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山人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小学生必背75首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全唐诗 诗词名句 其他名篇


与朱山人

唐·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诗题与背景:

学生经典古诗词APP-安卓苹果通用.png

  《与朱山人》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题一作《南邻》。《千家诗》收录此诗,诗题作《与朱山人》。南邻,指杜甫草堂南邻朱山人。


  此诗约作于杜甫居成都浣花溪草堂期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于乾元二年(759年)辗转来到成都,次年在朋友的帮助下,于浣花溪畔营建茅屋数间,并在那里居住近四年,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在这四年中,杜甫作诗二百四十七首,其中包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多部为忧国忧民、忠君爱国、兼善天下和歌咏自然风光的千古绝唱。浣花溪草堂南邻有朱山人朱希真。此诗写作者到南邻朱山人家造访,朱山人月夜送别的日常生活。全诗用两幅画面组,前半篇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下半篇又换成另一幅江村送别图,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逐句释义: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锦里这个地方有一位先生头戴黑色方巾,他的园子每年收获可收许多的芋头和板栗,不能算是穷人。
  锦里:锦江附近的地方。
  乌角巾:黑色的方巾。角巾,四方有角的头巾。
  芋:芋头。
  栗:板栗。
  未全贫:不算是很贫穷。暗指朱山人安贫乐道。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他家常有宾客来,孩子们都习惯了,都是快快乐乐的,鸟雀也常常在台阶上吃食,它们也很顺服。
  宾客:一作“门户”。
  阶除:台阶。
  驯:顺服。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这时候)门外的秋水才不过四五尺深,野渡的小船恰好能容纳两三个人。
  深:一作“添”。
  野航:野外水道里航行的船只。航,小船。一作“艇”。
  恰受:刚刚能够承受。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明净的白沙,翠绿的竹林笼罩在夜色中,锦里先生送客走出柴门,这时月亮刚刚升起。
  村:一作“山”。
  暮:一作“路”。
  对:一作“送”。
  柴门:一作“篱南”。
  月色新:月亮刚出来。


《与朱山人》题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写作者到南邻朱山人家造访,朱山人热情相待又月夜送别的日常生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首联“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介绍南邻的身份和家境。乌角巾是隐士的装束,说明“锦里先生”(即朱山人)是一个不慕荣利的隐士,言下颇有“气味相投”之意。他家的园子里常有芋头、栗子之类可收获。芋头、栗子并非富裕人家所常食,可是山人却自得其乐。“未全贫”,说明朱山人的日子过得还算轻松,也不能算是穷人。“未全贫”也是作者对山人这种生活的肯定,可以看出作者与山人一样,也是知足常乐,满足于乡村田园的朴素生活的。


  颔联“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分别描写南邻一家的人际关系和人与动物之间关系的融洽,从侧面可以看出主人的接人之厚和待物之仁。近邻的孩子们已经习惯看到陌生的宾客造访朱山人家,因而一点也不惊奇而远避,反而高高兴兴的。而且,连鸟雀与人都是相处无猜的。那台阶上的吃食的鸟雀见了宾客来也不惊飞,它们相信来这个家的一切人对它们都是善意的。


  颈联“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写作者和朱山人在一起泛舟游玩的情景。造访朱山人家,作者印象最深的是主客一起到山人居处边的小河中泛舟的事了。秋天河水并不深,而那小船儿也刚好能容下三两个人。“秋水”、“野航”,极富江村特色。这两句用的是“流水对”,极其自然。构成了是一幅清新幽绝的秋水泛舟图。《杜诗详注》引申涵光评曰:“‘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语疏落而不酸。今人作七律,堆砌排耦,全无生气,而矫之者又单弱无体裁。读杜诸律,可悟不整为整之妙。” 纪昀赞叹说这两句是 “天然好句”。


  尾联“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又是一幅江村夜送图。在夜色笼罩明净的白沙、翠绿的竹林的江村美景之中,锦里先生送客走出柴门,这时月亮刚刚升起。“月色新”是写新月,写景,而我们却可以体味出其中饱蕴着的“欢莫欢兮新相知”的愉悦之情。


名家点评:

  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话》:《萤雪丛说》:老杜诗词,酷爱下“受”字,盖自得之妙,不一而足。如……“野航恰受两三人”诚用字之工也。然其大过人者无它,只是平易,虽曰似俗,其实眼前事尔。

  陆时雍《唐诗镜》:五、六清彻,入摩诘意象。

  锺惺、谭元春《唐诗归》:钟云:野老看客,儿童看客,写出村僻人情如见(“惯看宾客”句下)。

  王嗣奭《杜臆》:“野航”乃乡村过渡小船,所谓“一苇杭之”者,故“恰受两三人”;作“野艇”者非。其人留饭,至夕而送至柴门,公之德邻也。 黄生《唐诗摘钞》:“受”字杜惯用,故不足奇。然入他人手,定是“载”字矣(“野航恰受”句下)。前段叙事,语简而意深;后段写景,语妙而意浅。盖前面将主人作人行径,逸韵高情,一一写出,却只是四句;后面不过只写一“别”字,却亦是四句,浅深繁简之间,便是一篇极有章法古文也。“锦里”、“乌巾”亦以彩色字相映有情。三句尤深。盖富翁好客不难,贫士好客难,贫七家人不厌客为尤难。非平日喜客之诚,浃入家人心髓,何以有此。 何焯《义门读书记》:“对”,注作“送”。棹舟过访,月生而未厌相对。作“送”字反觉意味殊短。落句衬出竟日淹留,无迹(“相对柴门”句下)。 仇兆鳌《杜诗详注》:诗善炼格。前段叙事,数层括以四语;后段写景,一意拓为半篇。“儿童”、“鸟雀”,用倒装法;“秋水”、“野航”,用流对法。

  沈德潜《唐诗别裁》:前半言造南邻之居,后半言同舟送别也。

  浦起龙《读杜心解》:前半山庄访隐图,后半江村送客图。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申涵光曰:“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语疏落而不酸,今人作七律,堆砌排耦,全无生气,而矫之者又单弱无体裁,读杜诸律,可悟不整为整之妙。

  杨伦《杜诗镜铨》:蒋云:只就“儿童”、“鸟雀”,写先生好客忘机,情怀自妙。画意最幽,总在自然入妙(“白沙翠竹”句下)。刘须溪云:浅溪小艇,本是实景,然写此有至足之味。画意最幽,总在自然入妙(“白沙翠竹”句下)。

  谭宗《近体秋阳》:写描邻比风景,活似摩诘山水,使人依依欲相与身迎然。

  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蝉联而下,一片天机。落笔似不经意,而拈来俱成眼前天趣,此诗之化境也。当从靖节脱胚。

  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陈德公曰:全作致趣语,五、六取致,又复婉倩,更佳。评:后半字字作意,能使前半直置语亦复不嫌浅率。落句着“月色新”,则“白沙翠竹”,便更宛然目即矣。

  方东树《昭昧詹言》:此赠朱山人也,皆向山人一边写,而情景各极亲切清新,章法井然明白。韩公《赠崔立之》五言长篇,许多言语始写出,似不若此八句中面面俱到,为尤佳也。

  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纪昀:五、六天然好句。然无其根蒂而效之,则易俚、易率。“江西”变症,多亍此种暗受病根。许印芳:纪评指摘“江西”病根,可谓深切著明;然非谓此诗五、六不可学也。凡天地间事物,有一美在前,即有一病随之于后。……根蒂浅薄者,每学古人,未得其美,病已著身;非古人原有是病,乃不善学而自成其病耳。无名氏(乙):五、六化尽律家对属,化工妙。此景千古常新,杜公亦千古长在。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扫描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年),唐朝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客”、“少陵野老”。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居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逝于湘江途中。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全唐诗》编其诗十九卷。(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