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黄县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23年10月25日 (三) 13:22小煤球讨论 | 贡献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河南省 > 安阳市 > 内黄县

内黄县汉语拼音:Nèi Huáng Xiàn;英文:Neihuang County),中国河南省安阳市辖县。位于河南省北部,安阳市东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4°35′-114°59′、北纬35°39′-36°09′。北邻河北省魏县,东接濮阳、清丰,南接滑县、鹤壁浚县,西连安阳、汤阴。全县总面积 1161平方千米。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内黄县常住人口为682070人。辖10个镇、7个乡。

内黄地处黄河故道,因黄河而得名,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春秋时期政治家商鞅、东晋十六国时期冉魏皇帝冉闵、唐代大诗人沈佺期的故里,楚霸王项羽夺军救赵、“破釜沉舟”之地,民族英雄岳飞童年生活成长的地方。境内的三杨庄遗址是2005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中国庞贝古城”,2010年并列入国家首批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温13.5℃,年降水量613毫米。汤濮铁路和安(阳)濮(阳)、新(乡)濮(阳)公路过境。境内卫河可通航。古迹有颛顼与帝喾陵遗址、商代中宗陵园、唐代大兴寺塔、复兴庵双石塔、岳飞庙等。落腔、锣卷戏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邮编:456350 代码:410527 区号:0372

行政区划

内黄县辖10个镇、7个乡(城关镇、张龙乡、马上乡、东庄镇、高堤乡、亳城镇、井店镇、二安镇、六村乡、梁庄镇、中召乡、后河镇、楚旺镇、宋村乡、田氏镇、石盘屯乡、豆公镇),532个行政村(社区)。

历史

魏称黄河以北为内,黄河以南为外,故有内黄、外黄之称。黄河南岸有外黄和小黄,黄河以北称内黄。汉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置内黄县。北魏永平初年(508年)入临漳县。隋开皇六年(586年)复置内黄县。1949年属平原省濮阳专区,1952年末属河南省濮阳专区。1954年属安阳专区,1958年属新乡专区,1961年属安阳专区,1983年属濮阳市,1986年3月属安阳市。

1996年,内黄县面积1161平方千米,人口约66.8万人,辖4个镇、13个乡:城关镇、楚旺镇、井店镇、东庄镇、张龙乡、马上乡、高堤乡、亳城乡、二安乡、六村乡、梁庄乡、中召乡、后河乡、宋村乡、田氏乡、豆公乡、石盘屯乡。县政府驻城关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内黄县总人口678730人,其中,城关镇82224人、东庄镇59194人、井店镇38640人、粱庄镇36192人、后河镇40756人、楚旺镇31829人、张龙乡33502人、马上乡40863人、高堤乡36917人、毫城乡44529人、二安乡38097人、六村乡32412人、中召乡31710人、宋村乡31547人、田氏乡41717人、石盘屯乡28890人、豆公乡29711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内黄县常住总人口693498人,其中,城关镇106511人,东庄镇52061人,井店镇39090人,梁庄镇39245人,后河镇42326人,楚旺镇33778人,田氏镇46002人,张龙乡31050人,马上乡43911人,高堤乡33864人,亳城乡43473人,二安乡39657人,六村乡27966人,中召乡28200人,宋村乡30102人,石盘屯乡29528人,豆公乡26734人。

2014年,撤销二安乡,设立二安镇。2015年末,内黄县辖8个镇、9个乡(合计17个),共有532个行政村。

地理

内黄县地处豫北平原,冀鲁豫三省交界,地理坐标为东经114°35′—114°59′,北纬35°39′—36°09′。全县总面积 1161平方千米。 [25]

地形

内黄县属黄河冲积平原,亦系华北平原的一部分。内黄县境南北长平均55千米,东西宽平均21.1千米,全部是平原,地形平坦,起伏较小,海拔高度一般在50-70米。地势总体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地面平均坡降1/5000-1/6000。

地质

内黄地处太行山东麓平原,第四系黄土普遍覆盖,基岩未曾出露,境内地层发育不全。地层由下而上分太古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二叠纪、白垩系、下第三系、上第三系、第四系。

气候

内黄县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点,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冬季盛吹偏北风,夏季盛吹偏南风,春秋两季属过渡性季节。四季分明,春季(3-5月)干旱少雨,冷暖多变风沙多;夏季(6-8月)炎热,雨量集中;秋季(9-11月)天高气爽,气候宜人;冬季干冷少雨雪。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188.8小时。年平均气温13.7℃,气温的年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即冬季最冷、夏季最热,最冷月1月平均-1.3℃,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7℃。年平均地面温度15.9℃。1月最低平均-1.6℃;7月最高平均30.9℃。年平均降水量596.7毫米,月降水量最大值在7月份,平均值180毫米。月降水最小是12月份,平均4.1毫米。平均初霜日期为10月28日,终霜日期为4月2日。

水文

卫河是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境内的第一大河流,自该县二安镇码头村入境,流经二安、高堤、窦公、石盘屯、东庄、张龙、楚旺、马上8个乡镇,52个村,至马上乡南善村出境,全长62千米,流域面积1090平方千米,几乎涵盖整个内黄县。

自然资源

内黄县拥有46万亩红枣、40万亩尖椒、16万亩优质小杂果、11.5万亩温棚瓜果菜,是国家设施蔬菜重点区域基地县、中国名特优经济林红枣之乡、中国红枣产业龙头县、中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重点县。内黄森林覆盖率达37%,境内的12万亩槐林,构成了独具魅力的自然风光,是中国平原绿化高级达标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县、中国最佳绿色生态旅游名县。

内黄县地下天然气储量丰富,有重要开采价值。有磁铁矿,含铁量15%。有多层石膏矿沉积。地下水浅层储量23.7亿立方米,静水位18.49米,动水位26.7米,境内林地7.5万亩,森林覆盖率20%,木材畜积量85万立方米,1986年获国家绿化委员会颁发的平原绿化证书和铜牌奖,1998年被列为河南省生态林业示范县。

交通

内黄位于郑州、济南、石家庄、太原等城市200千米经济圈内,处于京港澳、大广、范辉、南林四条高速构筑的“井”字大框架中心,吴黄线、大林线、葛嘴线、胡鹤线、东上线、郑吴线等6条省道及晋豫鲁铁路通道穿越县境,纵横交织的路网四通八达。对县城主要街道普遍进行了改造、绿化、亮化,形成了“八纵八横”的城区道路新格局。

南有濮鹤(濮阳-鹤壁)高速,距内黄县城约25千米;北有安南(安阳-南乐)高速,距县城约五千米;东有大广(大庆-广州)高速,距县城约15千米;西有京港澳高速,距县城约50千米;另外有汤濮铁路、安濮公路、鹤台公路、106国道纵横贯通,与县乡公路互成网络。

文化

内黄是华夏寻根祭祖圣地,中华传统祭祀文化和姓氏文化发源地,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是中国最佳绿色生态旅游名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县,中国绿色小康县,中国名特优经济林红枣之乡。现存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

内黄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间工艺、杂耍、曲艺等,历史悠久,独具风格。农民画、麦秆画、柳根画、根雕、书法、落腔等民间艺术久负盛名,皮影、印花、剪纸、刺绣、灯笼画、纸扎、家谱画等遍及乡里。“内黄农民画”是外交部指定的外事礼品。农民画起源于古壁画,线条古朴,色彩鲜明,造型生动,以红、绿、黄、蓝、黑单色为主,并用当地特有的土制颜料,形成强烈的民俗化色彩,具有“质朴、淳厚”的人物造型和“笨、拙、粗、黑”的表现形式。1992年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内黄现代民间绘画展”。1999年作为河南省对外交流项目赴新加坡、日本展出。2009年,被外交部定为外事礼品。

艺术

麦杆画是中国已失传的隋朝宫廷工艺品,已有千年历史,给人以古朴、自然、高贵、典雅之美,被世人誉为“中华一绝、巧夺天工”,产品畅销海内外,供不应求。蛋壳画、柳编、挂毯行销中国。背阁、抬阁、高跷惊险刺激。彩船、花车舞妙趣横生。落腔、内黄农民画、扁担偶、木板年画、罗卷戏等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被收《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落腔2010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戏剧项目类别,序号9。

特色名吃

包括内黄灌肠、楚旺扒糕、梁庄状馍、井店马蹄烧饼、东庄羊头等。

东庄羊头,是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一道颇具代表性的地方美食,一般选用不到一岁的内黄本地沙地土山羊,要求体形健壮、健康无病。山羊屠宰后,将新鲜的羊头手工去皮、分解,破成两半,去掉牙齿,只保留羊头上的羊眼、羊脸、羊舌及羊头骨,洗净腌制。12小时后,用花椒、茴香、白芷等14种配料加老汤炖煮1个小时即可出锅。

井店羊汤,井店镇经营羊汤的大小餐馆共计30余家,其中以平氏羊汤最为著名,羊汤特点在于汤汁全部用羊骨熬制,辅以羊肉、羊杂和羊血。正宗井店羊汤肉质细嫩、肥而不腻、温而不火,尤其是那奶一般白的汤汁,其味鲜香浓烈、余味悠长。特别是冬天的早晨,一家人就着一盆羊杂汤,热气腾腾,临出锅再撒上香菜段,淋上辣椒油,一口美味的汤下到肚里,暖到心里。

马蹄烧饼,井店镇马蹄烧饼因成品形状酷似马蹄而得名,有100多年的历史。马蹄烧饼的制作方法非常考究,从和面制作到出炉成熟需要10余道工序,其配料严格精细,所用面、油、酥、芝麻均有精确的比例。主要原料是面粉、花生、油、盐、花椒面、荤香面、芝麻。采用"十遍八刀"的独特工艺制成,香脆可口,香味四溢。井店镇经营马蹄烧饼的店铺共有20余家,以南街的平建波最为著名,该店申请了安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制作过程曾在央视7套《乡土》栏目中播出。

旅游

三杨庄遗址位于河南省内黄县梁庄镇三杨庄遗址,是中国发现的一处保存完整、内涵丰富、价值巨大、影响深远的大规模汉代农耕聚落遗址,是中国第一次发现汉代村庄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十一五”大遗址保护项目、2005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被誉为“中国庞贝古城”,被列入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该遗址因黄河泛滥,被淤沙深埋地下,古道路、庭院围墙、瓦屋顶、厕所、树林残存、田垄等遗迹以及车辙和牛蹄的牛蹄的痕迹,都保存完好。并出土大量的石臼、石磨、石磙及“货泉”铜钱和“益寿万岁”瓦当等反映当时生产、生活的文物,遗存的发掘整理,形象直观地揭示了汉代的庭院和农耕布局,为研究汉代文明和耕作制度提供了第一手资料。遗址大面积的展示了汉代建筑实物和规整的田垄,成组的的庭院布局及其附属设施、大面积的农田及耕作原貌,首次再现了汉代农村的景象,揭示了汉代中下层民众生产、生活状况,为研究汉代的基层社会组织结构提供了绝好的实物资料,填补了考古学研究的空白。

商中宗陵是商朝第十代王太戊的陵墓,也是中国的一处商代地上王陵。商中宗陵汉代建陵,唐代继修,宋代开宝七年重修,明、清又多次增建。1986年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陵区内现存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大宋新修商帝中宗庙碑铭并序》,螭首龟趺,通高6.45米,宽1.6米,厚0.59米,是河南省不可多得的大型古碑之一,其雕刻精湛,书法刚劲,碑文记述丰富,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内黄槐林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以防风固沙为主要目的的植树造林活动,现已形成12万亩规模,集中在县南二帝陵区和县西老塔坡。槐林环抱,二帝陵和唐塔显得更古朴典雅。三春时节,槐花盛开,幽香扑鼻,槐花既是野餐美味,可蒸可调,也是蜜源,赶蜂人汇集在这里,蜂群嘤嗡,以酿制的槐花蜜而闻名。夏秋时节,蝈蝈潜伏草丛,鸣唱此起彼伏。

千年枣园千年古枣园在六村乡千口村,紧临汤濮铁路。古枣园占地面积500亩,树龄大多在1000年以上,树围在170㎝左右,古枣树树冠开张,树势雄伟,虬髯盘旋,一棵挨着一棵。其中枣树王胸围190㎝以上,几个侧干的直径也达120㎝。抗日战争时期,日伪军在千口一带搜捕刘汉生、王从吾等早期共产党人,对红色沙区革命根据地疯狂扫荡,千口村外围的枣树被毁,中间的枣树幸免于难。直到如今,外围重新栽植的枣树和内圈的古枣树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现古枣树仍长势喜人,成了战争风雨的见证。

大兴寺塔位于内黄县城西南17.5千米处,因地属裴村,俗称裴村塔。该塔建在大兴寺遗址上,东南倚大沙岗,西傍鸬鹚坡(今称老塔坡),四周万亩森林环护,该塔建于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距今将近1400年的历史。经过多次地震和洪水冲击,仍巍然屹立。

无梁殿位于内黄县城西南25千米高堤乡嘴头村西。原为玄武帝庙大殿,因建筑无梁而得名,它不仅有极高的考古价值,而且对研究建筑物的抗震、抗洪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枣林公园枣林观光公园在后河镇西乜固村,是一处集文化知识性、生态休闲性、趣味观赏性、参与互动性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景区。内黄大枣林分布在卫河以南12个乡镇,连片成林,面积42万亩,是名副其实的枣乡。内黄种植大枣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内黄大地枣林似海,绿意盎然。各乡镇中,面积产量以后河镇为最大,居中国乡镇之首,素有“中国红枣第一镇”之称。内黄枣林,发展,形成独特的农业间作模式,成为安阳市“特色农业县”。

颛顼帝喾陵简称二帝陵,是上古时代“五帝”中第二帝高阳氏颛顼和第三帝高辛氏帝喾的陵墓,2000年晋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内黄县城南30千米的梁庄镇境内。

上古时代,颛顼帝喾二帝在内黄建都立业,黄河古道上留下了灿烂的华夏文明。1986年,二帝陵被世人发现,后经对陵墓区和祭祀区上面厚厚的积沙进行初步清理,元、明、清历代御祭碑碣165通展现于世人面前,中轴线上御桥、山门、陵冢、拜殿等唐至清代12处建筑和基址也连续被发现。二帝在内黄建业定都后,完成了华夏文化统一大业,然后通过频繁的社会交往和生存斗争,最后融合为一体,形成为华夏族群,同时也产生出大量的姓和氏。在梁庄镇曹李庄村东开挖引黄工程中新发现的一块唐开元二年的墓志上有明确记载,一位姓窦的官太爷就把自己的墓地选在了二帝陵的旁边。

四·一二”革命纪念地在内黄县城南20千米处的白条河园林场东,有一处为苍松翠柏所掩映的革命纪念碑亭,亭内耸立一通3.35米高的纪念碑,这便是《四·一二阵亡将士暨殉难同胞之公墓碑》,纪念公墓碑记载着1941年4月12日,侵华日军纠集日伪1.5万余人,对内黄沙区革命根据地抗日军民实施血腥大屠杀的野蛮暴行。为悼念为国捐躯的将士暨死难同胞,1942年5月,晋、冀、鲁、豫边区党委率第二十、二十一专区各界,于“四·一二”一周年之际,在此处隆重召开纪念大会,并刻此石碑,建立公墓,以此作为“四·一二”革命纪念地,教育后人以史为鉴,勿忘国耻,励精图治,强我中华。这里已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人物

  • 冉闵,魏郡内黄人,汉族。十六国时期冉魏政权的建立者,公元350-352年在位。350年称帝,建立冉魏政权。最为今人所知的是屠杀胡人的命令,即杀胡令,拯救了汉民族的抗胡英雄;在大混战中,羯族与匈奴在血腥的民族报复中被基本杀绝。352年,冉闵为慕容儁所执后斩于遏陉山,后被追封为武悼天王。
  • 商鞅(约前395年—前338年),汉族,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其在秦执政二十余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
  • 魏徵,唐代魏郡内黄人。历任太子洗马、太子詹事主簿、谏议大夫、尚书左丞、秘书监、侍中、太子太师、知门下省事。
  • 刘汉生(1910- ),内黄县六村乡人。任铁道部政治部主任兼铁道兵政治部主任,唐山市委、地委第一书记,地质部、水电部副部长,中纪委委员。
  • 王从吾(1910-2001) 内黄县六村乡人。建国后,任中组部副部长,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中共中央党校书记、校长,中纪委书记等。
  • 李剑晨(1901-2002),内黄县宋村乡人,著名画家,被称为中国水彩画之父。主要著作有《水彩画技法》、《英国水彩画选集》、《水彩画小辑》、《剑晨水彩画选集》等。
  • 赵纪彬(1905-1982)内黄县六村乡人,著名哲学史家。
  • 平杰三(1906-2001) 内黄县井店镇人。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常务副部长,中国政协三、四届常委、秘书长,中纪委委员、中顾委委员。
  • 张改平 (1960— )河南农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3年8月被聘为河南农业大学校长。 [19]
  • 王艳玲(1962—)河南省内黄县人,河南省副省长,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