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笔七墨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五笔七墨中国画技法名,是黄宾虹精于用笔,娴于施墨,在自身实践基础上提出的“五笔七墨”之说。此画学理论是黄宾虹从书法原理中总结出来的核心笔法论,由笔法和墨法两部分构成。“五笔”指“平、圆、留、重、变”,主要从用笔法度和品质方面阐述中国画的笔法问题。“七墨”指“浓、破、积(渍)、淡、泼、焦、宿”,是从用墨角度阐述的画法问题。

  “五笔”,有如下解说:“五笔”中的“平”即用笔如锥划沙,起讫分明,笔笔送到,无柔弱处,方可谓平;“圆”指画笔勾勒,用笔如“折钗股者”如横直;“留”是指用笔如“屋漏痕”,运笔要含蓄,要有回顾,上下映带,凝神静虑,不疾不徐;“重”即沉着而有重量,即古人所说的“笔力能抗鼎”;“变”则指用笔要变,是不拘于法。关于”五笔“之间的关系,黄宾虹在《与顾飞书》中论画笔宜于平、圆、留、重、变五字用功:“能平,而后能圆;能重,而后能留;能平、留、圆、重,而后能变。” 黄宾虹指出:“大抵作画如作书,国画之用笔用墨,皆从书法中来。”他指出中国绘画的用笔源自书法,书法为始基,绘画在此基础上生发。

  “七墨”是黄宾虹在前人用墨的基础上归纳提出的,对于“七墨法”,他做出如下描述:“浓墨法,钻石燃松,唐人用之;淡墨法,李成寒林,始于五代;破墨法,以浓破淡、以淡破浓,宋诗元画习见题咏;积墨法,董、巨,元梅沙弥特工其术;泼墨法,唐人王洽,北宋范宽、郭熙、荆、关、董、巨,南宋刘、李、马、夏,元四家各尽其妙,多用于远山和沙滩;焦墨法,宋元名家用破笔点;宿墨法,倪迂渴笔,墨含渣滓,精洁不污,厚若丹青,惟僧渐江为得其趣,不善学者枯硬污浊,形其丑恶。”

  在近代画家中,对笔墨本质的理解和运用上,黄宾虹最为精到,“笔墨”几乎是国画的同义词,是他绘画艺术的全部。黄宾虹说:“国画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有笔墨。”以笔为骨,诸墨荟萃,方能呈现“浑厚华滋”之象。黄宾虹在实践上也在理论上为中国画笔墨确立了一种可资参证的美学标准,这是一个超越前人的历史性贡献。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