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博物馆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国电影博物馆,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家级电影专业博物馆,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的标志性建筑,是展示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历程、博览电影科技、传播电影文化和进行学术交流研究的艺术殿堂。中国电影博物馆占地65亩,建筑面积近38000平方米,展线长度2970米,其中涉及电影1500余部、图片4300余张、介绍电影工作者450多位。中国电影博物馆设有20个展厅,介绍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历程以及电影科技博览。另有临时展厅、报告厅和多功能厅。馆内还设有巨幕电影厅、数字电影厅及三个35毫米电影放映厅。

  中国电影博物馆由美国RTKL国际有限公司与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设计,其建筑设计手法体现了电影艺术与建筑语言的平衡,不仅可以让观者感受立体的视觉冲击,而且令其仿佛置身于电影之中,将强烈的视觉效果升华为综合的全方位体验。

  中国电影博物馆的建筑外观不仅气势宏伟,而且充满了独特的艺术特色。在主体建筑的前方,巨大的银幕与广场上一道断续的斜墙构成了形如咔打板的平面组合。建筑采用黑色作为基础色,并使用镂空图案的金属板作为外层装饰,为这座光影的殿堂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在统一、中性的黑色背景上,四个立面根据建筑的内部公共空间的位置分别开辟一片大型彩色玻璃面。红、绿、蓝、黄分别代表的展览、博览、影院、综合服务四个功能区域流露出多彩的个性。

  中国电影博物馆内部采用黑、白、灰三色作为基调,典雅而沉静,其他一切色彩在这样的基调下显得更加五彩斑斓:巨型的彩色玻璃在自然光的照射下,投射出多彩的个性;能够不断的变换色彩的中央圆厅环形墙壁,华美鲜艳;电梯内的装饰灯流光溢彩,让观众在游览过程中体验视觉享受带来的惊喜。

  中国电影博物馆的展览、博览内容是由国家广电总局组织的一大批我国电影业最具权威性的专家、学者精心制作完成的,集权威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

展厅

  序厅 中国电影的“第一”展板。在这里展示了自1905年中国人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影片以来,中国电影历史上的25项第一;自1938年在延安诞生了第一部人民电影以来,人民电影事业的8项第一;以及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来,新中国电影的7项第一。这40项“第一”记载着中国电影人走过的“百年历程”,铸就了中国电影的“世纪辉煌”。

  第1厅 电影的发明 公元前140年左右的西汉时期,中国出现的一种叫"灯影戏"的装置。这个画着一只小鸟,另一面画着一个鸟笼的装置叫做"幻盘",它是1825年,英国帕里斯博士发明的。由于人的眼睛具有视觉暂留的功能,圆盘旋转时,鸟笼在人眼视网膜留下的印象还未消失时,另一面的小鸟又印在了视网膜上,这样让人产生"鸟在笼中"的感觉。在此之前的17世纪,德国的阿塔内休斯·基歇尔发明了魔灯;此后的1832年,比利时教授约瑟夫·普拉图发明了诡盘;1834年,英国人威廉姆·乔治·霍纳发明了戴达镜,又称走马盘;1879年,法国人埃米尔·雷诺发明了活动视镜影戏机;1888年,还是这个雷诺发明了光学影戏机。

  世界公认电影诞生于1895年12月28日。悬挂在展厅上方的巨幅照片,他们是法国电影发明家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和路易斯·卢米埃尔兄弟。他们发明了电影摄影机,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放映了世界上公开售票的第一场电影。

  世界第一场电影放映厅的局部复原场景。1895年12月28日巴黎时间晚上9点,卢米埃尔兄弟的10部短片在法国巴黎大咖啡馆的地下室印度厅正式放映,当晚担任放映师的是卢米埃尔兄弟的父亲,36位观众买票观看了世界上第一场电影。这一天被公认为世界电影的诞生日。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放映,标志着电影的诞生,电影的时代开始了。

  第2厅 中国电影的诞生和早期发展 这里陈列的五尊青铜塑像,是中国电影的五位开拓者,他们是:拍摄了中国第一部影片《定军山》的任庆泰;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故事片,并建立了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主流传统的郑正秋;拍摄了香港第一部故事片,并记录了孙中山先生革命活动的黎民伟;中国共产党最早进入电影界开展左翼电影运动的领导人,新中国长期领导电影事业的夏衍;建立了人民电影事业第一个机构延安电影团,并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电影局局长的袁牧之。

  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拍摄场景复原模型。1905年秋,民族实业家任庆泰与京剧艺术大师谭鑫培合作,摄制了京剧《定军山》的片段,并在北京前门外大栅栏的大观楼影戏院放映。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它的拍摄和放映,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 这是郑正秋的书房。在这个书房里摆放的书桌、书橱、卡片柜、文件柜、以及书桌上的文房四宝,都是郑正秋先生当年使用的,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的剧本就是在这间书房里写作的。这间书房里的全部用品,是郑正秋先生的亲属捐赠给中国电影博物馆的。

  第3厅 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国电影 《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场景。1935年,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创作了影片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在场景旁边这个显示屏里播放的,是影片《风云儿女》的男主人公辛白华,女主人公阿凤和大批的群众,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奔向抗日战场的片段,这是这首歌曲的首唱,它的首唱者,是袁牧之、王人美、司徒慧敏、顾梦鹤……等等一批在中国电影历史上闪闪发光的名字。

  第4厅 新中国电影的创建与发展 新中国电影的创建与发展。本厅共分八个部分,展示了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到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止,中国电影所走过的39年的历程。39年来,中国电影人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在探索中前进,培养和造就出了一大批电影艺术家和技术专家,为日后中国电影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刚成立,在百废待兴的情况下,中国电影四大制片基地相继建成。它们是:东北电影制片厂(1955年2月23日改为长春电影制片厂)、北平电影制片(1949年10月1日改为北京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和八一电影制片厂。至此,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奠基准备工作基本完成,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半个多世纪以来,四大制片基地在创作质量上,生产数量上仍然在中国电影产业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   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新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桥》。它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第一次在银幕上塑造了以主人公面貌出现的中国工人阶级的崭新形象。

  根据鲁迅同名小说,由夏衍改编的影片《祝福》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影片既完整地体现了原著的精神风貌,又突出了电影的表现特点,为后来名著改编树立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再现一座二十世纪60年代 "工人俱乐部"的休息厅。墙上悬挂的22位电影演员的肖像照,当时称为"22大明星"。是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1962年4月报经文化部批准。"22大明星"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在短短的8个月里,北京美术公司共售出71万张。现在悬挂的照片就是从一位观众手中征集来的。四十五年过去了,尚健在14位。电视屏幕上播放的是2005年下半年对他们进行访谈的实况。  

  彩塑银幕形象是从1949-1978年间所生产的近700部故事片中众多的艺术形象里,经过反复研究,并征得很多老艺术家的意见,才挑选出在广大观众中影响大、印象深的100个璀璨的艺术形象。由天津电影制片厂设计,中国著名的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制作。深得参观者的喜爱,他们在展区中流连忘返,反复观看。特别是中老年参观者,他们在寻找当年心目中的偶像。

  第5厅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中国电影 展示的是从1979年到2005年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及其取得的瞩目成就。本展厅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艺术创新,百花争艳”,第二部分是“深化改革,加快发展”。

  由中国电影资料馆珍藏的两个纪念邮票的木制封:1995年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纪念邮票的木制封,2005年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纪念邮票的木制封,上面有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笔签名。

  这是反映解放战争的历史巨片《大决战》、《大转折》、《大进军》展墙。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大决战》等三大系列影片部14集1520(25.5小时),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战争故事片。中间这组由个花瓣型展柜组成的展呈单元,介绍的是中国电影的主要电影奖与电影节,展柜中的展品分别为中国电影华表奖、夏衍电影文学奖、中国电影童牛奖、中国电影金鸡奖、《大众电影》百花奖、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长春电影节金鹿奖等的奖杯、证书、纪念章、请柬等实物。  

  展柜中是影片《周恩来》里演员王铁成饰演周恩来时穿的服装。这套中山装是完全按照周恩来总理生前穿过的服装的样式和尺寸,由当年专门给周总理做衣服的师傅特意为角色缝制的,所用的衣料也是当年为总理定做服装剩余的衣料,为王铁成个人珍藏并捐展。展柜中照片为王铁成在影片中的定妆照。

  第6厅 美术电影 这个展厅分为二个部分,中国美术电影的诞生及早期创作和新中国美术电影的发展与繁荣。动画片《三个和尚》是改革开放以后的重要作品之一。影片巧妙地把西方动画片的现代漫画表现手法结合在自己的民族风格之中,在艺术处理和动画技术运用上有独到之处,影片公映后立刻收到国内外观众的欢迎,成为获奖最多的动画短片。1999年,《宝莲灯》的出现了再次照亮了中国的美术电影市场。影片具有强大的明星配音、配唱阵容及与国际接轨的动画电影制作方式,它首次采用二维、三维电脑制作,是中国首部按国际电影市场运作程序进行操作的影院动画片,取得了2000万元票房收入的骄人业绩。《宝莲灯》对中国动画市场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是一次具有开创意义的尝试。1956年靳夕等导演的《神笔》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首任厂长特伟提出"走民族风格之路、敲喜剧样式之门"这一创作方针之后的首部木偶片。影片在人物造型、背景设计以及动作、语言、音乐等方面,都汲取了中国传统的绘画和戏曲中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塑造了天真可爱的马良这一艺术形象,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在国内外多次获奖。右侧展柜中,按照1:1比例复原了《神笔》、《半夜鸡叫》、《阿凡提》三部木偶片的场景,再现了当时的拍摄情况。

馆藏精品

  郑正秋的书房 这些书房用具是当年郑正秋从事电影创作时使用的,具有唯一性。此展品现在中国电影博物馆2厅展览。

  德国产35毫米手摇无声电影放映机 该机年代久远,具有无声片时期的时代特征。此展品现在中国电影博物馆2厅展览。

  任庆泰70岁时拍摄的照片的金属底板 此藏品由任庆泰亲属任佩时捐赠,现在中国电影2厅展览。

  韩尚义设计的影片《林则徐》设计图 影片《林则徐》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设计图作者韩尚义在当时电影美术设计领域具有较高的威望。此设计图为原件,且设计图内场景被影片所采用。

  上影厂拍摄的影片《聂耳》中的服装 影片《聂耳》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此片中男、女主演赵丹和张瑞芳,是我国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们在影片中所穿的服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

  《延安与八路军》影集 该藏品中所包含的照片是影片拍摄、采访、创作过程中同时用照相机拍摄的,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影片的重要历史意义。此展品在中国电影博物馆8厅展览。

  凝结中美友谊的一件藏品 它们是代表数字电影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标志物——DLP数字电影放映机及其核心部件——数字微镜晶片(DMD)。

  《乌鸦与麻雀》中赵丹饰演萧老板时所穿的美式夹克 影片《乌鸦与麻雀》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男主演赵丹在影片中所穿的该服装符合当时时代背景,衬托人物性格,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