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毛泽东在抗大给学员作报告
延安市:抗大领导和教员合影在篮球场上(1937),左起:邓小平、周士第、陈云、林彪、罗荣桓、罗瑞卿、王稼祥、杨尚昆、滕代远、贺龙、李富春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汉语拼音:Zhonɡɡuo Renmin Kɑnɡ-Ri Junshi Zhenɡ-zhi Dɑxue;英语:Chinese Peo-ple's Anti-Japanese Military and Political College),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培养和训练军事政治干部的高等学府。

  1936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陕甘革命根据地瓦窑堡成立,简称“红大”。7月,迁至保安。1937年1月19日,“红大”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抗大”,迁至延安

  毛泽东为抗大制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林彪徐向前先后任校长和代校长,张际春李井泉先后任代政治委员和政治委员。

  抗大于1939年9月开始,先后迁至河北省灵寿县陈庄、山西省武乡县蟠龙镇以及河北省邢台县浆水镇办学,1943年春迁回陕北绥德。从1938年冬至1945年夏,陆续在陕甘宁边、华北、华中抗日根据地建立了14所抗大分校。

  1. 抗大第1分校 1938年12月在陕西延长县正式成立,1946年2月在吉林通化编为东北军政大学第3支队。
  2. 抗大第2分校 1938年12月在延安组建,1939年2月进入河北省灵寿县陈庄办学。1943年4月返回陕北绥德后并入抗大总校。1944年4月撤销。
  3. 抗大第3分校 1939年7月在延安组建。1941年11月21日与八路军军政学院第3、第4队合组为军事学院。
  4. 抗大第4分校 1940年3月在安徽省涡阳县建立。1944年10月改名“雪枫军政大学”。
  5. 抗大第5分校 1940年11月在江苏盐城组建。1945年日本投降后,改编为新四军苏北军区盐阜军分区独立旅。
  6. 抗大第6分校 1940年11月在河北涉县组建。1943年冬撤销。
  7. 抗大第7分校 1941年7月在山西兴县组建。抗战胜利后停办。
  8. 抗大第8分校 1941年5月在淮南地区建立。1943年冬改编为新四军第2师教导团。1945年8月后结束。
  9. 抗大第9分校 1942年5月在江苏南通地区建立。1944年6月改编为苏中公学。
  10. 抗大鄂豫皖边第10分校 1942年2月组建。1945年9月改编为新四军第5师第14旅旅部。
  11. 抗大皖江第10分校 1945年5月组建。10月改称新四军第7师随营学校。
  12. 抗大太岳分校 1944年10月组建。1945年10月大部与太行分校抗大总校一部合并组建为八路军晋冀鲁豫军区军事政治大学,另以少数干部组成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随营学校。
  13. 抗大太行分校 1945年3月组建。1945年10月与太岳分校抗大总校一部合并组建八路军晋冀鲁豫军区军事政治大学。
  14. 抗大华中总分校 1941年12月在苏北成立。1943年初,总分校移至淮南盱眙县黄花塘。随后,抗大华中总分校被撤销。

  在抗日战争期间,抗大总校连续办了8期,连同各分校共培养和训练了十余万名军事、政治干部,对于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起了重大作用。抗大的教育方针和校风,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建设和部队建设的优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