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35行: 第35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大风突起江上的波浪浩荡,太阳沉落大地的夜色苍黑。</span><br>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
  浩浩:形容水势浩大。<br>
+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span><br>
  冥冥(míng míng):昏暗的样子。<br>
+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br>
 
+
  欲说还休: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休:停止。<br>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夜色降临,人们都回到家里,高飞的大雁下来在芦洲上休息。</span><br>
+
  山郭暗:指远山和城郭都被暮色笼罩。郭: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br>
+
  芦洲白:指芦苇丛生的水泽一片灰白。<br>
+
 
+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孤独的夜晚不禁想起长安,听到岸上钟声我不能入睡。</span><br>
+
  独夜:一个人的夜晚。<br>
+
  秦关:指长安。秦:今陕西的别称,因战国时为秦地而得名。<br>
+
  
  

2020年3月31日 (二) 06:40的版本

学生诵读古诗词300首(7-9年级)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诗题与背景: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此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丑奴儿:词牌名。又名《采桑子》、《丑奴儿令》、《罗敷媚》、《罗敷艳歌》。唐教坊大曲有《杨下采桑》,是兼有歌舞的大曲。南卓《羯鼓录》作《凉下采桑》,属“太簇角”。《丑奴儿》为双调小令,殆就大曲中截取一遍为之。《尊前集》注“羽调”,《张子野词》入“双调”。四十四字,前后片各三平韵。别有添字格,两结句各添二字,两平韵,一叠韵。 ⑵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至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间。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逐句释义: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陈慥《无愁可解》:“光景百年,看便一世,生来不识愁味。”
  为赋新词强说愁: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舫:船。
  临:靠近。
  驿:供邮差和官员旅宿的水陆交通站。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休: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休:停止。


《夕次盱眙县》诗意参考图


作品赏析:


逐句释义: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此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