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国农业大学校徽
中国农业大学:西区校门
中国农业大学:老校门
中国农业大学校园夜景
中国农业大学:1950年北京农业大学校门(罗道庄)
中国农业大学:1960年北京农业大学校门(马连洼)
中国农业大学:1952年北京机械化农业学院校门(双桥)
中国农业大学:1960年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校门(清华东路)

  中国农业大学汉语拼音:Zhongguo Nongye Daxue),中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农学、生命科学和农业工程为特色和优势的研究型大学,国家“211工程” 和“985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由教育部、农业部和北京市共同建设。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建于1905年,后改为北京大学农学院。1949年10月由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晋冀鲁豫边区的华北大学农学院合并组建为北京农业大学。1995年11月北京农业大学和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组建成中国农业大学。

概况

  中国农业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其历史起自于1905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1949年9月,由北 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和华北大学农学院合并为北京 农业大学。1952年10月,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机械系与华北农业 机械专科学校、中央农业部机耕学校合并成立北京机械化农业 学院,同年11月,平原农学院并入北京机械化农业学院。1953 年7月更名为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1985年更名为北京农业工 程大学。国务院于1954年和1984年将北京农业大学列为全国六 所重点院校和全国重点建设的十所高等院校之一,于1960年10 月将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列为全国64所重点大学之一。1995年 9月,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农业大学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成立中国农业大学,江泽民同志亲自题写校名。2003年5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中国农业大学,发表了重要讲话。2005年10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吴邦国委员长视察中国农业大学,祝贺农大建校百年,鼓励学校再创辉煌。2009 年 5 月 2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视察中国农业大学,与师生代表亲切座谈,对青年学生提出了殷切期望,对学校提出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步伐”的要求。2010年5月2日,胡锦涛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回信,鼓励全校师生为发展现代农业作出更大贡献。2012年9月15日,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来校参加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在视察学校时要求学校教书育人和党的建设“两手抓两促进两不耽误”,“真正建成有中国特色的、具有农业特色的一流大学”,为学校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极大激发了全校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历经百年的世纪风雨,中国农业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农学、生命科学和农业工程为特色和优势的研究型大学,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农业与生命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农业工程与自动化科学、经济管理与社会科学等学科群。学校共设有14个学院,涉及农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医学、哲学等9大学科门类;设有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学校拥有6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6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0个北京市重点学科。在第三轮一级学科水平评估中,6个一级学科蝉联全国第一,排名第一的学科数量居全国高校第四位;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心、基地);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6个部级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

  中国农业大学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现有专任教师1631人,其中教授(含研究员)570人、副教授 (含副研究员)806人。导师119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47人。 学校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长江学者 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39人,国家 “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5人,国家“百千万 人才工程”专家27人,“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 得者15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6人(不含退休)。聘请 了包括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DNA之父”James Watson 和我国杰出的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内的一批 国内外著名学者担任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 学校拥有14个博士后流动站,1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5 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1个硕士学 位授权点,10个专业学位类型,37个专业学位领域;65个本科专业,其中生物学、化学两个学科被列入“国家理科基础学科研究和教育人才培养基地”。全日制本科生12085名,全日制研究生7257名,其中全日制硕士研究生4470名,全日制博士研究生2787名;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204名。

  中国农业大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充分发挥高水平教师队伍的优势,积极倡导教研结合,以研促教,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学校拥有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和26名北京市教学名师,5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和10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和2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校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建成了23门国家精品课程和25门北京市精品课程,117项教材入选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拥有生命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机械与农业工程3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5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构建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开展高水平的研究性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活跃。2008年以来,我校本科生在各类创新项目支持下,共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12篇,其中Science 1篇,SCI 183篇,EI 23篇,ISTP 5篇;发明专利127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外观设计专利9项;学生获省部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励1029项。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博士生“申请考核制”;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保障体系,促进学位论文的质量不断提高。2013年,4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目前,学校总计有19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百篇”,在全国高校中位居前列。学校已培养了13万余名合格的毕业生,取得了一大批教育教学成果,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中国农业大学坚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以高水平和实用型的科研成果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服务,在生物与农业高技术领域的研究居国内领先水平。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21项(含重大科学问题导向项目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各1项),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6名。2001-2013年,获国家级科技奖励62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370项,获得授权专利2164件。石元春院士主持完成的“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的研究与开发”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先后有15篇高水平研究论文在国际著名杂志《SCIENCE》、《CELL》、《NATURE》和《NATURE GENETICS》上发表,奠定了我校在基础研究方面的领先地位。我校2013年度被 SCI、EI和SSCI收录论文数量达到1770篇。在ESI学科评价指标中,我校的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科学、环境/生态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化学、微生物学和工程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和临床医学等9个学科和所有学科论文总引用量进入了全球前1%。学校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服务,各项实用技术成果推广覆盖全国。2013年我校推广自主研发的玉米新品种15个,推广面积1200余万亩,亩增产50-70斤;推广小麦新品种农大211、农大212、农大399、农大1108等共170余万亩,亩增产60-70斤;棉花化学控制栽培技术在全国应用5000余万亩,亩增产10%;2013年农大3号小型蛋鸡销售8000万只,累计推广5亿余只。干旱内陆河流域考虑生态的水资源配置理论与调控技术推广应用2339万亩,节水17.40亿立方米,生态效果明显。北方小麦免耕播种与装备技术累计推广1.2亿亩,节本增收达35亿元。玉米免耕精量播种机、玉米气吹式精密播种机和振动深松施肥机与传统方式相比亩增产40-50斤,亩节约成本20元左右,经济效益显著,已在山东省、河南省、河北省、辽宁省十多个省市地方进行了试验示范、辐射推广。我校的农业物联网技术以寿光蔬菜产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蔬菜基地为集成示范中心,一期在220栋日光温室安装了温室环境智能监测装置,可自动监测温室内的环境参数,在18栋连栋温室中安装了温室环境智能控制系统,共推广了500亩蔬菜温室,辐射面积上千亩,为目前国内最大的集中连片的温室物联网示范基地。

  中国农业大学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扩大开放,加速国际化进程。学校与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荷兰、挪威、丹麦、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以色列、坦桑尼亚、几内亚等43个国家和地区的204所大学、研究单位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校内设有与美国的普渡大学、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等合作的7个联合研究中心,还设有国际学院、中德综合农业发展中心、中以国际农业培训中心等国际教育、科研与培训机构。学校十分重视培养本科生的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与海外大学广泛开展交换生项目、短期交流项目、交换实习项目等各类本科生交流项目。学校与美国的康奈尔大学、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普度大学、伊利诺依大学、奥本大学,加拿大的滑铁卢大学、阿尔伯特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英国利兹大学等国外著名高校在互认学分的前提下开展各种形式的本科生联合培养项目。

  中国农业大学十分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活动,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学校现有75个学生社团,包含公益类、理论学术类、科技实践类、文化艺术类、体育类等多种类型。学校登山队的成员曾代表当代大学生成为奥运珠峰火炬手;农村发展研究会、挚友社被评为“全国优秀学生社团”。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活动蓬勃开展,依托大学生科技协会和创业联合协会开展科技拓展工作,近年来相继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竞赛等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和能力不断提高。中国农业大学橄榄球队是中国大陆第一支橄榄球队,多次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比赛,为祖国争光。2010年11月,在广州亚运会上,以我校学生为主的中国橄榄球女队夺得银牌,男队获得第四名。2012年,我校足球队获得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北区冠军。田径队也在北京高校顶级比赛中多人多次获得冠军,在全国大学生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经过多年努力,我校艺术教育蓬勃发展,在艺术教育、艺术团管理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我们有建制完善的大学生艺术团,包括合唱团、管乐团、舞蹈团、戏剧团、民乐团和弦乐团。其中,我校合唱团、管乐团先后成为北京市大学生艺术团。这些艺术团体充分展现了我校独特的艺术特点和魅力。

校史

中国农业大学:校史简表

  中国农业大学是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其历史起自于京 师大学堂农科大学。1898年,中国近代意义上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 ——京师大学堂建立,1905年,作为京师大学堂八个分科大学之一的农 科大学开始筹建,这是形成中国农业大学的最早源头。

  从1905年到1938年,学校经历了晚清、北洋和国民政府三个时期, 校名和组织机构也随政局变迁不断演变。

  1914年2月,农科大学独立,改组为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以“教 授农业高等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为办学宗旨,是当时北京著名的国立 八校之一。1923年3月,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改为国立北京农业大学,以“ 改进农业及农民生活,培养各种农业专门人才,期与农民通力合作,蔚 成农村立国”为新的办学宗旨。1928年,国民政府改北京为北平,实行 大学区制,将北京国立九校合并组建国立北平大学,农大旋即改为国立 北平大学农学院。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平大学迁往西安,与北平师范大学和北 洋工学院等院校组成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以“发展 西北高等教育,提高边省文化”为由,命令西安临时大学南迁汉中,改 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临时大学农学院改为西北联大农学院。同年7月, 西北联大农学院与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国立西北农学院。

  1946年10月,北京大学在北平复学,于原北平大学农学院院址重建 农学院。北京大学农学院汇聚了一大批学界才俊,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 院系体制,为当时全国农业院校之冠,其中,土壤肥料学系和兽医学系更是国内仅有。

  1949年7月,辅仁大学农学院并入北京大学农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的第二支源头是清华大学农学院。1921年,清华学校开办农科 ,设立作物学、果树园艺学、畜牧学等课程,以为志愿赴美学农之选修。1934年 ,清华大学创办农业研究所。在抗战期间,农业研究所先后在河北及云南地区开 展了大量植物病理、生理和昆虫学调查和研究,培养储备了一批农业科学技术人 才,在艰苦的战争年代里,为中国农业科学做出了宝贵的贡献。1946年,清华大 学复员北平,以农业研究所为基础,正式成立农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的第三支源头是华北大学农学院。学院前身是1940年中共中央 创办的延安自然科学院生物系。1943年,延安自然科学院并入延安大学,1944年 ,自然科学院生物系改为农业系。内战期间,自然科学院向华北地区转移。1947 年3月,为了“开展农村大生产运动,为战争和人民服务”,晋冀鲁豫边区以原自 然科学院农业系为基础,在山西长 治建立北方大学农学院。1948年7月,北方大学与华北联合大学合并成 立华北大学,农学院随之改为华北大学农学院,迁往河北石家庄。

  1949年9月29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北大学三所大学的农学院 合并,组建成新中国第一所多科性、综合性的新型农业高等学府,并于1950年4月,正式命名为北京农业大学。 此时,学校已基本形成了学科门类相对齐全的农业高等教育和科技研究中 心,对我国农业高等教育和现代化建设的意义重大,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

  1954年和1984年,北京农业大学分别被国务院列为全国六所重点院校和全国重点建设的十所高等院校之一。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机械系与中央农业部机耕学校、华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北京机械化农业学院。1953年1月,平原农学院部分师生并入北京机械化农业学院。同年7月,更名为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1960年10月,学校进入全国64所重点大学行列。1985年10月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改名为北京农业工程大学。

  199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农业大学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 成立中国农业大学,成为一所规模更大、学科设置更趋综合化的新型农 业大学,江泽民同志亲自为学校题写校名。中国农业大学的历史自此翻 开了新的一页。

  1998年,学校被列入国家重点建设“211工程”高校;2003年,学校 进入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985工程”高校行列。

学校标识

校徽

  一、色彩 以植物的色彩,体现农业特点,象征生机勃勃蓄势待发。

  二、整体外形 盾形代表坚固、稳重和持久;锹和犁的形态体现培养人才的治学理念。且从整体上表现“顶天立地”,上部象征进取和开放,下部表现面向社会的办学主旨。

  三、主要元素 以手绘农科大校门和“1905”表示学校始源。以托举状的麦穗寓意托举农业未来的重任;麦穗和齿轮代表农科和工科;书本图案代表传播知识、培育英才,还象征翱翔的海鸥,预示大学腾飞的美好未来。


校风

  团结、朴实、求是、创新

  “团结”原意主旨是为了集中力量实现共同的理想或任务而联合起来。这里主要是指我们要有团结合作的精神风貌,就是要通过共同理想、共同目标凝聚广大师生员工信念,在学校中形成自由的学术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协作机制,共同推进学校事业的不断发展。“朴实”原意主旨为质朴诚实、纯真朴实。这里是寄寓我农大学子继承民族优秀品质,在教学科研工作中作到朴实无华,体现出农大百年积淀的精神,这是农大建设与发展的思想基础。“求是”一语,最早见于《汉书•河间献王传》。唐代训诂学家颜师古曾注释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所谓“实事求是”就是指人们在占有大量、全面、系统的事实材料的基础上,研究和探索进而发现其中包含的客观规律性。“求是”就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尊重事实,真正把握事物内部的客观规律。“创新”是现代科学精神的精髓。它被称作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和教育的灵魂。农大校面临各种挑战与机遇,应力求以新的体制和机制,培养造就新型的创新创业人才;要求广大师生员工以创新的观念、创新的思维开展科学研究和教育,发展创新成果和培养创新人才,促进学校跨越式发展。

校训

  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其中所寓含了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几千年来一直感动并激励着中国知识分子为国为民殚精竭智。“民生之多艰”是中国的农情,也是中国的国情,中国农大以农立校,国富民殷、强农为本,是中国农大百年不变的追求。数代农大人情系乡土,忧患苍生,为实现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温饱和富庶之梦不遗余力。以“解”代“哀”,以此为己任的大气取代了原句中的悲戚之气,恰切地表现了中国农业大学有别于其他高校的独特性。以“育天下之英才”接“解民生之多艰”充分体现了中国农大作为农业高校首府的教育特性,磅礴有力、气势不凡,上合我校百年深厚历史,下启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世纪雄心,以育“天下”英才为乐,也体现了中国农大开阔的胸襟和远大理想。

校歌

  《金色的希望》 词:石顺义 作曲:张伟曲

  (女)戴上我们的校徽,就怀揣一片绿色的向往。
  (男)走进我们的课堂,就走进田野金色的希望。
  (女)翻开我们的书本,就闻到五谷淡淡的清香。
  (男)走出我们的校门,就担起天下饱暖和安康。
  (合)啊,燕山脚下,书声琅琅。啊,桃李满园,天高地广。
  天我们在这里奋发向上,
  明天我们从这里铺开那万里春光。

校领导

现任领导

  • 党委书记:姜沛民
    •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张东军
    •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秦世成
    • 党委副书记:钱学军
    • 党委副书记:宁秋娅
  • 校长:孙其信
    •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张东军(兼)
    • 副校长:张建华、王涛、李召虎、龚元石、辛贤

历任领导

历届校(院)长

  • 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 监督 罗振玉 1909.04─1912.02
  • 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 监督 叶可梁 1912.02─1912.05
  • 北京大学校农科大学 学长 叶可梁 1912.05─1913.01
  • 北京大学校农科大学 学长 吴宗栻 1913.01─1914.02
  • 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 校长 路孝植 1914.02─1917.07
  • 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 校长 金邦正 1917.07─1920.09
  • 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 校长 吴宗栻 1920.09─1922.11
  • 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 代理校长 许璇 1922.11─1922.12
  • 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 校长 章士钊 1922.12─1923.03
  • 国立北京农业大学 校长 章士钊 1923.03─1924.04
  • 国立北京农业大学 校长 沈步洲 1924.04─1924.08
  • 国立北京农业大学 代理校长 廖训矩 1924.08─1924.11
  • 国立北京农业大学 校长 许璇 1924.11─1925.04
  • 国立北京农业大学 校长(未就职) 张明纶 1925.04─1925.05
  • 国立北京农业大学 校长(兼) 章士钊 1925.05─1926.01
  • 国立北京农业大学 校长(未就职) 李石曾 1926.01─1926.07
  • 国立北京农业大学 代理校长 许璇 1926.07─1926.11
  • 国立北京农业大学 校长 许璇 1926.11─1927.08
  • 国立京师大学校农科 代理学长 路孝植 1927.08─1928.08
  • 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 代理院长 董时进 1928.11─1929.03
  • 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 院长 董时进 1929.03─1929.09
  • 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 院长 萧瑜 1929.09─1930.07
  • 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 代理院长(未就职) 刘拓 1930.07─1931.04
  • 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 院长 许璇 1931.04─1931.10
  • 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 代理院长 董时进 1931.10─1931.12
  • 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 代理院长 虞振镛 1931.12─1932.01
  • 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 院长(兼) 沈尹默 1932.01─1932.05
  • 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 院长 曾济宽 1932.05─1932.10
  • 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 院长 刘运筹 1932.10─1937.01
  • 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 代理院长(兼) 徐诵明 1937.01─1937.05
  • 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 院长 周建侯 1937.05─1937.09
  • 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农学院 院长 周建侯 1937.09─1938.04
  •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农学院 院长 周建侯 1938.04─1938.07
  • 国立北京大学农学院 院长 俞大绂 1946.07─1949.09
  • 国立清华大学农学院 院长 汤佩松 1946.05─1949.09
  • 北方大学农学院 院长 乐天宇 1947.03─1948.11
  • 华北大学农学院 院长 乐天宇 1948.11─1949.09
  • 沦陷区日伪“北京大学”农学院 院长 庞敦敏 1938.02─1942.
  • 沦陷区日伪“北京大学”农学院 院长(兼) 钱稻孙 1942.─1943.07
  • 沦陷区日伪“北京大学”农学院 院长 蒋丙然 1943.07─1945.08
  • 北京农业大学 校长(主任委员) 乐天宇 1949.12─1951.03
  • 北京农业大学 校长 孙晓村 1951.03─1960.01
  • 北京农业大学 校长 陈漫远 1960.01─1963.11
  • 北京农业大学 校长 王观澜 1964.06─1967.06
  • 北京农业大学 革命委员会主任 冯兴旺(学生) 1967.06─1970.01
  • 北京农业大学 校长(革委会负责人) 张维城 1970.09─1971.09
  • 延安大学 校长(合校领导小组组长) 张维城 1971.09─1972.05
  • 延安大学 校长(革委会核心小组组长) 张维城 1972.05─1973.04
  • 华北农业大学 校长(核心领导小组组长) 高鹏先 1973.04─1978.11
  • 北京农业大学 校长(核心领导小组组长) 高鹏先 1978.11─1980.01
  • 北京农业大学 校长 俞大绂 1980.01─1982.12
  • 北京农业大学 校长 安 民 1982.12─1987.05
  • 北京农业大学 校长 石元春 1987.05─1995.08
  • 北京机械化农业学院 校长 张省三(兼) 1952.10─1952.12
  • 北京机械化农业学院 校长 徐觉非 1952.12
  • 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 校长 徐觉非 1959.09
  • 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 校长 李菁玉 1959.09─1961.09
  • 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 校长 王更生(代) 1961.09─1963.06
  • 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 校长 佟磊 1963.06─1966.05
  • 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 北京市、八机部工作组组长 宋敏之 1966.05─1966.07
  • 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 临时革委会主任 董荣臣 1966.07─1966.10
  • 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 军训团团长 周放 1967.03─1967.08
  • 四川农机学院 革委会主任(军宣队) 宋连山 1968.03─1970.09
  • 四川农机学院 革委会主任 肖泽西 1972.06─
  • 重庆农业机械化学院 革委会主任 肖泽西 ─1978.11
  • 华北农业机械化学院 校长 张纪光 1978.03─
  • 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 校长 张纪光 ─1982.06
  • 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 校长 郑定立 1982.06─1984.08
  • 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 校长 翁之馨 1984.08─
  • 北京农业工程大学 校长 翁之馨 ─1995.09
  • 中国农业大学 校长 毛达如 1995.08─1998.09
  • 中国农业大学 校长 江树人 1998.09─2002.04
  • 中国农业大学 校长 陈章良 2002.04─2008.01
  • 中国农业大学 校长 柯炳生 2008.01─2017.07
  • 中国农业大学 校长 孙其信 2017.07─至今

历届校党委书记

  • 北京农业大学 总支书记 乐天宇 1949.12─1951.03
  • 北京农业大学 总支书记 郝 文 1951.04─1951.11
  • 北京农业大学 总支书记 李开鼎 1951.11─1953.02
  • 北京农业大学 总支书记 周大澂 1953.03─1955.04
  • 北京农业大学 总支书记 吴汝焯 1955.04─1956.05
  • 北京农业大学 书记 施平 1956.05─1960.01
  • 北京农业大学 书记 陈漫远 1960.01─1963.11
  • 北京农业大学 代理书记 高鹏先 1963.12─1964.04
  • 北京农业大学 书记 王观澜 1964.04─1967.06
  • 延安大学 核心小组组长 张维城 1972.05─1973.04
  • 华北农业大学 核心领导小组组长 高鹏先 1973.04─1978.11
  • 北京农业大学 核心领导小组组长 高鹏先 1978.11─1980.01
  • 北京农业大学 临时党委 李广文 1980.01─1982.12
  • 北京农业大学 临时党委 朱荣(兼) 1982.12─1985.05
  • 北京农业大学 书记 周鹏程 1985.05─1995.09
  • 北京机械化农业学院 书记 高峻岳 1952.09─1953.01
  • 北京机械化农业学院 书记 孙景鲁 1953.01─
  • 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 书记 孙景鲁 ─1954.11
  • 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 书记 徐香圃 1954.11─1957.03
  • 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 书记 孙景鲁 1957.03─1958.05
  • 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 书记 徐觉非 1958.05─1959.09
  • 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 书记 李菁玉 1959.09─1960.09
  • 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 书记 王更生 1960.09─1966.05
  • 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 书记 宋敏之 1966.05─1966.07
  • 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 临时党委书记 王厚 1966.07─1966.10
  • 四川农机学院 核心组组长(军宣队) 李伯顺 1970.10─1973.04
  • 四川农机学院 临时党委书记 肖泽西 1972.06─
  • 重庆农业机械化学院 临时党委书记 肖泽西 ─1978.12
  • 华北农业机械化学院 书记 张纪光 1978.03─
  • 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 书记 张纪光 ─1982.11
  • 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 书记 郑定立 1982.11─1984.08
  • 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 书记 艾荫谦 1984.08─
  • 北京农业工程大学 书记 艾荫谦 ─1995.09
  • 中国农业大学 书记 艾荫谦 1995.09─1998.09
  • 中国农业大学 书记 李晶宜 1998.09─2002.04
  • 中国农业大学 书记 瞿振元 2002.04─2013.06
  • 中国农业大学 书记 姜沛民 2013.06─至今

院系设置

  • 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 生物学院
  • 资源与环境学院
  • 动物科技学院
  • 动物医学院
  • 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 工学院
  •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 理学院
  • 经济管理学院
  • 人文与发展学院
  • 思想政治教育学院
  • 国际学院
  • 体育与艺术教学部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