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烷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丙烷汉语拼音:Bingwan;英语:propane),一种气体烷烃,分子式 CH3CH2CH3。

性状

  无色无臭的易燃气体。熔点-189.7 ℃,沸点-42.1℃,相对密度 0.5853(-45/4℃)。不溶于水,但在低温下容易与水生成固态水合物,引起天然气管道的堵塞。丙烷在较高温度下与过量氯气作用,生成四氯化碳和四氯乙烯 Cl2C=CCl2;在气相与硝酸作用,生成1-硝基丙烷 CH3CH2CH2NO2、2-硝基丙烷 (CH3)2CHNO2、硝基乙烷CH3CH2NO2和硝基甲烷CH3NO2的混合物。

发展历史

  1910年,在美国矿业局工作的Walter O. Snelling博士在汽油中发现了一种易挥发的物质,即丙烷。这些极为活泼的轻碳氢化合物有着很高的蒸汽压,很容易从未精炼的汽油中挥发。同年3月31日,纽约时报报导了沃尔特博士关于液化气的工作:“...一个铁瓶中的‘气体’足够一个普通家庭用上三个星期。”

  此后,沃尔特博士与其他人合作研究出了在精炼汽油的过程中液化丙烷的办法。他们也一起建立了第一个商业销售丙烷的美国石油气公司。1911年,沃尔特博士已经能够制备高纯度的丙烷并在同年3月25日获得专利,专利号码为1056845。[2]另一个由弗兰克·彼得斯发明的通过压缩制备石油液化气在1912年获得专利。

来源

  丙烷是处理天然气或精炼原油得到的副产物。在处理天然气的过程中,必须将丁烷、丙烷和大量的乙烷从原气中去除,否则这些挥发物会在天然气管道中发生缩合。精炼原油的过程中,丙烷作为一个副产物出现在裂解石油制备汽油和燃料油的过程中。 由于是副产物,丙烷的产量不能够轻易的根据需求而转变。

危害

  本品有单纯性窒息及麻醉作用。人短暂接触1%丙烷,不引起症状;10%以下的浓度,只引起轻度头晕;接触高浓度时可出现麻醉状态、意识丧失;极高浓度时可致窒息。

  燃爆危险: 本品易燃。

  毒性特点:丙烷属微毒类,为纯真麻醉剂,对眼和皮肤无刺激,直接接触可致冻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