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分支睾吸虫病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分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 sinensis),中华分支睾吸虫寄生胆道引起的人兽共患病。又称肝吸虫病。临床上以慢性消化功能紊乱、肝区疼痛和肝脏肿大为主要表现,重者可致肝硬化。此病分布在亚洲,多见于东亚。

中华分支睾吸虫成虫扁薄,形似向日葵子,大小为(10~25)毫米×(3~5)毫米,有口腹两个吸盘,雌雄同体,两睾丸前后排列,大而分枝,故名。成虫寄生在人或猫、狗等动物的肝胆管内,以组织液和黏液为生。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水中被第一中间宿主纹沼螺等吞食后,孵出毛蚴,并经胞蚴、雷蚴而发育为许多尾蚴。尾蚴自螺体逸出后即钻入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或虾的体内形成囊蚴。

人若食入未熟的带囊蚴鱼虾后,幼虫在十二指肠破囊而出,经总胆管进入肝胆管,20天左右发育为成虫。此病大多为慢性过程,少数急性患者可有发冷、发热、肝区痛、轻度黄疸等。慢性病例轻者无明显症状,多数病例有食欲不振、乏力、上腹不适、腹泻、腹胀、消化不良、肝区痛、肝脏肿大等。感染重者可出现营养不良、肝硬化等,儿童病例尚可有侏儒症。有时还可并发胆道感染、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和胆管细胞癌。患者粪便或胆汁中查到虫卵即可确诊为此病,吡喹酮、硫氯酚或阿苯哒唑治疗有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