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赴吴兴登乐游原”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33行: 第33行:
 
</span><br>
 
</span><br>
 
  清时:清平之时;太平盛世。<br>
 
  清时:清平之时;太平盛世。<br>
 +
 +
 +
[[文件: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jpg|center|thumb|600px|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第44行: 第47行:
  
  
[[文件: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jpg|center|thumb|600px|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
在唐人七绝中,也和在整个古典诗歌中一样,以赋、比二体写成的作品较多,兴而比或全属兴体的较少。杜牧这首诗采用了“托事于物”的兴体写法,称得上是一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已尽而意有余”的名篇。
 +
 
 +
这首诗是作者于宣宗大中四年(850)将离长安到湖州(即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任刺史时所作。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高敞,可以眺望,是当时的游览胜地。
 +
 
 +
杜牧不但长于文学,而且具有政治、军事才能,渴望为国家作出贡献。当时他在京城里任吏部员外郎,投闲置散,无法展其抱负,因此请求出守外郡。对于这种被迫无所作为的环境,他当然是很不满意的。
 +
 
 +
 
 +
 
 +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
诗从安于现实写起,反言见意。武宗、宣宗时期,牛李党争正烈,宦官擅权,中央和藩镇及少数民族政权之间都有战斗,何尝算得上“清时”?诗的起句不但称其时为“清时”,而且进一步指出,既然如此,没有才能的自己,倒反而可以借此藏拙,这是很有意趣的。次句承上,点明“闲”与“静”就是上句所指之“味”。而以爱孤云之闲见自己之闲,爱和尚之静见自己之静,这就把闲静之味这样一种抽象的感情形象地显示了出来。
 +
 
 +
 
 +
 
 +
 
 +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
第三句一转。汉代制度,郡太守一车两幡。幡即旌麾之类。唐时刺史略等于汉之太守。这句是说,由于在京城抑郁无聊,所以想手持旌麾,远去江海。(湖州北面是太湖和长江,东南是东海,故到湖州可云去江海。)第四句再转。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在长安西边醴泉县的九嵏山。古人离开京城,每每多所眷恋,如曹植诗:“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赠白马王彪》)杜甫诗:“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至德二载,自京金光门出。乾元初,有悲往事》)都是传诵人口之句。但此诗写登乐游原不望皇宫、城阙,也不望其他已故皇帝的陵墓,而独望昭陵,则是别有深意的。唐太宗是唐代、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杰出的皇帝。他建立了大唐帝国,文治武功,都很煊赫;而知人善任,惟贤是举,则是他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诗人登高纵目,西望昭陵,就不能不想起当前国家衰败的局势,自己闲静的处境来,而深感生不逢时之可悲可叹了。诗句虽然只是以登乐游原起兴,说到望昭陵,戛然而止,不再多写一字,但其对祖国的热爱,对盛世的追怀,对自己无所施展的悲愤,无不包括在内。写得既深刻,又简炼;既沉郁,又含蓄,真所谓“称名也小,取类也大”。
 +
 
 +
 
 +
 
 +
'''名家点评:'''
 +
 
 +
  《石林诗话》:此盖不满于当时,故末有“望昭陵”之句。……(宋人江辅之被贬)谢表有云:“清时有味,白首无能。”蔡持正为侍御史,引杜牧诗为证,以为怨望,遂复罢。
 +
 
 +
  《懒真子》:“清时有味是无能……”右杜牧之自尚书郎出为郡守之作,其意深矣。盖乐游原者,汉宣帝之寝庙在焉。昭陵,即唐太宗之陵也。牧之之意,盖自伤不遇宣帝、太宗之时,而远为郡守也。藉使意不出此,以景趣为意,亦自不凡,况感寓之深乎?此所以不可及也。
 +
 
 +
  《唐诗绝句类选》:前二句乏逸俊。
 +
 
 +
  《唐音戊签》:旧史云:牧自负才略,兄惊隆盛于时,而牧居下位,心不乐。“望昭陵”者,不得志于时而思明君之世,盖怨也。首云“清时”,反辞也。
  
 +
  《唐诗快》:遂成名言(首二句下)。此岂得意人语耶(末句下)?
  
 +
  《唐贤清雅集》:昭陵为唐创业守成英主,后世子孙陵夷不振,故牧之于去国时登高寄慨,词意浑含,得风人遗意。
  
 +
  《诗境浅说续编》:司勋将远宦吴兴,登乐游原而遥望昭陵,追怀贞观,有江湖魏阙之思。前二句诗意尤深。
  
  

2020年9月21日 (一) 17:03的版本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唐·杜牧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诗题与背景: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先说自己才华平庸,喜欢如孤云般自在,如和尚般清净,表达了一种闲适的生活意趣;然后写自己临上任前对长安的不舍,回望唐太宗的昭陵,表达了想出守外郡为国出力,又不忍离京的忠君爱国之情。全诗以登乐游原起兴,以望昭陵戛止,采用了“托事于物”的兴体写法,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吴兴,今属浙江省。隋时曾改湖州,唐天宝时又改吴兴郡。乐游原,注见卷七李商隐《登乐游原》。

宣宗大中二年(八五〇),作者由尚书司勋员外郎出任湖州刺史时作。以宛转口吻写出自己的牢骚:身为地方长官却去爱云爱僧,其心中抑郁可见。末句是望开国英主之墓而感慨于晚唐之衰颓。

他另有一首《登乐游原》:“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消沉向此中。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也借汉陵之荒芜以寄慨。

这首诗是作者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将离长安到吴兴(今浙江湖州)任刺史时所作。杜牧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学者和军事家;曾祖杜希望为唐玄宗时的边塞名将;祖父杜佑则是中唐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史学家,历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可惜英年早逝。杜牧自己不但文采绝佳,而且颇有政治才能,一心想报效国家。他曾在京都长安任吏部员外郎,职位清闲,难有作为。他不想这样无所事事地虚度年华,所以这次请求外放,得到批准后,便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心情。


逐句释义: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太平时闲游有趣却是无能,论悠闲爱孤云论静爱山僧。 当这清平可为之时,自己所以有此闲情,实因无能的缘故。
  清时:清平之时;太平盛世。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我将手持旌麾向江海而去,行前到乐游原上眺望昭陵。
  把:持。
  一麾:刘宋·颜延之《五君咏》:“屡荐不入官,一麾乃出守。”杜诗用其意。但颜诗之一麾,实即一挥,指阮咸受人排挤挥逐而出任始平太守。原是动词,杜牧却作为旌麾之麾用(古以官吏守郡为建麾),沈括因而指其误用。杜牧恐也知道,或者是故意以虚代实,袭其意而化用之。
  江海去:吴兴在长江以南,东南近海,故云。江海,吴兴因滨太湖而得名,这里指太湖。
  昭陵:唐太宗的陵墓,在今陕西礼泉县东北九嵕(zōng)山。


作品赏析:


在唐人七绝中,也和在整个古典诗歌中一样,以赋、比二体写成的作品较多,兴而比或全属兴体的较少。杜牧这首诗采用了“托事于物”的兴体写法,称得上是一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已尽而意有余”的名篇。

这首诗是作者于宣宗大中四年(850)将离长安到湖州(即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任刺史时所作。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高敞,可以眺望,是当时的游览胜地。

杜牧不但长于文学,而且具有政治、军事才能,渴望为国家作出贡献。当时他在京城里任吏部员外郎,投闲置散,无法展其抱负,因此请求出守外郡。对于这种被迫无所作为的环境,他当然是很不满意的。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诗从安于现实写起,反言见意。武宗、宣宗时期,牛李党争正烈,宦官擅权,中央和藩镇及少数民族政权之间都有战斗,何尝算得上“清时”?诗的起句不但称其时为“清时”,而且进一步指出,既然如此,没有才能的自己,倒反而可以借此藏拙,这是很有意趣的。次句承上,点明“闲”与“静”就是上句所指之“味”。而以爱孤云之闲见自己之闲,爱和尚之静见自己之静,这就把闲静之味这样一种抽象的感情形象地显示了出来。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第三句一转。汉代制度,郡太守一车两幡。幡即旌麾之类。唐时刺史略等于汉之太守。这句是说,由于在京城抑郁无聊,所以想手持旌麾,远去江海。(湖州北面是太湖和长江,东南是东海,故到湖州可云去江海。)第四句再转。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在长安西边醴泉县的九嵏山。古人离开京城,每每多所眷恋,如曹植诗:“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赠白马王彪》)杜甫诗:“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至德二载,自京金光门出。乾元初,有悲往事》)都是传诵人口之句。但此诗写登乐游原不望皇宫、城阙,也不望其他已故皇帝的陵墓,而独望昭陵,则是别有深意的。唐太宗是唐代、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杰出的皇帝。他建立了大唐帝国,文治武功,都很煊赫;而知人善任,惟贤是举,则是他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诗人登高纵目,西望昭陵,就不能不想起当前国家衰败的局势,自己闲静的处境来,而深感生不逢时之可悲可叹了。诗句虽然只是以登乐游原起兴,说到望昭陵,戛然而止,不再多写一字,但其对祖国的热爱,对盛世的追怀,对自己无所施展的悲愤,无不包括在内。写得既深刻,又简炼;既沉郁,又含蓄,真所谓“称名也小,取类也大”。


名家点评:

  《石林诗话》:此盖不满于当时,故末有“望昭陵”之句。……(宋人江辅之被贬)谢表有云:“清时有味,白首无能。”蔡持正为侍御史,引杜牧诗为证,以为怨望,遂复罢。

  《懒真子》:“清时有味是无能……”右杜牧之自尚书郎出为郡守之作,其意深矣。盖乐游原者,汉宣帝之寝庙在焉。昭陵,即唐太宗之陵也。牧之之意,盖自伤不遇宣帝、太宗之时,而远为郡守也。藉使意不出此,以景趣为意,亦自不凡,况感寓之深乎?此所以不可及也。

  《唐诗绝句类选》:前二句乏逸俊。

  《唐音戊签》:旧史云:牧自负才略,兄惊隆盛于时,而牧居下位,心不乐。“望昭陵”者,不得志于时而思明君之世,盖怨也。首云“清时”,反辞也。

  《唐诗快》:遂成名言(首二句下)。此岂得意人语耶(末句下)?

  《唐贤清雅集》:昭陵为唐创业守成英主,后世子孙陵夷不振,故牧之于去国时登高寄慨,词意浑含,得风人遗意。

  《诗境浅说续编》:司勋将远宦吴兴,登乐游原而遥望昭陵,追怀贞观,有江湖魏阙之思。前二句诗意尤深。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112


作者简介:

  杜牧(803—约852年),唐朝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佑孙。大和二年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和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诸州刺史,后入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以济世之才自负。诗文中多指陈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其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