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鸟 白居易诗

删除2,165字节2020年1月7日 (二) 16:41
以下行是添加(+)和删除(-)的内容:
  [[白居易]](772~846年),[[唐朝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市]]),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市]]),[[大历]]七年(772年)正月出生于[[河南]][[新郑]]。[[贞元]]十六年(800年)考中进士,十八年(802年)冬参加吏部会试,中“拔萃”科,任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806年)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的科考,列第四名,被调任周至县尉。二年(807年)通过了殿试,被授翰林学士。三年(808年)担任右拾遗。后改任京兆府户部参军,814年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815年)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司马。十三年(818年)调任忠州刺史(治所在今[[四川]][[忠县]])。十五年(820年)被召回长安,任司门员外郎。[[长庆]]二年(822年)被调任杭州刺史。长庆四年(824年)被召回京城,任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洛阳。次年,他被调任苏州刺史。[[大和]]元年(827年)在朝中任秘书监。次年,授任刑部侍郎。大和三年(829年),以太子宾客身份闲居洛阳。大和四年(830年)被任命为河南尹,只是管辖洛阳城。大和七年(833)四月任期满,再以太子宾客身份分司东都。[[会昌]]二年(842)春,以刑部尚书的头衔致仕,结束了他40年的仕宦生活。此后,他移居香山寺,自号“香山居士”,一心参佛,与僧人吟诗唱和。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去世于洛阳,享年75岁,赠尚书右仆射,谥号“文”,葬于洛阳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传世。《[[全唐诗]]》编其诗三十九卷,收录其诗作2642首。  [[白居易]](772~846年),[[唐朝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出生于[[河南]][[新郑]]。[[贞元]]十六年(800年)[[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与[[元稹]]常唱和,世称“元白”。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传世。《[[全唐诗]]》编其诗三十九卷,收录其诗作2642首。(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三八)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白居易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瑟瑟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禹锡]]诗云:“古歌旧曲君休听, 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后世词人如[[欧阳修]]、[[张先]]、[[杨慎]]都极为赞赏。
2,720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