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造学社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国营造学社: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一卷第一期

  中国营造学社汉语拼音:Zhongguo Yingzao Xueshe),中国私人兴办的、研究中国传统营造学的学术团体。创建于1929年北京朱启钤任社长,梁思成刘敦桢分别担任法式、文献组的主任。学社从事古代建筑实例的调查、研究和测绘,以及文献资料搜集、整理和研究,编辑出版《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46年停止活动。中国营造学社为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作出重大贡献。

  1925年,北洋政府时期的交通系大员朱启钤与陶湘、孟锡钰倡议成立“营造学会”,社名取自宋李诫所著《营造法式》一书。朱启钤私人出资,以其在北京的寓所为学社社址,旨在研究建筑文献和中国传统建筑式样。1930年2月,“营造学会”更名为“中国营造学社”,朱启钤亲自担任社长。为支持研究,营造学社申请了中美及中英庚款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的经费。学社成员有清华老校长周贻春,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及其夫人林徽因,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赵深,史学家陈垣,地质学家李四光,考古学家李济等当时最为优秀的学术精英,许多财界和政界人士也先后加入营造学社,支持学社的研究工作。抗日战争期间,中国营造学社被迫南迁辗转经过武汉、长沙、昆明最终落脚在四川宜宾的李庄。大后方的营造学社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古建筑调查与研究,期间出版了大量专业著作。抗日战争胜利后,营造学社迁回北京。但经历了战争的蹂躏,作为一个民间学术团体,营造学社资金日渐紧张,学社的创办者朱启钤也已经家资散尽,无力维继,在社会上的影响日微,后于1946年停止活动。

  营造学社成立之后,以天安门内旧朝房为办公地点,营造学社内设法式、文献二组,分别由梁思成和刘敦桢主持,分头研究古建筑形制和史料,并开展了大规模的中国古建筑的田野调查工作。在成立之后的短短5年间,学社成员以现代建筑学科学严谨的态度先后调查了全中国137个县市,1823座各类古建殿堂房舍,搜集到了大量珍贵数据,详细测绘建筑206组,绘制了测绘图稿1898张,经他们调查被重新发现的珍贵建筑遗存上起汉唐下至明清各历史时期均有分布,整理出了清晰的中国古建筑发展脉络。许多现在名扬海内的珍贵古建筑如应县木塔、蓟县独乐寺辽代观音阁均系中国营造学社成员经田野调查和详细测绘研究而被人们重新认识的。从这一角度讲中国营造学社作为一个民间学术团体对中国传统建筑研究和保护所作出的贡献是空前绝后的。

  中国营造学社还有大量专业著作刊行,共撰写和出版了有关我国古建筑专著30多种,包括:《中国建筑参考图集》、清李斗著《工段营造录》、梁思成编订《营造算例》、明计成著《园冶》、梁思成著《清式营造则例》等珍贵资料。此外营造学社的会刊《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也是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史料。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