跨海大桥]],桥全长2,160米。
 
 
  
 
[[Category:地理]]
 
[[Category:地理]]

2017年3月20日 (一) 17:11的最后版本

  澎湖县台湾县级行政区划之一。位于台湾海峡东南部,东与云林县嘉义县相望,西与福建厦门相对。全县由澎湖岛及周围其他63个岛屿组成,面积为126.8641平方千米,散处北回归线南北,以澎湖、渔翁、白沙三岛最大。其中澎湖岛面积64.24平方千米,约占全县面积的51%,与渔翁、白沙两岛鼎足相望。辖马公市和5个乡(西屿乡、望安乡、七美乡、白沙乡、湖西乡)。县治设在马公市。2013年,澎湖县总人口为11万人。居民大多以捕鱼为生,有“渔夫岛”之称。

  县境地势低平。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多雨,雨量由海岸向山区递减,风大、雨少。平均年降水量约1,000毫米,风速大,蒸发盛,淡水不足,居民以海上捕捞为主。澎湖渔产丰富,种类繁多,年产达4万余吨。水产养殖业较发达,农、畜牧业相对薄弱。无水田,旱田以种植高粱、甘薯、花生为主,产量很低。主要特产珊瑚,是台湾省特产中经济价值最高的外销品,曾有“珊瑚王国”的美称。因地处闽、台之间,为海峡两岸往来要道,自台湾岛西南岸至大陆漳、泉各港,必过澎湖。马公港分商港、渔港、军港3部分。澎湖的名胜古迹有妈祖宫、孔庙(原名文石书院)、明万历年间都司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石碑、白沙岛通梁古榕、渔翁岛灯塔、大屿的“七美人冢”等。妈宫城天后宫相传建于明万历年间,为台湾最早庙宇。澎湖岛与白沙岛间有人工海堤相连,渔翁岛与白沙岛间有澎湖跨海大桥,桥全长2,160米。澎湖县有马公妈祖庙、中屯桥、妈宫城等旅游景点。

  澎湖列岛是中国大陆与台湾的连接跳板,是拓台先民足迹最先到达之处。宋、元以来,澎湖已为中国海防要区,并为海峡渔民活动中心。明末,西班牙荷兰人曾一再入侵,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先取澎湖。清初统一台湾,属台湾县。1727年设澎湖厅,1895年日本占据后,初设厅,后并入高雄州。台湾光复后,1950年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