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陆鸿渐不遇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20年9月3日 (四) 19:09大猫咪组40讨论 | 贡献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寻陆鸿渐不遇

唐·僧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诗题与背景: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寻陆鸿渐不遇》是唐代诗僧皎然创作的一首诗。此诗为访友人陆羽不遇之作,描写了隐士闲适清静的生活情趣。前半部分通过对陆羽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后半部分通过西邻对陆羽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羽的潇洒疏放。诗人选取种养桑麻菊花、邀游山林等一些平常而又典型的事物,刻画了一位生活悠闲的隐士形象,表现了一种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情趣,表达了对陆羽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襟怀和气度的赞美。全诗语言朴实,层次分明,音调和谐。

陆鸿渐,陆羽,竟陵(今湖北天门县)人,曾授太子文学,不就。后隐居苕溪。著有《茶经》。

陆鸿渐,名羽,终生不仕,隐居在苕溪(今浙江 吴兴),以擅长品茶著名,著有《茶经》一书,被后人奉为“茶圣”、“茶神”。他和皎然是好友。这首诗当是陆羽迁居后,皎然过访不遇所作。

陆鸿渐就是陆羽,是皎然的好友,终生不仕,隐居在苕溪(今浙江湖州境内),以擅长品茶著名。这首诗当是陆羽迁居后,皎然过访不遇所作。


此诗作年不详。陆鸿渐:名羽,号竟陵子,因避乱居湖州,隐于苕溪,精于品茗,著有《茶经》。与皎然为忘年交。大历年间参预颜真卿、皎然等数十人之联唱,结集为《吴兴集》十卷。诗中前半写陆羽所居之环境,可见其地之幽僻及隐士之情趣,托出诗人乘兴而来心情。第五句一转点出题中的“不遇”,接着又转写临走时问讯邻居,而西家的回答更烘托出陆羽云游世外的形象。全诗语言通俗流畅,平仄合律,但通首不用对偶,即所谓“散律”。


逐句释义: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他把家迁徙到了城郭一带,乡间小路通向桑麻的地方。
  移家:搬家;迁移住地。
  虽:一作“唯”。
  带:近。
  郭:泛指城墙。意谓地处城乡之间。
  野径:村野小路。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近处篱笆边都种上了菊花,秋天到了却尚未见它开放。
  篱边菊:语出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著花:开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敲门竟连一声犬吠都没有,要去向西家邻居打听情况。
  扣门:叩门。
  欲去问西家:还想碰到他,所以到西面邻居那里问问行踪。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邻人报说他是到山里去了,回来时总要西山映着斜阳。
  报道:回答道。报,回报,回答。
  去:一作“出”。
  归时每日斜:一作“归来日每斜”。日斜,太阳将落山。


作品赏析:


这是诗人访友不遇之作。全诗描写了隐士闲适清静的生活情趣。诗人选取一些平常而又典型的事物,如种养桑麻菊花,邀游山林等,刻画了一位生活悠闲的隐士形象。全诗有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情趣,语言朴实自然,不加雕饰,流畅潇洒。

这首诗写寻访陆羽不遇的情形。陆鸿渐,陆羽,字鸿渐,曾著《茶经》,被后人奉为“茶圣”。他和皎然曾同住杼山妙喜寺,二人交谊很深。诗中并没有正面介绍陆羽本人,而是描写他所居的环境和邻居的回答,从侧面烘托出陆羽疏放不羁的隐士形象。本诗虽为律诗,却不拘泥于对仗,以行云流水般的散行句式、轻灵浅淡的笔调,传达出一种飘逸清雅的意趣。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评此诗: “萧洒出尘,有在章句外者,非务为高调也。”

《寻陆鸿渐不遇》是唐代诗僧皎然创作的一首诗。此诗为访友人陆羽不遇之作,描写了隐士闲适清静的生活情趣。前半部分通过对陆羽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后半部分通过西邻对陆羽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羽的潇洒疏放。诗人选取种养桑麻菊花、邀游山林等一些平常而又典型的事物,刻画了一位生活悠闲的隐士形象,表现了一种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情趣,表达了对陆羽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襟怀和气度的赞美。全诗语言朴实,层次分明,音调和谐。

此诗作年不详。陆鸿渐:名羽,号竟陵子,因避乱居湖州,隐于苕溪,精于品茗,著有《茶经》。与皎然为忘年交。大历年间参预颜真卿、皎然等数十人之联唱,结集为《吴兴集》十卷。诗中前半写陆羽所居之环境,可见其地之幽僻及隐士之情趣,托出诗人乘兴而来心情。第五句一转点出题中的“不遇”,接着又转写临走时问讯邻居,而西家的回答更烘托出陆羽云游世外的形象。全诗语言通俗流畅,平仄合律,但通首不用对偶,即所谓“散律”。


作者另有一首五律,也是访陆羽,也不讲对仗。唐人五律,间有此格,如本书中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是其一例。


这是诗人访友不遇之作。全诗描写了隐士闲适清静的生活情趣。诗人选取一些平常而又典型的事物,如种养桑麻菊花,邀游山林等,刻画了一位生活悠闲的隐士形象。全诗有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情趣,语言朴实自然,不加雕饰,流畅潇洒。

陆鸿渐,名羽,终生不仕,隐居在苕溪(今浙江 吴兴),以擅长品茶著名,著有《茶经》一书,被后人奉为“茶圣”、“茶神”。他和皎然是好友。这首诗当是陆羽迁居后,皎然过访不遇所作。

诗是写访寻友人陆鸿渐不遇,大有乘兴而来,扫兴而归的感慨;但吐属自然,毫不装点做作。层次分明,有条不紊;虽不讲对仗,其音调却合诗律,仍然算作律诗。唐诗中此种律诗亦有所见,如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一首,便是一例。



首联“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是说陆鸿渐把家迁到了城郭一带,乡间的小路通到桑麻的地方。


颔联“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点出作者造访的时间是在秋天。陆鸿渐住宅篱边的菊花,大概是迁来以后刚刚才种上的,所以虽然到了秋天,还未曾开花。这两句一为转折,一为承接;用陶诗之典,一为正用,一为反用,却都表现了环境的幽僻。至此,一个超尘绝俗的隐士形象已如在眼前,而作者访友的兴致亦侧面点出。


颈联“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然后,诗人又去敲他的门,不但无人应答,连狗吠的声音都没有。此时的诗人也许有些茫然,立刻就回转去,似有些眷恋不舍,还是问一问西边的邻居吧。

颈联二句说诗人又去敲陆羽的门,不但无人应答,连狗吠的声音都没有。此时的诗人也许有些茫然,立刻就回转去,似有些眷恋不舍,还是问一问西边的邻居吧。一般说来,写到“扣门无犬吠”,“不遇”之意已见,再加生发,易成蛇足。就像柳宗元的《渔翁》一诗:“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崖上无心云相逐。”前人每谓末二句“着相”,情思刻露,如苏轼、严羽、胡应麟、王士祯、沈德潜等都持是说。但皎然之写问讯于西家却正得其所。一方面,见出对陆羽的思慕,表明相访不遇之惆怅;另一方面,则借西家之口,衬托出陆羽高蹈尘外的形象,表明二人相契之根由。同时对诗中所描写的对象即陆羽,并未给予任何直接的刻画,但其品格却呼之欲出,这也正符合禅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旨。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说诗人又去敲陆羽的门,不但无人应答,连狗吠的声音都没有。此时的诗人也许有些茫然,立刻就回转去,似有些眷恋不舍,还是问一问西边的邻居吧。一般说来,写到“扣门无犬吠”,“不遇”之意已见,再加生发,易成蛇足。就像柳宗元的《渔翁》一诗:“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崖上无心云相逐。”前人每谓末二句“着相”,情思刻露,如苏轼、严羽、胡应麟、王士祯、沈德潜等都持是说。但皎然之写问讯于西家却正得其所。一方面,见出对陆羽的思慕,表明相访不遇之惆怅;另一方面,则借西家之口,衬托出陆羽高蹈尘外的形象,表明二人相契之根由。同时对诗中所描写的对象即陆羽,并未给予任何直接的刻画,但其品格却呼之欲出,这也正符合禅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旨。

颈联“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更是紧扣诗意。诗人到了陆羽先生家,看见柴门紧闭,就去敲,可是没有听到狗叫,然后去问邻居西家。那么邻居是怎么和诗人说的呢?



尾联“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邻人回答:陆羽往山中去了,经常要到太阳西下的时候才回来。这二句和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的后二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恰为同趣。“每日斜”的“每”字,活脱地勾画出西邻说话时,对陆羽整天流连山水而迷惑不解和怪异的神态,这就从侧面烘托出陆羽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的襟怀和风度。

尾联二句是邻人的回答:陆羽往山中去了,经常要到太阳西下的时候才回来。这两句和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的后两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恰为同趣。“每日斜”的“每”字,活脱脱地勾画出西邻说话时,对陆羽整天流连山水而迷惑不解和怪异的神态,这就从侧面烘托出陆羽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的襟怀和风度。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是邻人的回答:陆羽往山中去了,经常要到太阳西下的时候才回来。这两句和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的后两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恰为同趣。“每日斜”的“每”字,活脱脱地勾画出西邻说话时,对陆羽整天流连山水而迷惑不解和怪异的神态,这就从侧面烘托出陆羽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的襟怀和风度。

尾联“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邻居告诉诗人,陆羽先生去山中,每天都是日落时才回家。陆羽去山中是摘茶还是去做别的事情没有说明,只留给读者深深的回味。

二句写邻居的答话。报道:回答说。归时每日斜:回来经常在日斜落时。一作“归来日每斜”。


从艺术上来看,本诗风格清闲幽淡,没有一点儿雕琢痕迹,语言清丽朴素,意境轻灵空闲,隽永有味,带给人们淡雅却回味无穷之感。


这首诗前半写陆羽隐居之地的景;后半写不遇的情况,似都不在陆羽身上着笔,而最终还是为了咏人。偏僻的住处,篱边未开的菊花,无犬吠的门户,西邻对陆羽行踪的叙述,都刻画出陆羽生性疏放不俗。全诗四十字,清空如话,别有隽味。近人俞陛云说:“此诗之萧洒出尘,有在章句外者,非务为高调也。”(《诗境浅说》)

陆羽移家至城廓之旁,人烟尚稠,但居处却是桑麻遮道(这使我们想起陶潜的名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刚刚在篱边种满新菊,所以秋天到来,还未开花(这又使我们想起陶潜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联一为转折,一为承接;用陶诗之典,一为正用,一为反用,却都表现了环境的幽僻。至此,一个超尘绝俗的隐士形象已如在眼前,而诗人访友的兴致亦侧面点出。第五句暗示人不在,因为连犬都不吠,当然家中无人了。一般说来,写到这里,“不遇”之意已见,再加生发,易成蛇足。就像柳宗元的《渔翁》一诗:“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崖上无心云相逐。”前人每谓末二句“着相”,情思刻露,如苏轼、严羽、胡应麟、王士祯、沈德潜等都持是说。但皎然之写问讯于西家却正得其所。一方面,见出对陆羽的思慕,表明相访不遇之惆怅;另一方面,则借西家之口,衬托出陆羽高蹈尘外的形象,表明二人相契之根由。王士祯借用禅学,创为“神韵”之说,以不说尽为妙,但纯任自然,当发则发,当止则止,也是禅门风范。这还是就作者而说的。从另一角度看,对诗中所描写的对象即陆羽,并未给予任何直接的刻画,但其品格却呼之欲出,这也正符合禅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旨。


这首诗前半写陆羽隐居之地的景;后半写不遇的情况,似都不在陆羽身上着笔,而最终还是为了咏人。偏僻的住处,篱边未开的菊花,无犬吠的门户,西邻对陆羽行踪的叙述,都刻画出陆羽生性疏放不俗。全诗四十字,语言清空如话,不加雕饰,吐属自然,流畅潇洒,别有隽味。



名家点评:

  《升庵诗话》:五言律八句不对,太白、浩然集有之,乃是平仄稳贴古诗也。僧皎然有《访陆鸿渐不遇》一首……虽不及李白之雄丽,亦清致可喜。

  《唐诗归》:钟云:不遇之妙,在此二语,不须下文注明(“近种”二句下)。

  《才调集补注》:默庵云:寻(首二句下)。不遇(“叩门”句下)。

  《唐诗快》:只如未曾作诗,岂非无字禅耶?

  《唐诗摘钞》:极淡极真,绝似孟襄阳笔意。此全首不对格,太白、浩然集中多有之。二公皆古诗手,不喜为律所缚,故但变古诗之音节而创为此体也。

  《碛砂唐诗选》:与古意稍远。

  《唐三体诗评》:上四句“寻”字,下四句“不遇”。诗至此都无笔墨之痕。

  《唐诗别裁》:通首散语,存此以识标格。

  《说诗晬语》:(五律)又有通体俱散者,李太白《夜泊牛渚》、孟浩然《晚泊浔阳》、释皎然《寻陆鸿渐》等章,兴到成诗,人力无与;匪垂典则,偶存标格而已。

  《诗境浅说》:此诗晓畅,无待浅说,四十字振笔写成,清空如活。唐人五律间有此格,李白《牛渚夜泊》诗亦然。作诗者于声律对偶之馀,偶效为之,以畅其气,如五侯鲭馔,杂以蔬笋烹芼。别有隽味;苦多作,则流于空滑。况李白诗之英气盖世。此诗之萧洒出尘,有在章句外者,非务为高调也。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79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80


试题精选:

  1.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作品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刻画这一形象的?(3分)

  参考答案: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世为念的高人逸士(隐士)形象。①通过前四句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的描写,间接地描写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②通过最后两句两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2.请简要分析“欲去问西家”一句中诗人“欲去”的原因是什么?“欲去”还“问”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3分)

  参考答案:诗人“欲去”是因为探访友人陆鸿渐没有遇见。“欲去”还问表现了诗人既有怅惘,又有着眷念不舍的情感。


  3.请对“近种篱边菊, 秋来未著花” 一句进行赏析。(4分)

  参考答案:主人住宅边新种的菊花,到了秋天还未开放;点明了造访的季节,是在清爽的秋天,“篱边菊”这一典型景物构成了陆鸿渐的生活环境,通过侧面烘托来表现人物;用了“篱边菊”的典故表现主人公像陶渊明一样追求自然,超脱尘世的品性。运用白描写法,恰与主人追求自然闲适的逸士形象相吻合。


作者简介:

  皎然(约720—?年),唐朝诗人,僧人。字清昼,本姓谢,为南朝宋谢灵运十世孙。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诗多送别酬答之作,情调闲适,语言简淡。有《皎然集》(即《杼山集》)十卷。另撰有《诗式》、《诗议》、《诗评》等诗论。《全唐诗》收录其诗作506首。(《宋高僧传》卷二九、《唐诗纪事》卷七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