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托·迪·邦多纳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托·迪·邦多纳作品:《哀悼耶稣》 湿壁画 200×185cm 1305—1306年 意大利帕多瓦阿雷纳教堂馆藏
托·迪·邦多纳作品:《圣母登宝座图》(宝座上的圣母) 板上蛋彩画; 325×204cm 1306-1310年 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藏
托·迪·邦多纳作品:逃亡埃及

  托·迪·邦多纳(Giotto di Bondone;1267-1336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雕刻家,画家和建筑师,被认定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开创者,被誉为“欧洲绘画之父”。出生于意大利韦斯皮亚诺。代表作品有《金门之会》、《犹大之吻》、《圣母登宝座图》、《哀悼基督》等。

  乔托出生在佛罗伦萨附近韦斯皮亚诺的农村,父亲是贫苦的农民。乔托不喜欢僵硬的拜占庭绘画风格,他认为宗教人物如圣母和耶稣是有血有肉的人,因此他特别加强了人物画中的肌理和阴影感,也将过去平板的金或蓝色背景改为透视画法的一般风景。

  乔托曾在佛罗伦萨、罗马、巴多瓦、那不勒斯、米兰、波伦亚、比萨、维罗纳、费拉拉等地制作壁画。他的作品富有立体感,并以自然景物代替中世纪绘画贯用的金色及蓝色背景。从1305年至1308年,乔托在巴多瓦阿累那教堂创作了一组壁画,在教堂的左、中、右三面墙上一共绘有38幅连环画,其内容是描绘圣母及基督的生平事迹。这些壁画被誉为“14世纪意大利艺术的重要纪念碑”。所有壁画至保存完好,参观者络绎不绝,这座教堂成为世界重要艺术宝库之一。在阿累那教堂众多的壁画中,最著名的四幅是:《金门之会》、《逃亡埃及》、《犹大之吻》和《哀悼基督》,后两幅是乔托最有名的杰作。1334年6月,乔托设计了佛罗伦萨大教堂的钟楼,并为此楼设计了部分浮雕。当年,佛罗伦萨共和国政府授予他“艺术大师”称号。乔托在艺术上开创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写实主义的表现方法为控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乔托的绘画影响意大利长达一个世纪之久。

  乔托的艺术,是表现圣法兰西教义的艺术。教堂的墙壁上,他把法兰西斯的动人的故事,可爱的圣母与耶稣,先知者与使徒,一组一组地描绘下来,都像当时记载这些宗教故事的传略一样,使十三四世纪的民众感到为富丽的拜占庭绘画所没有的热情与信仰。

  乔托的素描与构图同样是单纯、简洁。这是乔托的特点。乔托全部作品,都具有单纯而严肃的美。这种美与其他的美一样,是一种和谐。现代美术师家贝朗逊曾这样评价道:“绘画之有热情的流露,生命的自白,与神明的皈依者,自乔托始。”这也是文艺复兴绘画所共有的精神。美术界但丁式的人物乔托是中世纪最后一位画家,也是新时代第一位画家。尽管他的绘画主题仍然以宗教内容为主,尽管他的绘画还带有近似中世纪蛮族美术的稚气,但在他的绘画中却潜藏着与宗教文化相对独立的世俗精神和与蛮族美术相对独立的客观精神。实际上,这即是希腊、罗马古典艺术中人本主义精神和“模仿说” 的本质再现。

  从乔托的《宝座上的圣母》来看,虽然它的构图布局几乎没有超越中世纪画家的惯例,但在他的画中已看不到金碧辉煌的装饰趣味和飘然若仙的人物罗列了;坚实的体积,纵深的空间反映了乔托的绘画与中世纪绘画的明显差异,这种差异的关键并不在于技法,而在于观念。这幅祭坛画属于乔托早期的宗教画。尽管看来还保留许多中世纪笔法。画上的人物安排与他于1328年画的《宝座上的圣母》几乎是一样的:宝座前的左右两侧各有一跪着的天使,圣母抱着圣婴坐在宝座上,神情呆板。椅侧也是圣保罗、圣加百列、圣米迦勒等传统人物。整个构图完全对称。为了表达圣母的女性人体,在衣服上添上了一些明暗光影。这是中世纪宗教壁画上较少见的成功尝试。此外,空间关系已被注意了。从人物造型、镶有图案的台阶等,都能看出画家在尽心竭力表现一种空间结构。乔托的努力是在长期与拜占庭传统艺术决裂的过程中进行的。这时期这方面最大的建树就是他在光线明暗表现上的色彩处理。在帕多瓦时期,乔托已能摆脱阿西西壁画的平面性,敷色渐渐丰富了层次。

  《哀悼耶稣》是乔托在1305—1306年为意大利帕多瓦的阿雷纳礼拜堂所作的装饰壁画之一。在这幅画上,拜占庭绘画给人的那种平面而抽象化的感觉消失了。人物不再是对称的一排,而是以左下角的基督与圣母为焦点核心,展开了一个表现心灵与情感的动人场景。这幅壁画的耶稣所在位置虽然不是中心位置,移到了画面左侧,但由周围人动作、视线的凝聚,更突显出他的主角地位。前倾凝视耶稣的圣约翰,在绝望与悲痛中向后伸展双臂,表示心中的绝望。女圣徒们的手轻轻地握着耶稣带着钉痕的双手和双脚,神情充满哀伤。这种象征手法的写实场面所流露出来失去亲人的悲情更深刻感人。乔托在此幅画中很好地处理了明暗过渡的问题。画面人物的形体在明暗相接的部位,过渡得更加柔和而且符合结构规律。在一件件长袍下面,我们可以真切地感觉到那些富于厚度和温度的身体。这种具有实体感和雕塑感的造型方式,又一次体现出人们在平面空间上追求深度错觉的努力。

  乔托被誉为是划破黑暗中世纪艺术星空的“第一道曙光”。他的同代诗人但丁把他描述为文艺复兴的先驱和佛罗伦萨新画派的始祖。另一位诗人彼特拉克收藏了乔托的《圣母与圣子》,他说此画之美,难为凡夫俗子所欣赏,只有那些掌握了艺术知识的人才会被打动。意大利人相信,一个崭新的艺术时代始于这位杰出的画家。按照传统的说法,乔托摆脱了拜占庭僵硬的成法,回到自然,将客观的写实与清新幻想结合起来,重新发现了在平面上创造景深感的艺术。流传迄今的乔托作品都是湿壁画,所谓“湿壁画”就是一种趁着灰泥新鲜、还没有变干的时候就在上面执笔作的画。在乔托之前的一千年里,艺术家大都放弃了古典时代发明的表现栩栩如生的人物和场景的技法,包括表现物体远近距离变化的短缩法,塑造人物造型和流动的衣饰皱褶的明暗法等。中世纪艺术在服务宗教时,充当着象形文字的作用。乔托重新使用上述古典手法,要表现宗教场景中人物的动态与情感,创造逼真的现实场景,使宗教故事仿佛就在我们眼前发生。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