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一叶总关情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在参加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 解读

小官有大作用。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基层干部的作用。2013年11月26日,他在菏泽市座谈时,还特意给在场市、县委书记们念了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他说,封建时代官吏尚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习近平同志推崇的干部,大多级别不高,多在基层任职,但都“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的一桩桩“小事”,是构成国家“大事”的“细胞”。小的“细胞”健康,大的“肌体”才会充满活力。对老百姓来说,身边每一件琐碎的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有的甚至还是急事、难事。如果这些小事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影响他们的思想和情绪。对小事的处理中也有党性,有原则,有人格。

【原典】清·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 释义

这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燮(号板桥)的一首题画诗,是他在潍县知县任上赠给署理山东巡抚包括的,约创作于乾隆十一、十二年。当时山东大涝,潍县尤烈,饿殍遍野。郑板桥即令“大兴修筑,招远近饥民赴工就食”。有人提出应先上报朝廷,他断然拒绝道:“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谴,我任之!”

这首诗巧妙地以竹声作引,托物取喻。首句写自己在衙署书房内休息,听到窗外风吹竹叶之声。一个“听”字,凸显了作者忧心如焚、夜不成寐的心境。次句由自然界的风竹之声联想到百姓啼饥号寒的疾苦。一个“疑”字,道出了作者的爱民之心与勤政之意。第三句“些小吾曹州县吏”,是说我们只是小小的州县官。些小:微小。吾曹:我辈,指自己和包括。第四句,“一枝一叶”表面咏竹,暗喻民间疾苦,既照应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寓了作者深厚的情感:百姓的冷暖安危时刻牵动着我们的心!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清)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2015年1月12日《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上的讲话》

—— 2014年10月15《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4年5月9日《在参加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

——2012年12月29日、30日《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

——2004年1月5日《心无百姓莫为“官”》(《之江新语》)

——2003年12月30日《在检查节日市场供应和物价情况时的讲话》(《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

解读: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墨竹图题诗,是他在山东潍县知县任上赠给署理山东巡抚包括的,约创作于乾隆十一、十二年间。当时山东大涝,潍县尤烈,饿殍遍野。郑板桥即令“大兴修筑,招远近饥民赴工就食”。有人提出应先上报朝廷,他断然拒绝道:“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谴,我任之!”

习近平在讲话文章中6次引用郑板桥的这首著名题画诗,以此说明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充分体现了他的为民情怀和人民立场。习近平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他们的疾苦,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是这样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为民干事,为民担当,不计毁誉,处处体现了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的高度自觉,带领亿万人民群众构建伟大的中国梦。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习近平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2012年12月29、30日)

【出处】清·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原文:同引用

释义:在县衙的屋子里听风雨中竹子来回摆动的声音,仿佛听见了民间百姓在这种天气里忍受疾苦的声音。对我们这些小小县官来说,民众一枝一叶的小事都牵动感情。

在中国画史上,郑板桥以画竹垂名。不过,与一般画竹、咏竹取其“直而有节”不同,在这首诗里,竹是另外一种形象:听着风雨吹动竹叶的声音,联想到民众的生活状态。一生在仕途上并不得志的郑板桥,在这里继承了同样潦倒的杜甫的精神——生活困苦的诗圣,在风雨中想到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天气热了,能否想到户外作业的劳动者们的清凉问题?天气冷了,能否想到居民的供暖问题?上下班时,能否想到交通拥堵?每一个干部都应该把这首诗当作镜子来照一照。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习近平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2012年12月29、30日)

【出处】清·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原文:同引用

释义:在县衙的屋子里听风雨中竹子来回摆动的声音,仿佛听见了民间百姓在这种天气里忍受疾苦的声音。对我们这些小小县官来说,民众一枝一叶的小事都牵动感情。

在中国画史上,郑板桥以画竹垂名。不过,与一般画竹、咏竹取其“直而有节”不同,在这首诗里,竹是另外一种形象:听着风雨吹动竹叶的声音,联想到民众的生活状态。一生在仕途上并不得志的郑板桥,在这里继承了同样潦倒的杜甫的精神——生活困苦的诗圣,在风雨中想到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天气热了,能否想到户外作业的劳动者们的清凉问题?天气冷了,能否想到居民的供暖问题?上下班时,能否想到交通拥堵?每一个干部都应该把这首诗当作镜子来照一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