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体觉”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2行: 第2行:
 
  '''机体觉'''([[汉语拼音]]:<span style="color:#FF00FF;">jī tǐ jué</span>;[[英文]]:organic senses),机体内部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的[[感觉]]。又称'''内脏感觉'''。当各种内脏器官工作正常时,各种感觉融合为一种感觉,称自我感觉。在工作异常或发生病变时,个别的内部器官就能产生[[痛觉]]或其他感觉。内感受器的神经末梢比较稀疏,一般强度的刺激信号,在从内感受器到达大脑时常被外感受器的信号所掩盖,因而引不起机体觉。只有在强烈的或经常不断的刺激作用下,机体觉才较鲜明。可单独划分出来的机体觉有饥、渴、气闷、恶心、窒息、牵拉、便意、胀和痛等。机体觉在调节内脏器官的活动中起重要作用。它能及时报道体内环境的变化和内部器官的工作状态,使有机体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维持生命。
 
  '''机体觉'''([[汉语拼音]]:<span style="color:#FF00FF;">jī tǐ jué</span>;[[英文]]:organic senses),机体内部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的[[感觉]]。又称'''内脏感觉'''。当各种内脏器官工作正常时,各种感觉融合为一种感觉,称自我感觉。在工作异常或发生病变时,个别的内部器官就能产生[[痛觉]]或其他感觉。内感受器的神经末梢比较稀疏,一般强度的刺激信号,在从内感受器到达大脑时常被外感受器的信号所掩盖,因而引不起机体觉。只有在强烈的或经常不断的刺激作用下,机体觉才较鲜明。可单独划分出来的机体觉有饥、渴、气闷、恶心、窒息、牵拉、便意、胀和痛等。机体觉在调节内脏器官的活动中起重要作用。它能及时报道体内环境的变化和内部器官的工作状态,使有机体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维持生命。
  
 +
==饥觉==
  
 +
饥觉是机体缺乏营养物质而引起的感觉。胃受纳食物的状况是饥饿和饱足信息的来源之一,胃空时就会发出饥饿信号。有人认为,机体内部甚至脑本身(下丘脑)存在着一种葡萄糖(血糖)感受器,可以觉察体内葡萄糖含量的变化,当葡萄糖的含量低于一定水平时,即发出饥饿信号。此外,肝内还可能存在一种特殊的感觉器,对肝内进行的葡萄糖和糖元的相互转换过程非常敏感,当糖元转换为葡萄糖的过程在肝内占主导地位时,这种感受器也可发出饥饿信号,反之则发出饱足信号。来自内感受器的这些信号传至下丘脑,经过进一步的加工而产生饥感。
 +
 +
有人将下丘脑的侧核看作是饥饿中枢或进食中枢,将下丘脑的腹中核看作是饱足中枢。饥觉的产生还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如食物的气味,色泽以及用餐的情境和习惯的用餐时间等。饥觉有选择性,当体内缺乏某种营养物质时,就会引起偏食,可偏食也与生活习惯有关。
 +
 +
==渴觉==
 +
 +
机体内缺乏水分会引起渴觉。渴觉伴有口干咽燥。引起渴觉的因素很多,常见的有两类:一是血液体液中水分减少,某些化学物质浓度增高,致使细胞脱水而引起渴觉。下丘脑前视区是渴觉和调节摄水的中枢。当体内缺水时,下丘脑前视区的渗透压感受器就会侦测出缺水的状态。二是由于血液的损失,引起容量感受器的反应,即使细胞没有脱水也会产生渴觉。失血过多,从事剧烈运动出汗过多,也会觉得口渴。这是因为肾脏向血管分泌一种高血压蛋白原酶,在这种酶的作用下,血液中的蛋白质转化为血管紧张素,当血液流至下丘脑时,容量感受器发生反应,便导致渴觉。
  
  

2020年5月8日 (五) 21:37的版本

  机体觉汉语拼音jī tǐ jué英文:organic senses),机体内部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的感觉。又称内脏感觉。当各种内脏器官工作正常时,各种感觉融合为一种感觉,称自我感觉。在工作异常或发生病变时,个别的内部器官就能产生痛觉或其他感觉。内感受器的神经末梢比较稀疏,一般强度的刺激信号,在从内感受器到达大脑时常被外感受器的信号所掩盖,因而引不起机体觉。只有在强烈的或经常不断的刺激作用下,机体觉才较鲜明。可单独划分出来的机体觉有饥、渴、气闷、恶心、窒息、牵拉、便意、胀和痛等。机体觉在调节内脏器官的活动中起重要作用。它能及时报道体内环境的变化和内部器官的工作状态,使有机体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维持生命。

饥觉

饥觉是机体缺乏营养物质而引起的感觉。胃受纳食物的状况是饥饿和饱足信息的来源之一,胃空时就会发出饥饿信号。有人认为,机体内部甚至脑本身(下丘脑)存在着一种葡萄糖(血糖)感受器,可以觉察体内葡萄糖含量的变化,当葡萄糖的含量低于一定水平时,即发出饥饿信号。此外,肝内还可能存在一种特殊的感觉器,对肝内进行的葡萄糖和糖元的相互转换过程非常敏感,当糖元转换为葡萄糖的过程在肝内占主导地位时,这种感受器也可发出饥饿信号,反之则发出饱足信号。来自内感受器的这些信号传至下丘脑,经过进一步的加工而产生饥感。

有人将下丘脑的侧核看作是饥饿中枢或进食中枢,将下丘脑的腹中核看作是饱足中枢。饥觉的产生还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如食物的气味,色泽以及用餐的情境和习惯的用餐时间等。饥觉有选择性,当体内缺乏某种营养物质时,就会引起偏食,可偏食也与生活习惯有关。

渴觉

机体内缺乏水分会引起渴觉。渴觉伴有口干咽燥。引起渴觉的因素很多,常见的有两类:一是血液体液中水分减少,某些化学物质浓度增高,致使细胞脱水而引起渴觉。下丘脑前视区是渴觉和调节摄水的中枢。当体内缺水时,下丘脑前视区的渗透压感受器就会侦测出缺水的状态。二是由于血液的损失,引起容量感受器的反应,即使细胞没有脱水也会产生渴觉。失血过多,从事剧烈运动出汗过多,也会觉得口渴。这是因为肾脏向血管分泌一种高血压蛋白原酶,在这种酶的作用下,血液中的蛋白质转化为血管紧张素,当血液流至下丘脑时,容量感受器发生反应,便导致渴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