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清康熙年间五彩兰亭会瓶(故宫博物院藏)

  五彩汉语拼音:Wucai;英语:Polychrome; Five Colours),又称为“古彩”“硬彩”,瓷器釉彩名。亦为中国彩绘瓷品种。主要产于景德镇窑。五彩是在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宣德已有五彩。名称首见于嘉靖《江西大志》,指为“用烧过纯白瓷器馈彩,过炉火烧成”的瓷器。成熟于清代康熙年间。是从“大明五彩”基础上发展而来,是景德镇陶瓷史上最早最成熟的一种釉上彩瓷。在其长期的发展演变中,适应了中国人的社会审美需要,体现了时代精神,形成庄重大气的鲜明特点。

  五彩是在已烧成的瓷器上,用多种彩料绘画图案花纹,再在彩炉中以低温第二次烧成。彩在釉之上,因此属釉上彩。明代釉上彩以红、绿、黄为主的三色为多,纯粹的釉上五彩则较为少见。成化斗彩也称青花间装五彩嘉靖万历时期的官窑釉上彩瓷,以釉下青花作为一种色彩和釉上多种彩相结合,称青花五彩器。

  清康熙朝,发明了釉上蓝彩和光亮如漆的黑彩,使釉上五彩取代了青花五彩,成为彩瓷的主流。康熙五彩的大型器以民窑产品为多,图案画面生动活泼,题材丰富多样,除一般的花卉,山水外,大量采用以戏曲、小说为题材的人物故事画。康熙五彩除白地彩绘外,尚有各种色地彩绘,如黄、绿、黑及米色地等。雍正朝开始,粉彩盛行,五彩制作趋于衰落。清后期迄今,五彩只作为仿古瓷而少量生产,因,此亦称“古彩”。五彩比粉彩烧成温度稍高,不如粉彩那样有柔软感,故又叫“硬彩”。传世仿康熙五彩的伪品极多。

  今日所谓五彩主要有两类:

  1. 图案用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共同组成,称青花五彩,已知最早的产品出于宣德(1426~1435)景德镇御器厂;
  2. 图案全用釉上彩色组成,称釉上五彩,其工艺源头可上溯到金代磁州窑系的加彩。

  仅凭工艺,青花五彩与斗彩难以区别,名称的不同出于风格的差异。

  嘉靖(1522~1566)、万历(1573~1620)御器厂的作品为青花五彩的典型,其图案多较满密,色彩浓艳,效果强烈,风格大异于成化斗彩的优雅。釉上五彩入明数量渐多,嘉靖时代繁荣,效果仍极强烈。

  清以来五彩又称“古彩”、“硬彩”,多属釉上五彩。康熙(1662~1722)是鼎盛期,其红绿色有浓淡深浅之分,出现了釉上蓝彩和黑彩,金、银彩也大量使用,纹饰题材极为广泛,人物、山水、花鸟、草虫、走兽、博古等应有尽有,其中人物故事尤被称誉。

  中国历代传统低温色釉极大部分属于PbO-Si02-A120,或PbO-Si02系统,主要用于装饰陶器,釉烧温度800-900℃。北宋和辽金时期北方地区的一些窑场发明了以红、绿彩为主的早期釉上彩的制造技术,并用于在瓷器的釉面上进行绘画,化学组成和彩烧温度与传统低温色釉差不多。清代时,景德镇陶工改进了低温色釉和釉上彩的配方,将原来的PbO-Si02-A1203系统改成PbO-Si02-K20系统,即在低温色釉配方的基础上稍作更改并加入一定量的牙硝,同时降低彩烧温度,从而使图画的轮廓和线条不会走样,所用彩料除原有红、绿,黄彩外,还增加了蓝、紫、黑等色彩,利用这些釉上彩料在白瓷或色地瓷上进行绘画,经彩烧后便制成绚丽多彩的彩瓷,称为五彩。

  花鸟画在五彩中占有重要地位。色彩浓郁,造型庄重,线条刚健,构图饱满。体现出当时社会的发展,国力日盛的时代精神。较之五彩人物、山水等更具有抒情性和装饰趣味。以描写的手法或精工或奔放,形成了以写生为基础,以寓兴、写意为归依的艺术特色。

  所谓以写生为基础,是指“写”花鸟鱼虫的“生趣”。它与现在直接写生的含义不同,是作者通过经常地观察,揣摩对象,归纳总结,做到心领神会。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最后到“手中之竹”。这便是艺术家创作出的陶瓷艺术形象,是一个客观物象与艺术家主观感受相融合的“物化”过程。因此五彩花鸟画不仅表现出客观对象的“生趣”,而且也体现出作者的情感和感受。

  所谓寓兴,是指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把作者的感受,对现实社会的希望,通过主观想象,进行理想化的组合,从而寄以一定的寓意。有缘物寄情、托物言志之意。中国传统工艺是一种生活中的艺术,五彩花鸟画常常将对生活的寄意融入到画面中。例如表达吉祥富贵的“锦上添花”、“玉堂富贵”等题材,以锦鸡、牡丹或者玉兰、海棠、牡丹互相组合,取其名字或寓意代表吉祥之意,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所谓写意,就是强调以“意”为主的主导作用。追求淋漓尽致地抒写作者的情意,不为物象的描画而束缚思想感情的表达。因此,五彩花鸟画的立意往往关乎人事,它不是为描花绘鸟而描花绘鸟,不是照抄自然,而是紧紧抓住动植物与人们思想生活的某种联系而给以强化的表现。他既注重“真”,所绘花鸟具有“识夫鸟兽木之名”的认识作用,又非常注意美与善的观念表达,强调其“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的怡情作用。通过花鸟画的创作与欣赏影响人们的志趣、情操与精神生活,表达对现实生活的美好追求。

  五彩花鸟画在绘画特点上有自己的独特艺术魅力。

  在造型上,他重视形似而不拘泥于形似。以古拙生逸,形象夸张凝练,追求“不似之似”与“似与不似之间”。借以提炼对象的神采,表达作者情意,做到形神兼备。较之青花、粉彩的花鸟画,五彩花鸟则更具有概括性和形式美感,它吸收民间版画、剪纸、戏剧等传统民间艺术,有着很强的装饰意味和夸张成分。如牡丹花为表现其繁茂之意造型上就夸张其层次,不断叠加,创造出一种被称为“犄角牡丹”的独特造型,既表现牡丹的特点,又形成其独特的造型语言。而鸟虫多夸张其活泼,花卉则表现其艳丽,具有积极旺盛的生动气息。

  画法上,五彩花鸟强调“骨法用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张彦远---续画品录)。线条是古彩的灵魂和骨骼,五彩花鸟线条雄劲刚健,转折顿挫,变化丰富,注重线条的力度、疏密、粗细、起伏。吸收中国书法,尤其是行草书的用笔精华,使之随画意而使转,达到状形之意,俱情达意。书写性的线条融合到画面之中,让五彩花鸟画严谨中见活脱,潇洒而有内涵。古人谓“书画同源”,“用笔千古不易”就是讲线条在中国艺术中的重要性。追求线条的质感,韵味,丰富五彩花鸟画的艺术表现力,是把握作品气韵生动的关键,是中华民族历来艺术审美的要求,因而五彩瓷能从诸多陶瓷工艺品中脱颖而出,称为景德镇最具特色的陶瓷品种之一。

  构图上,根据陶瓷立体而多角度的特点,多采用散点透视法,采取不固定视点去展示画幅的视野。以“面面观”“景随人移”的欣赏习惯来处理构图。这样使观者看得全、看得细、看得深。具有身临其境之感,达到使观者“游目骋怀”的艺术效果。因而布局上有起落,转承。注重虚实对比与顾盼呼应。然所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笔”。多以饱满的构图为主,为使画面获得灵动舒畅,富有变化的艺术效果,也注意巧妙的处理空白、疏密、虚实之间的关系,在表达画面立意时,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正体现花繁叶茂、鸟语花香的繁茂气息和陶瓷艺术的装饰特点。

  色彩是五彩花鸟的“肌肤”。它在运用上更注重的是色彩与线条和意境的和谐统一。“好在大红大绿,妙于古色古香” 这也正说出五彩花鸟的用色特征。它常采用强烈对比的大红大绿,间以翠、紫、黄等色,盖因其材料本身所限,以“少少许胜多多许”色彩简洁明快,古朴高雅。形成其对比强烈,节奏跳跃的色彩风格,表现出陶瓷工艺美术的艺术特点。

  五彩花鸟画是古彩瓷画中的重要品种,它具有五彩瓷的诸多特点,欣赏五彩花鸟画除了从陶瓷工艺的角度以外,其绘画方面的成就是很值得一看的。以陶瓷粉彩、青花等品种多注重工艺性,五彩瓷可说从绘画角度形成其独特的风格。自从清康熙五彩瓷画成熟以来,数百年来其绘画成就难有人能望其项背,至近现代方稍有起色。然而其数百年近乎失传的工艺和绘画精髓的尚失,使其风采不再。而作为中国陶瓷的重要品种之一,尤其是最具景德镇特色的彩瓷,需要更多人从各方面的努力发掘,传承创新。本人仅从个人的些乎感受谈些体会,言之不及。愿有识之士慷慨注目,五彩瓷画枝繁叶茂。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