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15年2月10日 (二) 16:42富甲一方讨论 | 贡献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安徽亳州:花戏楼
安徽亳州:花戏楼

  亳州(汉语拼音:Bozhou),位于安徽西北部,因地处商之南亳而名。从商成汤五建成都开始,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她以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闻名遐迩。1986年,亳州撤县建市,同年国务院公布亳州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亳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华北平原南端,距省城合肥330公里,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又是一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兴能源城”、“现代中药城”。   亳州位于东经115°53′-116°49′、北纬32°51′-35°05′,呈东南西北向斜长形,长约150公里,宽约90公里。辖境与黄河决口扇形地相连,属平原地带,地势平坦,仅东部有龙山、石弓山、齐山、狼山、双锁山等10余处石灰岩残丘分布,平均海拔22~42.5米。   亳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3700年前商汤王的建都地,是中药、白酒、道家三大文化的发祥地,诞生了老子、庄子、曹操、华佗等先哲名流。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长寿之乡和中国五禽戏之乡。

  亳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活动。炎黄时代帝喾代颛顼为帝,都于亳近400年;商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在亳立都190年。自秦时置谯县以来,历经朝代更迭,大都系州、郡或县建制,其间元至正15年(1355),刘福通起兵反元,拥韩林儿在亳州称帝,建“宋”政权,以亳州为国都。至此亳州正式成为“三朝”古都之地。1912年国民政府降亳州为亳县,由省直辖。新中国成立后,设置为亳县,1986年国务院决定撤销亳县建制,设立亳州市(县级)。1998年收归省直辖(副地级)。2000年5月国务院批准亳州市为省辖市(地级)。

  古亳州为中州门户,南北陆路通衢,水路东南控淮泗,西北接豫陕。涡水像一条绿色的绸带,自西北绕向城东,水流平静,景色美丽。在古代,这条河却是桅樯如林、舟楫往来如梭的繁忙运输线。唐代时,亳州鼎盛,为天下十望之一。明代亳州商业兴盛,水陆畅通,舟车络绎,画舫翠楼,玉管银萧,一片繁荣景象。清代时,亳州古城设有4关,以北关最大,生意集中,有72条街,360条巷,各行各业按街分布,井井有条。

  亳州是中国四大药材集散地之一,尤以盛产优质白芍而闻名。由于中药材云集吞吐,贸易规模很大,商贾云集。行号、栈、店数百家,各省客商乡土立帮建会馆多达30余处。如徽州会馆、两湖会馆、江宁会馆、福建会馆等。其中尤以陕西会馆花楼建筑最为绚丽。

  悠久的历史给亳州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城西北隅的明王台是韩林儿登基时所建的宫阙遗址;城北关火神庙大街大关帝庙内有一处古朴玲珑的建筑,名花戏楼,又名歌台。三层牌坊式仿木结构,水磨砖砌成,上面布满精美的立体通透雕刻,有人物、车马、城池、山林、花卉、禽兽等图案,其中有六曲内容完整的戏文,另有70余种故事、图案、花纹,玲珑剔透,琳琅满目。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还有章华台、薛阁塔、城父故城遗址、咸平寺、柳湖书院等古迹名胜。

  亳州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灿若星辰的风流人物、英雄豪杰、文人墨客。载入中国《历史名人大辞典》的就有近百人,其中有一代圣君商汤;有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于一身的一代枭雄曹操;有中医外科鼻祖华佗;有“天资文藻,博闻强识”的魏文帝曹丕;有出口成章、七步成诗的曹植;有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建安七子”;有在军事上震古烁今的张良、曹仁、曹洪、夏侯渊、许褚等;还有代父从军的孝烈将军花木兰;有中国道教上声誉极高,被宋太祖誉为“希夷先生”的陈抟,此外唐代著名悯农诗人李绅、大画家曹霸、《牡丹史》的作者薛凤翔、清代大书法家梁(山献)也都生于亳州。亳州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千百年来,这块古老神奇而又生机勃勃、美丽富饶的土地,孕育了许多文治武功、彪炳史册的先哲名流。名扬四海的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一代圣哲庄子,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发明了“麻沸散”和“五禽戏”的神医华佗,代父从军的巾帼英雄花木兰,精于诗、文、书、画和易学的宋代名士陈抟都是亳州人。欧阳修、曾巩、晏殊等文坛巨子也曾相继在亳州为官。他们创造了闻名于世,享誉海内外的道家文化、曹魏文化、中医药文化、酒文化等亳州特色文化,为辉煌的中华古代文明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亳州花轿、亳州剪纸和郭家纱灯等传统工艺均极富浓厚的地方特色。

  亳州位于中原战略要地,素有“南北通衢,中州锁钥”之称,历来是重要商埠和兵家必争之地,区位优势明显。亳州交通通信十分便利,京九铁路、青阜铁路纵贯全境,311、105国道和202、203、224、305、307、308省道在市内交叉穿过,济广高速、宁洛高速、泗许高速和即将建设的济祁高速构成亳州市“井”字型高速公路网,涡河、茨淮新河航运可直接通江达海,北距商丘机场60公里,南距阜阳机场120公里,邮电通信网遍及城镇乡村,与全国乃至世界的联系方便快捷。



历史

  亳州已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说文大字典》解为:“商汤所都,京兆社陵亭也,从高省乇声”。“乇” 《说文大字典》释: “原义草叶也,从 穗,上贯一,下有根,象形”,读作 “zhe”,由此可见,亳的本义为生长着茂盛庄稼的高地,商初水害和粮食是涉及到国家根基的两大问题。因此所选建都之地必然是肥沃的高地。

  夏时亳州属豫州,曾是帝喾(高新氏)的国邑。周初是神农氏后裔的封地,置焦国。春秋时期,焦属陈国。陈于此建焦城,后楚灭陈,筑谯城(今谯城区)。谯夷所辖区域扩大到苦(今涡阳县)、蒙(今蒙城县)及周边地区。秦时置谯县,属砀郡。汉时先后属豫州、沛国治。建安末年设谯郡。魏皇初2年(221)封谯郡为 “陪都”,与许昌、长安、洛阳、邺并称 “五都”。西晋时,谯是谯国治所,北魏正始4年(507)为“南兖州”治所,北周大象元年(579),改南兖州为亳州,治所不变,亳州之名始于此。隋大业3年(607)又改亳州为谯郡。唐武德4年(621),谯郡更名为亳州,为“十望”州府之一,下辖谯、临涣、酂、城父、鹿邑、蒙城、永城、真源8县。宋时亳州属淮南路,金时属南京路,下辖6县5镇。元时亳州属归德府(今商丘),下辖6县。元至正15年(1355),刘福通起兵反元,拥韩林儿在亳州称帝,建 “宋”政权,以亳州为国都。至此亳州正式成为 “三朝”古都之地。明朝初年亳州一度为县,属颍州。弘治9年(1496),又升县为州。清初亳州属安徽布政使司直辖。1864年清廷镇压捻军后,析亳州、宿州、蒙城、阜阳、各一部设涡阳县。1912年国民政府降亳州为亳县,由省直辖。1964年,国务院决定从阜阳、涡阳、蒙城、凤台各划出一部成立利辛县。1986年国务院决定撤销亳县建制,设立亳州市(县级)。1998年收归省直辖(副地级)。2000年正式设立地级亳州市,下辖涡阳、蒙城、利辛三县和谯城区。


地理

  亳州位于东经115°53′-116°49′、北纬32°51′-35°05′,呈东南西北向斜长形,长约150公里,宽约90公里。辖境与黄河决口扇形地相连,属平原地带,地势平坦,仅东部有龙山、石弓山、齐山、狼山、双锁山等10余处石灰岩残丘分布,平均海拔22~42.5米。

  辖区内河流属淮河水系。主要干流河道有涡河、西淝河、茨淮新河、北淝河、芡河等。涡河自谯城区安溜镇入境,东南流经涡阳县至蒙城县移村集出境入怀远县,境内长173公里,流域面积4039平方公里;西淝河自谯城区淝河镇入境,东南流经涡阳县,至利辛县展沟镇出境入凤台、颍上县界,境内长123.4公里,流域面积1871平方公里;茨淮新河自利辛县大李集镇入境,向东流经利辛县境南部,至蒙城县立仓镇出境入怀远县,境内长66公里,流域面积1401平方公里。

  全市气候处在暖温带南缘,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季风明显,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无霜期长,四季分明,春温多变,夏雨集中,秋高气爽,冬长且干。因气候的过渡性,造成冷暖气团交锋频繁,天气多变,年际降水变化大,全市历年平均气温14.9℃,平均日照2184小时,平均无霜期213天,平均年降水量831毫米。

自然资源

  亳州自然条件优越,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全市土地总面积852258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707929公顷,建设用地面积124790公顷,未利用地面积19539公顷。地下煤炭、石油资源非常丰富,累计查明资源储量57亿吨,其中煤炭储量达47.23亿吨。全市水资源总量26.56亿立方米。中药材种植400多个品种,种植面积52.28千公顷,在中国《药典》上冠以“亳”字的就有“亳芍”、“亳菊”、“亳桑皮”、“亳花粉”,1995年,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欣然题词“华佗故里,药材之乡”。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2013年粮食总产接近90亿斤,是全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经济作物以玉米、棉花、烟叶、蔬菜为主;畜禽养殖业发达,涡阳、蒙城、利辛曾被誉为“黄牛金三角”。


文化

  亳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大量新石器时期遗存表明,远在七八千年以前,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老子、曹操、华佗等名人创造了闻名于世、享誉海内外的道家文化、曹魏文化、中医药文化、酒文化等亳州特色文化,为辉煌的中华古代文明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地级亳州市成立后,亳州的文学创作活动十分活跃,文学爱好者和专业工作者创作出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较强的作品。市作家协会主席孙志保的中篇小说集《黑白道》(2000年华夏出版社出版),获第三届“安徽文学奖”;中篇小说《温柔一刀》(2000年发表于《清明》杂志)获第五届“安徽文学奖”一等奖。绘画、书法、摄影音乐戏剧、民间艺术等领域均产生出一批优秀的作品。

  此外,亳州还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亳州二夹弦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佗五禽戏、老子传说故事、棒鼓舞等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

  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给亳州大地留下众多名胜古迹和文化遗产。亳州境内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00余处,其中省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家,占全省的三分之一。著名的人文景观有:被誉为“中国原始第一村”的新石器时代尉迟寺遗址,以砖木镂雕双绝闻名于世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花戏楼,全国道教第一大殿太清宫(俗称老子庙),被誉为“地下长城”的曹操运兵道,当代文史大家郭沫若亲题馆名的华祖庵,建筑考究、工程浩大的曹氏宗族墓群,浓缩亳州5000多年文明史、馆藏丰富文物的亳州博物馆,讲述酒文化源起、传承和发扬的古井酒文化博览园,明清风格犹存、古色古貌依旧的明清老街等。在安徽三大旅游版块中,以亳州为重点的文化旅游区是其中之一。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7处、4A级旅游景区3处,曹操地下运兵道、花戏楼、尉迟寺遗址等名扬国内外,二夹弦剧种、华佗五禽戏、涡阳老子传说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人物

  • 老子 先秦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今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镇郑店村)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 庄子 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一说今安徽亳州蒙城县)人。
  • 陈亢 字子元,一字子禽,又名原亢,生于公元前511年,小于孔子40岁,蒙(今安徽亳州蒙城县)人。孔子弟子,在77位弟子中名列第68位。
  • 张良 西汉初年谋臣。字子房。《史记•留侯世家》载,张良生于城父(今安徽亳州谯城区城父镇)。
  • 华佗 名敷,字元化,谯(今安徽亳州谯城区)人,东汉末年卓越的医学家。
  • 曹腾 字季兴,东汉著名的宦官。东汉时期沛国谯(今安徽亳州谯城区)人。
  • 曹操 东汉末权臣,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 许褚 字仲康,谯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也。曹操著名的猛将和卫士。
  • 陈抟 北宋初道士。字图南,号扶摇子,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亳州真源(今安徽亳州)人。唐末、五代隐士。
  • 花木兰 魏氏女,西汉谯城(今安徽亳州谯城区)东魏村人。名木兰,后称花木兰。
  • 曹丕 三国时期魏国君主,文学家。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魏武帝曹操次子。
  • 曹植 三国时魏国诗人、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第三子。
  • 曹睿 字元仲,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曹丕之子。
  • 曹霸 唐代画家。传为曹操后裔,生卒年不详,约活跃于开元、天宝(713~756 )之际。
  • 李绅 唐朝诗人。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父李晤于唐人历七年(772)为乌程县令,生李绅于湖州。
  • 张乐行 清末捻军首领,安徽亳州涡阳县张老家村人。
  • 高世读 字书田,安徽亳州人。
  • 侯宝璋 安徽亳州利辛县阚疃集人,著名病理学家、医学教育家。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