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王墓(战国)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山王陵墓建筑示意图(据《中山王陵兆域图》铜版复原)
山字形铜器(可能置于悬挂旗类的杆柱顶端,是中山国独具特色的仪仗类器物)

  中山王墓(战国)汉语拼音:Zhongshanwang Mu(Zhanauo);英语:Royal Tombs of Zhongshan State (Warring States Period) ),战国晚期中山国王陵。位于河北省平山县城北的灵山下。年代为公元前4世纪末。1974~1978年,在此发现中山国晚期都城灵寿古城,发掘了两座王陵。1988年,国务院公布包括王陵在内的中山古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山王墓共发现两处:一处在灵寿古城以西灵山南坡,东西并列两座大墓,已发掘西侧的1号墓(中山王墓);另一处在城内西北部,由东北向西南排列两座大墓,已发掘南端的6号墓(墓主不详)。已发掘的两座墓地面都有夯筑的高大坟丘,上面建有“享堂”。1号墓坟丘和享堂保存较好,坟丘东西宽92米,南北长110米,高约15米,自下而上呈三级台阶状,每级都有建筑遗迹,整体可复原为周绕回廊、上覆瓦顶的三层台榭式建筑。两墓附近都有陪葬墓和车马坑等。

  两墓形制基本一致。墓平面为中字形,有方形椁室和南北墓道,椁外积石积炭。1号墓全长110米,椁室南北长14.9米、东西宽13.5米、深8.2米。6号墓略小。两墓椁室被扰乱,从残存的棺椁铜饰看,1号墓的葬具可能为二椁二棺。

  两墓出土随葬品19,000余件,种类有青铜和陶质礼器、乐器、漆器、帐构等,主要发现于椁室两侧的藏器坑中。1号墓有《中山王陵兆域图》铜版,上面用金银镶错出陵园平面图,这是中国已知最早的建筑规划设计图,与两处墓地对照,提供了战国时期王陵形制和规模的重要资料。1号墓出土的中山王鼎、壶和嗣子壶,共有铭文1,101字,记述中山王世系及有关史实,确切表明墓主为中山王。铭文提到燕王哙让位于相邦子之,此事发生在公元前316年,而中山王出走于前301年,据此,此墓的年代可定在前316年和前301年之间。墓所出器物中有些异常精巧,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如错金银龙凤形铜方案、十五连盏铜灯、银首人俑铜灯、错金银动物形器座、错银双翼铜神兽等。其中以错金银铜器座上塑造的虎噬鹿形象最为生动。

  战国时期中山国是春秋鲜虞的延续,是白狄建立的国家。中山王墓出土文物中虽有反映北方民族游牧生活特点的多种帐幕构件、动物造型错金银铜饰,以及大型山字形青铜仪仗用器等,但总的说来,与中原各国特别是三晋在文化面貌上没有显著差别,这反映了当时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