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书事”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1行: 第1行:
<center>[[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1-3年级)]]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4-6年级)|(4-6年级)]]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7—12年级)|(7-12年级)]] [[学生古诗词名句|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目录|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目录|千家诗]] <span style="font-size: 100%; color:red;"><sup>▲</sup></span>
+
<center>[[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1-3年级]]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4-6年级)|4-6年级]]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7—12年级)|7-12年级]]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小学生必背75首]] [[唐诗三百首目录|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目录|千家诗]]<span style="font-size: 100%; color:red;"><sup>▲</sup></span> [[全唐诗·目录|全唐诗]] [[诗词名句]]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补充名篇|其他名篇]]
 
</center>
 
</center>
 
----
 
----
 
<br>
 
<br>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0%; color:red;">'''寒食书事'''</span><br><br>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0%; color:red;">'''寒食书事'''</span><br><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宋·[[赵鼎]]</span><br><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宋·[[赵鼎]]</span><br><br>
第16行: 第15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诗题与背景:</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诗题与背景:</span>
  
  《寒食书事》是[[宋代]]诗人[[赵鼎]]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题一作《寒食》。《[[千家诗]]》收录此诗。
+
[[文件:学生经典古诗词APP-安卓苹果通用.png|right|thumb|128px|]]
  
寒食:寒食节。
+
  《寒食书事》是[[宋代]]诗人[[赵鼎]]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题一作《寒食》。《[[千家诗]]》收录此诗。寒食,节名,在清明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事,以介子推抱木焚死,就定于是日禁火寒食。有的地区清明也叫寒食。
  
寒食:节令名,清明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事,以介子推抱木焚死,就定于是日禁火寒食。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官到潮州后的作品。诗中描写了岭南民间过寒食节的情形。诗的前三联写景叙事,写荒凉村庄里的节日景象,由此衬托出汉唐黄石陵寝的荒凉。最后一联写自己在这一天醉酒高卧,懒理城门关闭的号角声,于豪放旷达之中,寄寓了诗人对南宋朝廷内部投降派的不满和对北方大好山河沦落的感慨,由此体现了诗人深沉的爱国之情。全诗用笔曲折,表意深刻。
+
  此诗大概是赵鼎被贬官到潮州后的作品。他曾荐任岳飞、韩世忠等将领,抵御金兵,遭到秦桧等人的打击、陷害。绍兴八年(1138年),出知绍兴府。不久,贬潮州,又移吉阳军(今海南三亚市崖城镇)。赵鼎在潮州五年,即绍兴十至十四年(1140—1144年),至潮州时是绍兴十年闰六月,故此诗应为绍兴十一年至十四年期间所写。赵鼎在潮州五年,闭门谢客,不谈时事,有人询问,他只引咎自责而已。此诗就是在这样一种非常郁闷、苦痛的心境所作。
 
+
赵鼎在宋高宗时曾两度出任宰相。他力辟和议,主张抗金,支持岳飞进兵收复失地;因而遭到秦桧的诬陷,被谪官潮州(今广东潮安)任清远军节度副使。这首诗就是他被贬官潮州后,在一种非常郁闷、苦痛的心境下写的一首寻求自我解脱的诗。
+
 
+
 
+
《寒食书事》是南宋诗人赵鼎创作的七言绝句。这首诗是诗人被贬官到潮州后的作品。诗中描写了岭南民间过寒食节的情形。诗的前三联写景叙事,写荒凉村庄里的节日景象,由此衬托出汉唐黄石陵寝的荒凉。最后一联写自己在这一天醉酒高卧,懒理城门关闭的号角声,于豪放旷达之中,寄寓了诗人对南宋朝廷内部投降派的不满和对北方大好山河沦落的感慨,由此体现了诗人深沉的爱国之情。全诗用笔曲折,表意深刻。
+
 
+
这首诗是诗人在晚年因支持岳飞进兵收复失地,反对秦桧的妥协投降,被贬岭南时逢清明而作。
+
  
  
第35行: 第26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寂寞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纪年华:</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寂寞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纪年华:</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村落里冷清的柴门边,有人也插栽了柳条,迎接新年的来到。
+
冷冷清清几扇柴门的村落里,人们也知道寒食插柳,岁时更新。
寒食节这天,村里冷冷清清,但每家的柴门上也都插了柳枝以为节日的标志。
+
寂寞的村落里,篱笆织起了柴门,此地也懂得寒食插柳,岁时更新。
+
 
</span><br>
 
</span><br>
 
  寂寞:一作“寂寂”。<br>
 
  寂寞:一作“寂寂”。<br>
第48行: 第37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虽然寒食节禁烟的风俗,没有传播到粤人居住的地方,但上坟的规矩却和中原一模一样。
+
寒食禁烟火的习俗虽然没有传播到粤人居住的地方,但上坟的规矩也像庞德公家一样(即和中原地区一样)。
粤地没有禁烟火的习俗,但也像古代庞德公那样,带着全家老小上山扫墓。
+
中原际此禁烟的习俗在这儿无闻,但携家上冢的民俗,却沿袭遵循。
+
 
</span><br>
 
</span><br>
  寂寞:一作“寂寂”。<br>
+
  禁烟:寒食禁烟火。<br>
  粤人国:指赵鼎当时被贬之处,今广东地区。赵鼎曾被贬至潮州,因此此处“粤人国”应指潮州。赵鼎在潮州五年,即绍兴十至十四年(1140-1144),至潮州时是绍兴十年闰六月,故此诗应为绍兴十一年至十四年期间所写。<br>
+
  粤人国:指赵鼎当时被贬之处,今广东地区。赵鼎曾被贬至潮州,因此此处“粤人国”应指潮州。<br>
 
  上冢:上坟。冢,坟墓。<br>
 
  上冢:上坟。冢,坟墓。<br>
  庞老:后汉隐士庞德公,传说隐士司马徽清明节去拜见庞德公。适值庞德公独自上坟去了,家中只有他的妻子和孩子。<br>
+
  庞老家:指庞德公一家。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在岘山种田。荆州刺史刘表几次邀他出来做官,他拒绝了,带领全家到鹿门山中采药。后来另一个隐士司马徽来看他,正碰上他上坟扫墓归来。此泛指一般平民百姓全家上坟事。<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以往的汉唐陵墓,如今享用不到一碗粗糙的麦饭,而山涧野路,却开满了洁白的梨花。
+
可汉唐帝王的陵寝那还有人拿着麦饭去祭奠啊,只见山涧野路开满了惨白的梨花。
平民百姓死后有人上坟祭祀,可汉唐帝王的陵寝竟无人携麦饭去继嗣!
+
此地见不到祭祀汉寝唐陵的麦饭,唯有野径梨花,开满了水滨山溪。
+
 
</span><br>
 
</span><br>
 
  汉寝唐陵:指汉唐的陵寝,即汉朝和唐朝帝王的陵墓。<br>
 
  汉寝唐陵:指汉唐的陵寝,即汉朝和唐朝帝王的陵墓。<br>
 
  麦饭:面里掺杂野菜蒸成的饭,指粗糙的饭食。这里指祭品。<br>
 
  麦饭:面里掺杂野菜蒸成的饭,指粗糙的饭食。这里指祭品。<br>
  上冢:上坟。<br>
 
  庞老家:指庞德公一家。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在岘山种田。荆州刺史刘表几次邀他出来做官,他拒绝了,带领全家到鹿门山中采药。后来另一个隐士司马徽来看他,正碰上他上坟扫墓归来。此泛指一般平民百姓全家上坟事。<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一樽竟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一樽竟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以往的汉唐陵墓,如今享用不到一碗粗糙的麦饭,而山涧野路,却开满了洁白的梨花。
+
莫不如喝上一杯酒借着青苔(当床)躺卧(睡上一觉),哪管它城头上奏起暮色中的笳声。
村民们上坟归来,野径小道旁有潺潺山溪相伴,有雪白的梨花可观。
+
我樽酒踏青,饮醉了青苔上躺卧,谁管它什么城头暮笳,起奏声频。
+
 
</span><br>
 
</span><br>
 
  一樽:一杯酒。樽,酒杯。<br>
 
  一樽:一杯酒。樽,酒杯。<br>
第78行: 第59行:
 
  藉:凭借,靠着。<br>
 
  藉:凭借,靠着。<br>
 
  莫:不要。<br>
 
  莫:不要。<br>
  暮笳:暮色中的笳声。笳,胡笳,古乐器。从西域传来,乐声悲凉。<br>
+
  暮笳:暮色中的笳声。笳,胡笳,古乐器,从西域传来,乐声悲凉。<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
[[文件:11寒食书事6.jpg|center|thumb|400px|《寒食书事》题图]]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寒食书事》是南宋诗人赵鼎创作的七言绝句。这首诗是诗人被贬官到潮州后的作品。诗中描写了岭南民间过寒食节的情形。诗的前三联写景叙事,写荒凉村庄里的节日景象,由此衬托出汉唐黄石陵寝的荒凉。最后一联写自己在这一天醉酒高卧,懒理城门关闭的号角声,于豪放旷达之中,寄寓了诗人对南宋朝廷内部投降派的不满和对北方大好山河沦落的感慨,由此体现了诗人深沉的爱国之情。全诗用笔曲折,表意深刻。
+
  这是一首记事抒怀诗,是作者被贬官到潮州后的作品。诗中描写了岭南民间过寒食节的情形。诗的前三联写景叙事,写荒凉村庄里的节日景象,由此衬托出汉唐皇室陵寝的荒凉。尾联写作者自己在这一天醉酒高卧,懒得听暮笳的召唤。此诗于豪放旷达之中,寄寓了作者对南宋朝廷内部投降派的不满和对北方大好山河沦落的感慨,体现了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全诗用笔曲折,表意深刻。
 
+
这首诗是诗人在晚年因支持岳飞进兵收复失地,反对秦桧的妥协投降,被贬岭南时逢清明而作。
+
 
+
 
+
这首诗题为“书事”,但并没有单纯地记事录闻,而是借记事以抒怀,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倍受打击的极度愤懑情绪。
+
 
+
此诗虽题为《寒食》,但写的是从寒食到清明。前两联写的是当时民间风俗。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祭扫》记其时江南风俗:“清明前三日为寒食节,都成人家皆插柳满檐,虽小坊曲幽,亦青青可爱。……从人家上冢者……南北两山之间,车马纷然,而野冢者尤多”从此诗可得知,南宋时潮州民间在寒食节也有插柳的习俗,即使偏僻村落也不例外,只是没有禁烟寒食,而清明节却像东汉末襄阳隐士庞德公一样携带女儿上山扫墓(即“上冢”)。
+
 
+
  后两联在记事中寄寓抒情。颈联写所见:汉唐帝王的陵墓连粗粝的麦饭也没有人祭拜,而山溪野径之间开满梨花。尾联写所感所闻:我还是开怀畅饮吧,醉后卧倒在青苔之上,不必去管城头上傍晚吹起的军号。
+
 
+
  通过清明郊游,作者悟得了不少哲理:权贵、富贵不过是短暂的、无常的,而人间确实永恒的、常新的。我还是得醉且醉吧,天下世事我不能管,也不必去管。这种心态看似消极,但却是作者当时处于贬谪逆境中的苦闷、痛楚心情的反应。
+
 
+
  其实,赵鼎是不屈的。他在由潮州移吉阳军的谢表中曾说:“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秦桧见了,说:“此老倔强犹昔!”(《宋史》本传)
+
 
+
 
+
首联“寂寞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纪年华”,
+
诗的前四句描述了荒凉偏远的村庄过寒食节的生活景象。诗人到潮州后发现,在这偏远之地,人们在过寒食节时也知道在门楣上插柳枝,也流行着全家老幼上坟扫墓的风习,只是寒食禁烟火的风习还没有传到这里。诗中的“也”、“亦”二字,写出了边疆与内地风习的一致性,同时也为“禁烟不到粤人国”的笔锋突转做了有力的铺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而也就更容易引发诗人的牢骚和感慨。
+
 
+
首、颔二联记叙了一个偏远而荒凉的村庄的寒食节的景象,表现了这个穷乡僻壤的人民宁静而淳朴的生活。首联记叙荒凉冷落的柴门村庄,在寒食节来到的时候,家家户户得插上柳枝,标志着冬季寒冷枯黄的景色已经过去,草木开始返青抽芽。这是古代的一种风俗。
+
 
+
 
+
 
+
 
+
 
+
 
+
颔联“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
+
 
+
诗人从“粤人国”不禁烟火,联想到晋文公禁烟火悼念的忠臣介之推,联想到做忠臣而不为平民百姓所记念的悲剧,更增加了他内心的激愤和惆怅。接着他又以庞德公携全家扫墓的典故,渲染了平民百姓举家上坟扫墓的热闹气氛,并借此表现了他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
 
+
颔联说粤中一带,地处偏远,中原寒食禁烟火的习俗还没有传到这里,只有村民们合家上坟祭祀的风俗。“庞老”,即庞德公,东汉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县)人,隐居在襄阳鹿门山种田。荆州刺史刘表几次请他出来做官,他不肯,就带上全家到鹿门山中采药去了。一次,另一个隐士司马徽来看他,正逢他携带家眷上坟扫墓回来。诗人运用这个典故,是说柴门村落在寒食节之际,这里的老百姓也如庞老一样,举家上坟,颇有节日气氛,为与下联作对比埋设了伏笔。
+
 
+
 
+
 
+
 
+
 
+
 
+
颈联“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
诗的后四句紧承上联,展开联想,进行对比,抒发感慨。作者由平民百姓熙熙攘攘的上坟扫墓情景,联想到历代帝王的陵墓,凄凄清清,无人凭吊,只有山溪、野径、梨花相伴,极目一片荒凉冷落景象。那煊赫一时的帝王陵墓,到头来竟落得连平民百姓的坟墓都不如。这种联想性的对比,反映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淡漠于政事,淡漠于功名的识破红尘的心境。
+
 
+
 
+
接着,诗人在后两联于叙事之中,寄寓着无限的感慨。诗人由粤国人在寒食节全家上坟的热闹场面,联想到历代帝王陵墓因时过境迁, 已无人凭吊,连一碗麦饭的祭祀也享受不到,陵旁仅有山谷中的溪流边和野外的小路旁开放着雪白的梨花,显得何其寂寞和冷落。“汉寝唐陵”,泛指历代帝王的坟墓。“麦饭”,用磨过的麦子连皮做成的饭。古代民间上坟,多用麦饭祭祀死者。这联与上联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 荒凉冷落的村庄在寒食节尚且还有祭扫活动,而曾煊赫一时、主宰天下的历代帝王,在他们死后,风流殆尽,陵墓却冷冷清清。这一对比,委婉曲折地反映了诗人政治上遭受挫折之后,轻视功名利禄,向往山村生活的心情。在颈联中,出句与对句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寒食时节,历代帝王的坟墓上连一碗祭祀的麦饭也没有,寂寞荒凉,与此相反,而无帝王墓穴的山溪野径,却盛开着一片雪白的梨花,显示了早春的盎然生机。由此更反衬出了诗人轻名利、泄怨情和向往山村生活的心情。
+
 
+
 
+
 
+
 
+
 
+
 
+
尾联“一樽竟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
 
+
最后两句又把这种心境加以生发:既然这样,还是让我们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吧,管他是非成败、兴盛衰亡呢! 这里的“暮笳”,是指北方军情的危急。“莫管”写出了一种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豁达和自慰。诗人正是借助于这种旷达无拘的反语,把他那不甘于消沉而又无力施展抱负的愤懑情绪和痛苦心境烘托得强烈、深刻,淋漓尽致。
+
 
+
 
+
末联描写诗人醉卧青苔、懒听暮笳召唤,在豪放旷达之中,诗人流露出内心的愤懑和不平。笳是古代北方的一种吹奏乐器,类似笛子,军中多以吹笳来报时。诗人竟然不理睬城头上那报时的笳声,可见诗人对贬谪崖县是何等的气愤,其间当是诗人怨恨之情所致。
+
 
+
 
+
 
+
 
+
 
+
 
+
这首诗,遣词造句极为朴实,诗人寓抒情于叙事之中,由于对比明显,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诗人的形象也刻画得十分具体生动,读之,诗人邪种酒饮完躺在青苔上的形象历历如在读者眼前。
+
 
+
 
+
诗人当时所处岭南比较偏僻闭塞,风俗习惯也与中原、江南地区不尽相同。首联先说明地点和时间:荒凉贫穷的村庄里,家家插柳枝的寒食节。颔联突出描写岭南风俗之异:寒食节不禁烟火,全家老少一起上坟祭祀。颈联承前句上坟而宕开一笔,联想起前朝的皇家陵墓,竟无人祭祀,只有周围山溪野径旁如雪的梨花在默哀。诗人言下之意为,那些生前显赫的人物,死后连边远之地的村民也不如。以此观之,人生在世,功名爵禄不过是过眼云烟,毫不足取。因此尾联表明人生态度:放任自适,有酒即醉,醉了就藉苔而卧,不管它暮色复临,时光流逝,不管它城头悲笳,似怨似慕。即便如此,诗人对国事的忧虑以及深沉的爱国之情依然显露无遗。诗人以风俗的不同表明所处的荒僻,暗示贬谪之怨恨和怀乡之深情,又以上坟风俗古今之殊,表达对世道的愤慨不平和对国事的忧虑。通篇运用曲笔,寓强烈的感情于清新自然的笔调之中,意兴无穷,婉而多讽。
+
  
  
这诗读起来很凄凉。把作者怅然若失的状态全部呈现出来。这种凄凉的恐怕不是寒食节,而是奋斗了一生才发现,在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地点,选择了一个看似正确的方向,并坚定的走到底。
+
  首联“寂寞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纪年华”,描述了荒凉偏远的村庄过寒食节的生活景象。说在这冷冷清清的村落里,人们在过寒食节时也知道在门上插柳枝。“也”字,写出了这偏远之地与内地风俗的一致性,同时为“禁烟不到粤人国”的笔锋突转做了铺垫,从而形成对比,因而也就更容易引发诗人的牢骚和感慨。
  
  
 +
  颔联“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是说在偏远的粤人所居之地,中原寒食禁烟火的习俗还没有传到这里,只有村民们合家上坟祭祀的风俗和中原地区一样。“庞老”,即庞德公,东汉襄阳(今湖北襄阳)人,隐居在襄阳鹿门山种田。荆州刺史刘表几次请他出来做官,他不肯,就带上全家到鹿门山中采药去了。一次,另一个隐士司马徽来看他,正逢他携带家眷上坟扫墓回来。用这个典故,是说柴门村落在寒食节之际,这里的老百姓也如庞老一样,举家上坟,颇有节日气氛,为与下联作对比埋设了伏笔。
  
诗人“汉寝唐陵无麦饭”既是写实,又是激愤之言,未必真的看破了红尘,是不得已而言之。这首诗,遣词造句极为朴实,诗人寓抒情于叙事之中,由于对比明显,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
 
  
 +
  颈联“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由平民百姓上坟扫墓情景,联想到历代帝王的陵墓,凄凄清清,无人凭吊,连一碗麦饭的祭祀也享受不到,只有山溪野径的梨花相伴,一片荒凉冷落景象。那煊赫一时的帝王陵墓,到头来竟落得连平民百姓的坟墓都不如。这种联想性的对比,委婉曲折地反映了作者政治上遭受挫折之后,轻视功名利禄,向往山村生活的心情。
  
  
 +
  尾联“一樽竟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又把这种心境加以生发。既然这样,还是让我开怀畅饮,一醉方休,醉卧青苔吧,哪管它城头上奏起暮色中的笳声呢。“笳”是古代北方的一种吹奏乐器,类似笛子,军中多以吹笳来报时,作者竟然不理睬城头上那报时的笳声,这当是怨恨之情所致。这里的“暮笳”,或指北方军情的危急。“莫管”写出了一种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豁达和自慰。作者正是借助于这种旷达无拘的反语,把他那不甘于消沉而又无力施展抱负的愤懑情绪和痛苦心境烘托得强烈、深刻,淋漓尽致。
  
  
第167行: 第88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者简介:</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者简介:</span>
  
[[赵鼎]](1085—1147年),[[南宋]]大臣(宰相)、政治家、诗人、词人。字元镇,自号得全居士。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人。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进士]]。曾任河南洛阳令、开封士曹等职。南渡后,累官至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他荐任[[岳飞]]、[[韩世忠]]等将领,抵御金兵,遭到[[秦桧]]等人的打击、陷害。绍兴八年(1138年),出知绍兴府。不久,贬潮州,又移吉阳军(今[[海南]][[三亚市]]崖城镇)。卒前,自书“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忠义凛然,为人所钦仰。孝宗时,谥忠简。赵鼎诗、文、词皆工。文章多为奏疏,气势畅达,“浑然天成”(《宋史》本传)。其词“婉媚,不减《花间集》”(黄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他身经[[靖康之变]],词中不乏伤时忧乱之作。如写于[[建炎]]元年(1127年)的〔满江红〕《丁未九月南渡泊舟仪真江口作》“凄望眼,征鸿几字,暮投沙碛。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怀念为金人占领的家乡,忧虑国家前途,真切感人。他的〔点绛唇〕《春愁》等词,也是佳作。著有《忠正德文集》十卷,有清道光刊本;《得全居士词》一卷,有《四印斋所刻词》本。
+
  [[赵鼎]](1085—1147年),[[南宋]]大臣(宰相)、政治家、诗人、词人。字元镇,自号得全居士。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人。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进士]]。曾任河南洛阳令、开封士曹等职。南渡后,累官至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他荐任[[岳飞]]、[[韩世忠]]等将领,抵御金兵,遭到[[秦桧]]等人的打击、陷害。绍兴八年(1138年),出知绍兴府。不久,贬潮州,又移吉阳军(今[[海南]][[三亚市]]崖城镇)。卒前,自书“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忠义凛然,为人所钦仰。孝宗时,谥忠简。赵鼎诗、文、词皆工。文章多为奏疏,气势畅达,“浑然天成”(《宋史》本传)。其词“婉媚,不减《花间集》”(黄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他身经[[靖康之变]],词中不乏伤时忧乱之作。如写于[[建炎]]元年(1127年)的〔满江红〕《丁未九月南渡泊舟仪真江口作》“凄望眼,征鸿几字,暮投沙碛。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怀念为金人占领的家乡,忧虑国家前途,真切感人。他的〔点绛唇〕《春愁》等词,也是佳作。著有《忠正德文集》十卷,有清道光刊本;《得全居士词》一卷,有《四印斋所刻词》本。
  
  

2021年6月19日 (六) 09:58的最后版本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小学生必背75首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全唐诗 诗词名句 其他名篇


寒食书事

宋·赵鼎

寂寞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纪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竟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诗题与背景:

学生经典古诗词APP-安卓苹果通用.png

  《寒食书事》是宋代诗人赵鼎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题一作《寒食》。《千家诗》收录此诗。寒食,节名,在清明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事,以介子推抱木焚死,就定于是日禁火寒食。有的地区清明也叫寒食。


  此诗大概是赵鼎被贬官到潮州后的作品。他曾荐任岳飞、韩世忠等将领,抵御金兵,遭到秦桧等人的打击、陷害。绍兴八年(1138年),出知绍兴府。不久,贬潮州,又移吉阳军(今海南三亚市崖城镇)。赵鼎在潮州五年,即绍兴十至十四年(1140—1144年),至潮州时是绍兴十年闰六月,故此诗应为绍兴十一年至十四年期间所写。赵鼎在潮州五年,闭门谢客,不谈时事,有人询问,他只引咎自责而已。此诗就是在这样一种非常郁闷、苦痛的心境所作。


逐句释义:

  寂寞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纪年华: 冷冷清清几扇柴门的村落里,人们也知道寒食插柳,岁时更新。
  寂寞:一作“寂寂”。
  柴门:用散碎木材、树枝等做成的简陋的门。
  也教:也得;也懂得。
  插柳:宋代风俗,寒食节在门前插柳枝,表示春天到来。
  纪:通“记”。
  年华:时光,年岁。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 寒食禁烟火的习俗虽然没有传播到粤人居住的地方,但上坟的规矩也像庞德公家一样(即和中原地区一样)。
  禁烟:寒食禁烟火。
  粤人国:指赵鼎当时被贬之处,今广东地区。赵鼎曾被贬至潮州,因此此处“粤人国”应指潮州。
  上冢:上坟。冢,坟墓。
  庞老家:指庞德公一家。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在岘山种田。荆州刺史刘表几次邀他出来做官,他拒绝了,带领全家到鹿门山中采药。后来另一个隐士司马徽来看他,正碰上他上坟扫墓归来。此泛指一般平民百姓全家上坟事。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可汉唐帝王的陵寝那还有人拿着麦饭去祭奠啊,只见山涧野路开满了惨白的梨花。
  汉寝唐陵:指汉唐的陵寝,即汉朝和唐朝帝王的陵墓。
  麦饭:面里掺杂野菜蒸成的饭,指粗糙的饭食。这里指祭品。


  一樽竟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莫不如喝上一杯酒借着青苔(当床)躺卧(睡上一觉),哪管它城头上奏起暮色中的笳声。
  一樽:一杯酒。樽,酒杯。
  竟:竟然。
  藉:凭借,靠着。
  莫:不要。
  暮笳:暮色中的笳声。笳,胡笳,古乐器,从西域传来,乐声悲凉。


《寒食书事》题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记事抒怀诗,是作者被贬官到潮州后的作品。诗中描写了岭南民间过寒食节的情形。诗的前三联写景叙事,写荒凉村庄里的节日景象,由此衬托出汉唐皇室陵寝的荒凉。尾联写作者自己在这一天醉酒高卧,懒得听暮笳的召唤。此诗于豪放旷达之中,寄寓了作者对南宋朝廷内部投降派的不满和对北方大好山河沦落的感慨,体现了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全诗用笔曲折,表意深刻。


  首联“寂寞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纪年华”,描述了荒凉偏远的村庄过寒食节的生活景象。说在这冷冷清清的村落里,人们在过寒食节时也知道在门上插柳枝。“也”字,写出了这偏远之地与内地风俗的一致性,同时为“禁烟不到粤人国”的笔锋突转做了铺垫,从而形成对比,因而也就更容易引发诗人的牢骚和感慨。


  颔联“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是说在偏远的粤人所居之地,中原寒食禁烟火的习俗还没有传到这里,只有村民们合家上坟祭祀的风俗和中原地区一样。“庞老”,即庞德公,东汉襄阳(今湖北襄阳)人,隐居在襄阳鹿门山种田。荆州刺史刘表几次请他出来做官,他不肯,就带上全家到鹿门山中采药去了。一次,另一个隐士司马徽来看他,正逢他携带家眷上坟扫墓回来。用这个典故,是说柴门村落在寒食节之际,这里的老百姓也如庞老一样,举家上坟,颇有节日气氛,为与下联作对比埋设了伏笔。


  颈联“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由平民百姓上坟扫墓情景,联想到历代帝王的陵墓,凄凄清清,无人凭吊,连一碗麦饭的祭祀也享受不到,只有山溪野径的梨花相伴,一片荒凉冷落景象。那煊赫一时的帝王陵墓,到头来竟落得连平民百姓的坟墓都不如。这种联想性的对比,委婉曲折地反映了作者政治上遭受挫折之后,轻视功名利禄,向往山村生活的心情。


  尾联“一樽竟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又把这种心境加以生发。既然这样,还是让我开怀畅饮,一醉方休,醉卧青苔吧,哪管它城头上奏起暮色中的笳声呢。“笳”是古代北方的一种吹奏乐器,类似笛子,军中多以吹笳来报时,作者竟然不理睬城头上那报时的笳声,这当是怨恨之情所致。这里的“暮笳”,或指北方军情的危急。“莫管”写出了一种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豁达和自慰。作者正是借助于这种旷达无拘的反语,把他那不甘于消沉而又无力施展抱负的愤懑情绪和痛苦心境烘托得强烈、深刻,淋漓尽致。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扫描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作者简介:

  赵鼎(1085—1147年),南宋大臣(宰相)、政治家、诗人、词人。字元镇,自号得全居士。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人。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进士。曾任河南洛阳令、开封士曹等职。南渡后,累官至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他荐任岳飞韩世忠等将领,抵御金兵,遭到秦桧等人的打击、陷害。绍兴八年(1138年),出知绍兴府。不久,贬潮州,又移吉阳军(今海南三亚市崖城镇)。卒前,自书“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忠义凛然,为人所钦仰。孝宗时,谥忠简。赵鼎诗、文、词皆工。文章多为奏疏,气势畅达,“浑然天成”(《宋史》本传)。其词“婉媚,不减《花间集》”(黄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他身经靖康之变,词中不乏伤时忧乱之作。如写于建炎元年(1127年)的〔满江红〕《丁未九月南渡泊舟仪真江口作》“凄望眼,征鸿几字,暮投沙碛。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怀念为金人占领的家乡,忧虑国家前途,真切感人。他的〔点绛唇〕《春愁》等词,也是佳作。著有《忠正德文集》十卷,有清道光刊本;《得全居士词》一卷,有《四印斋所刻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