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岁通天帖”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1行: 第1行:
  
  '''《万岁通天帖》'''([[汉语拼音]]:Wɑnɡsuitonɡtiɑn Tie;[[英语]]:Collection of Calligraphy Copybooks in Wansui Tongtian Period),[[中国]][[东晋]][[南朝]]琅邪王氏一门墨迹摹本。摹于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697),[[辽宁省博物馆]]藏。
+
  '''《万岁通天帖》'''([[汉语拼音]]:Wɑnɡsuitonɡtiɑn Tie;[[英语]]:Collection of Calligraphy Copybooks in Wansui Tongtian Period),[[东晋]][[南朝]]琅邪王氏一门墨迹摹本。摹于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697),[[辽宁省博物馆]]藏。
  
 
  万岁通天二年,武后于同凤阁(中书省)询问侍郎[[王方庆]]家藏先人书法情况,王遂以十代从伯祖[[王羲之]]等28人书迹共10卷进呈。武则天命人将原迹钩摹复制留存宫内,原迹赐还王氏。现存者为当时钩摹复制的其中一卷,包括王羲之、[[王荟]]、[[王慈]]每人2帖,[[王徽之]]、[[王献之]]、[[王僧虔]]、[[王志]]每人1帖,共7人10帖,后世合称《万岁通天帖》。王羲之等7人均出于琅邪王氏,10帖皆为尺牍墨迹。现存此卷高26.2厘米,长260.4厘米,硬黄纸本,卷后有宋代[[岳珂]]、元代[[张雨]]、明代[[文徵明]]、[[董其昌]]等人题跋。
 
  万岁通天二年,武后于同凤阁(中书省)询问侍郎[[王方庆]]家藏先人书法情况,王遂以十代从伯祖[[王羲之]]等28人书迹共10卷进呈。武则天命人将原迹钩摹复制留存宫内,原迹赐还王氏。现存者为当时钩摹复制的其中一卷,包括王羲之、[[王荟]]、[[王慈]]每人2帖,[[王徽之]]、[[王献之]]、[[王僧虔]]、[[王志]]每人1帖,共7人10帖,后世合称《万岁通天帖》。王羲之等7人均出于琅邪王氏,10帖皆为尺牍墨迹。现存此卷高26.2厘米,长260.4厘米,硬黄纸本,卷后有宋代[[岳珂]]、元代[[张雨]]、明代[[文徵明]]、[[董其昌]]等人题跋。
第22行: 第22行:
 
[[Category:工艺美术]]
 
[[Category:工艺美术]]
 
[[Category:中国工艺美术]]
 
[[Category:中国工艺美术]]
 +
 +
[[Category:万]]

2020年5月7日 (四) 11:04的版本

  《万岁通天帖》汉语拼音:Wɑnɡsuitonɡtiɑn Tie;英语:Collection of Calligraphy Copybooks in Wansui Tongtian Period),东晋南朝琅邪王氏一门墨迹摹本。摹于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697),辽宁省博物馆藏。

  万岁通天二年,武后于同凤阁(中书省)询问侍郎王方庆家藏先人书法情况,王遂以十代从伯祖王羲之等28人书迹共10卷进呈。武则天命人将原迹钩摹复制留存宫内,原迹赐还王氏。现存者为当时钩摹复制的其中一卷,包括王羲之、王荟王慈每人2帖,王徽之王献之王僧虔王志每人1帖,共7人10帖,后世合称《万岁通天帖》。王羲之等7人均出于琅邪王氏,10帖皆为尺牍墨迹。现存此卷高26.2厘米,长260.4厘米,硬黄纸本,卷后有宋代岳珂、元代张雨、明代文徵明董其昌等人题跋。

  此卷虽为复制品,但为留存宫内的藏品,钩摹十分精细传神,不仅笔锋迹纤毫毕现,就连原卷纸地的破损也一一描出。在王氏原迹荡然无存之今日,此帖价值堪等同原迹,对于研究王羲之一族的书法风格以及东晋南朝的书法发展均属重要资料。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