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庙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上海市黄浦区:上海文庙(老照片)

  上海文庙,为今上海中心城区唯一的祭孔圣地、县学学府和儒学文化旅游景观。上海文庙的旧址,原在邑城朝宗门(今大东门)内学院路东段,占地30余亩,咸丰三年(1853年)毁于兵火。以后上海县知事拟重建孔庙,清代崇尚迷信,县知事请梦花楼7号的秀才贾云阶(字履上),觅一好风水的宝地为庙址。

  文庙的正门系三座石碑门,门西墙上嵌有“文武百官在此下马”的碑石一方。东墙下端有镂空如篦箕状的半环门,可窥望庙内魁星阁前的池塘及石桥。过正门三座石碑坊,即见坊后的三座石桥,中桥较东西两桥高大,三桥筑于半圆形的池上,池名“泮池”。据先人贾叔香说:清代科举时的三鼎甲,状元走中桥,榜眼走东桥,探花走西桥。后来本邑庠生(即秀才)年满六十岁(花甲)可在此三桥上行走,所谓“重游泮水”。过“泮池”见一庑(狭长的房屋),左右各有木栅栏,状如衙门,庑内中间高处,悬有清代的上海群贤榜,榜上有状元戴有祺(清代268年中上海只有一名状元)进士蔡元培、秦锡田等,举人朱树人、贾勋、杨逸、秦砚田、沈恩孚、姚子让、叶醴文、莫锡纶等,秀才王引善、贾丰芸、贾丰臻、曹翰亭、沈宝善等。

  民国元年至十五年(1912-1926年),文庙每年有春秋两祭。在此期间,上海的县知事和绅士来此举行隆重的祀孔礼仪。

  在祀孔时要用全牛、全猪、全羊,一般在祀孔的隔天日间宰牛,夜间宰猪羊。宰牛地点在庙前空地上,宰牛时观看者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宰牛人先用红布一块遮住牛的双目,用绳索将牛的四蹄扎紧。宰牛者用铁锤猛击牛的头部三下,牛昏倒后用尖刀刺入牛的颈部,顿时鲜血直流,然后剖肚取出牛的内脏,然后剥去牛皮,至此宰牛告一段落。

  祀孔仪式黎明开始,祀孔时有委任官、助祭员和乐舞生等约30人左右。先在孔子神龛前,供牛猪羊各一头,置于木制的牲架上,牲头面对神龛。乐舞生各执乐器在祭祀时演奏。委任官、助祭员在乐器声中依次序行进至神像前,行三跪九叩礼。殿内殿外,钟鼓齐鸣,各样乐器敲敲打打,叮叮当当。祭祀完毕,各自退出。

  文庙在抗战前的百余年时间中,逐渐成为旧城厢的文化中心,上海的教育事业起源于旧城厢,不少与文庙有关。

  上海最早的学校是申江书院,为乾隆十三年(1748年)江苏巡按使翁藻所创建,聘康熙进士曾任兵部侍郎的凌如焕任书院院长。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巡道杨魁集资重修书院,因建学名建业堂,故改院名为敬业书院。1832年至1837年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来沪时以敬业书院为家,曾书题“海滨邹鲁”横额。以后林则徐弟子道光进士冯桂芬任敬业书院院长。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敬业书院改名敬业学堂。至1928年始改为上海特别市市立敬业中学。该书院旧址在梧桐路上豫园街道中心幼儿园所在地,院址几经变迁,后迁至小东门聚奎街,与梅溪书院、龙门书院同为上海最早的学校。敬业中学曾设在文庙的正门对面,今迁新址。

  文庙的四周学校林立。其东侧为梅溪书院,几经改组,解放后为蓬莱一小现仍称梅溪小学;蓬莱路半泾园路口有西成小学,现改为蓬莱二小;在柳江街有龙门师范附属小学二部;蓬莱路上有爱群女中;也是园里有蕊珠书院。文庙东面还有“半泾园”和“也是园”两座古小林园,经抗日战争破坏而荒废,至今仅存半泾园路和也是园路路名。

  文庙南面的一粟街有尚文小学,现迁江阴街;大南门有清心男中,现改为市南中学。在尚文路龙门村一带有一古代园林“吾园”,既龙门书院的前身。“吾园”红雨楼西边建有先棉祠(既黄道婆祠),现金尚存吾园街与先棉祠弄。

  在文庙西的黄家阙路大吉路口设有务本女校;方斜路白云观旁有裨文女中,现为市九中学;文庙路上有民立女中,现为市十中学。

  在文庙背面的北张家弄有养正小学和明德女子学校;露香园路有万竹小学现为市实验小学。

  在文庙四周的许多学校中,培育出无数英才,例如万竹小学,创办于1911年辛亥革命时,创办人李墨非,又名李廷翰,该校还分设女校,女校校长是李墨非的妹妹李廷慧。万竹小学培育了不少英才,其中有政坛人士蒋经国、蒋纬国先生。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周培源曾在该校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渡江侦察记》中担任敌情报处长而闻名的陈述,是万竹小学的文娱积极分子。他的夫人陆维华是女校校长李廷慧的女儿。著名的评弹演员蒋调创始人蒋月泉,也是在万竹小学读书的。

  文庙后面的梦花街上,有多家灯彩店,精工扎制大小灯彩,有龙灯、宫灯、马灯、兔子灯等,每年春节元宵前,大家都要去买灯玩。在学前街有几个制扎张鸢的艺人,他们制作的蜈蚣鸢,大者身长8米,眼睛会迎风转动,双燕鸢一高一低,很是好看,大的蝴蝶鸢有3米见方,小的月亮鸢能远放到一粒豆般大小,可见其工精艺高,非同一般。在文庙对门有动物园,附近一粟庵中有实验室。

  文庙一度改为上海市民众教育馆,那时钱万能曾在大成殿里举行过几次中国历代钞票展览会。袁德昌办过假钞票展览会。

  文庙附近有三条里弄是以孔圣取名的:“近圣坊”,在梦花街13弄口;“邻圣坊”在13弄里面近西仓桥街;“近泮坊”,在蓬莱市场北牌楼对面。所谓近泮是近文庙“泮池”的意思。

  解放后,市政府先后拨款重修文庙,1959年被列为南市区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4月~1999年9月,南市区政府对文庙进行大规模修缮、开发。在文庙东北部沿梦花街、学宫街处,建造了一条一至三层楼的仿清式街坊,与文庙主体建筑相匹配,建筑面积3130平方米,将原在大成殿、东西庑殿内的“文庙书刊交易市场”迁往该处。同时重建尊经阁,建筑面积333平方米,修建地下车库、书库240平方米。整修大成殿266平方米和石露台332.94平方米,东西庑殿353.17平方米,大成门及殿前东西平房262.92平方米,大成殿前大院998平方米。重建明伦堂296.14平方米,仪门72平方米,学门23平方米,听雨轩64平方米,宣廊杏廊220平方米,儒学署246平方米,天光云影池954.46平方米,改建变电所28平方米等。以上工程占地面积约7890平方米,建筑面积5960平方米,投入资金2500万元。至此,文庙基本上重现了当年的庙容庙貌。

  在修复文庙建筑群的同时,增添了殿、阁、楼、堂等的陈列内容。大成殿东、西、北三面壁间,安置了全本《论语》碑刻,正中设置了香樟木雕刻的孔子、颜子、曾子“三圣像”;其东侧置有文庙出土的清同治年铸的编钟;西侧置有大鼓一只;上面梁间悬置“圣集大成”、“圣协时中”、“德齐帱载”等匾额;大成殿前梁坊上置有“万世师表”匾额;其下前方石露台上置有“孔子佩剑铜像”一尊;其东南角置有“大成钟”一口。在东、西庑殿壁间置有明清文人自撰自书的对联碑刻300副。在尊经阁二楼正中置有著名画家戴敦邦创作的巨幅“孔子问道图”,以及明、清红木家俱;楼下置有巨型老红木大理石图案屏风及陈列“名石、奇石、赏石”展;阁前院中置灵壁巨石“玉麒麟”。宣廊内壁间置有《上海县籍进士名录碑刻》。明伦堂内置有动物造型根雕展。堂前置有“大青铜方鼎”。杏廊壁间置有《上海县学记碑》等10余块元、明、清记载文庙和县学历史的碑刻。天光云影池中置有灵壁巨石“龙吟虎啸”,池岸边置有9条喷水龙头。儒学署底楼陈列有“表缔茶壶博物馆”等。文庙已恢复进入“文博单位”行列。1999年5月上海文庙挂牌对外开放。

  1997年11月6日区政府与《文汇报》社在文庙联合召开上海首届儒学研讨会,来自高等院校、理论学术界的教授、专家、学者、孔子后裔等200余人参加会议。开幕式上举行了孔子《论语》全文碑刻揭幕仪式,表演了41L子乐舞新编》、《论语》片段朗诵等文艺节目。研讨会以“儒学文化与现代文明”为主题,以“礼仪、伦理、旅游”及“科教、思想、人格”为专题,区领导、组委会负责人、学术界代表和香港孔教学院及山东孔子学院负责人发了言。有8名学者以开掘传统文化资源、孔子思想的争鸣为题,作了专题学术报告。会后编印了《上海首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汇编,其中有的论文由文汇报学术版专刊发表。

  1999年12月31日晚至2000年1月1日凌晨,文庙隆重举行“喜迎新千年撞钟祝福活动”,专程来文庙的人群,排队撞响庙内新铸的“大成钟”,同时举行古装歌舞《孔子乐舞新编》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