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红遍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美术作品:万山红遍

万山红遍

  《万山红遍》的诞生,有着特殊而深刻的时代烙印。毛泽东诗词充满革命浪漫主义情怀,其中的意境又甚为广阔,在革命主题风行艺坛的年代里,是山水画家们乐于表现的主题。1960年结束多年写生、重新回归画室创作的李可染也自然而然地开始涉足这一题材。

  在构图上,呈现出李家山水中典型的“丰碑式构图”和“门板式构图”,又巧妙构成了“两度半空间”。传统山水画里,画面上下总会留出很大空白;然而李可染偏偏截掉了峰峦和坡脚,采用了不留余地的满幅构图。这样,就迫使观众的视线集中于山体,产生如同仰望纪念碑一般的震撼感。此外,还刻意减弱透视,强化了平面感:画面主景的七八层山几乎被压缩到同一个平面,像门板一样垂直地堵在观众面前。如此,通过丰碑式和门板式构图,山体造型的视觉冲击力被极大地强化,更凸显群山之气势撼人。

  值得注意的是,画面的平面感虽被刻意加强,但并非全平。一方面,近、中、远景的层次关系采用了类似浅浮雕的处理手法;另一方面,为营造“万山”之境界的幽深辽阔,李可染在画面左上角做足了深度的文章。“门板”在这里似乎开了一道窗,可以遥望看见氤氲云气中直达天际的层层远山,并继续通向无限深邃悠长的空间。于是,通过这左上角约占全画五分之一的篇幅,传统山水画借以表现辽阔意境的“远”势得以保留,而又全然不妨碍门板式构图所强化的视觉冲击力。李可染把这种微妙的空间处理手法称为“两度半空间”,即以高远立势、以平远结境,使高大雄浑与深远幽邃合二为一。

  在技法上,积墨加积色,层层积染,塑造雄浑之势。虽然红为画面主调,但墨色依然是重要的背景和轮廓衬托。积墨山水完成之后,再蘸朱砂由浅至深地逐步点染。作者用朱砂如用墨,运用完全相同的笔法和墨法,使得色、墨融合,浑然天成。只见朱砂略浅处,有墨色浮上;中间色调处,则墨色相融;最为明亮处,点以厚重朱砂。整个画面最终呈现出的色调效果颇有明代剔红、剔犀漆器的特点,极为庄重雄浑、古朴典雅。

  《万山红遍》画面的边角几乎全被填满;浓重的墨、色连同其它中间色调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在挤之又挤、不能再挤之下才留出了飞瀑、白墙、云气等极其狭小的空白。这种对光暗的处理,使得画面顿时有了灵性,显得神采奕奕、如沐神辉。被“挤白”点亮的万山,在积墨、积色和“两度半空间”所营造出的气势与意境之上,更多了一层静穆而崇高的精神空间。

  1961-1964年间,李可染共创作了七张尺幅各异的《万山红遍》。其中三幅现分别藏于中国美术馆、中国画院和荣宝斋;一幅为可染先生家属收藏;另有两幅被台湾著名藏家珍藏数年。

  款识: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九六四年秋九月写毛主席词意于北京西山,可染。钤印:可染。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他的画以“黑”、“满”、“崛”、“涩”来概括其艺术内涵。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