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习惯

拼音:xí guàn
注音:ㄒ一ˊ ㄍㄨㄢˋ
解释:1. 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今泛指一地方的风俗、社会习俗、道德传统等。 2.通过实践或经验而适应。
例:

⒈  亦作“习贯”。原谓习于旧贯,后指逐渐养成而不易改变的行为。

《大戴礼记·保傅》:“少成若性,习贯之为常。”
汉 应劭 《<风俗通>序》:“俗间行语,众所共传,积非习贯,莫能原察。”
郁达夫 《沉沦》一:“这也是他近来的一种习惯,看书的时候,并没有次序的。”

⒉  习俗,风尚。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那么您死啦,没有棺材睡又有什么关系呢?这都是一种习惯!”
杨朔 《征尘》:“我掏出两角钱递给他,不知应该说什么。假如习惯允许我的话,我真想拥抱他。”

⒊  对新的情况逐渐适应。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水莽草》:“生便遣 三娘 操作。三娘 雅不习惯,然承顺殊怜人。”
巴金 《灭亡》第八章:“我在那里住了两个月就完全习惯了,犹如在自己家里一般。”


【心理学】

习惯汉语拼音:Xiguan;英语:Habit),在一定条件下经常完成某种行动的需要。例如,儿童养成了清洁卫生的习惯,吃饭之前有洗手的需要。习惯使人遵循着一定方式行动,在培养积极的个性品质中有重要作用。

习惯与技能虽然都是人在生活实践中由于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形成的,但二者并不相同。习惯是驱使人去完成某种行动的需要,实现了这种行动,即满足了这种需要。作为习惯的某种需要一经形成就比较稳定。技能则不同,它本身并不是一种需要,而是为实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一种动作方式或手段。例如,成人都有洗澡的技能,但未必人人都有天天洗澡的习惯。技能一般都是在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练习过程中形成的。虽然有的习惯也是在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练习过程中形成的,但不少习惯却是在无意中由于多次重复某种行动而形成的,如某种走路姿势、讲话的口头禅等。习惯具有社会意义,有良好习惯和不良习惯之分。遵守劳动纪律、讲究个人卫生是良好的习惯;而打人、骂人以及随地吐痰等则是不良习惯。习惯对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要自觉地养成良好的习惯,克服不良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