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制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三三制拼音sān sān zhì),①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抗日根据地建立民主政权时,实行的一种人员分配制度。即在政权机构中,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各占三分之一。②指把全体成员分为三部分,分工明确,定期轮换的制度。

为了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把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权,1940年中共中央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论政策》等指示及毛泽东所作《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的报告等文件中,对实行“三三制”的目的、内容和要求作了详细论述。根据“三三制”的要求,抗日根据地的政权机关(包括参议会和政府)在人员名额分配上,共产党员(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左派进步分子(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代表中产阶级和开明绅士)各占1/3。中共中央还要求各地在实施时,要掌握政策的精神实质,不要硬凑数字。在新开辟的地区,共产党员人数还可以低于1/3,在基层政权也可作某些变通,以防地主豪绅把持政权危害人民利益。各抗日根据地在参议员和政府委员的选举中,如共产党员人数超过1/3,则自动退出,补上党外的其他人士。这项制度的实施对保证和改进共产党对抗日民主政权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团结抗日,推动全国民主运动,起了积极的作用。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