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工效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人类工效学汉语拼音:renlei ɡonɡxiɑoxue;英语:ergonomics),以人机系统为研究对象的综合学科。其基础研究的目标是探讨在人机系统中人的生理及心理特征和局限性,以及人与人、人与机器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其应用目标是将基础研究所获得的知识应用于人机系统的设计,以获得安全、舒适、高效的人机系统,进而在生产活动中做到在获得最大效率的同时,最大可能地保护劳动者。涉及的学科有人体测量学生物力学生理学心理学毒物学医学工程工业设计信息技术工业管理等。主要研究方法有现场观察、问卷调查、实验室实验、理论建模和计算机模拟等。

  人类工效学的英语术语有两个,在欧洲多用ergonomics,它来源于希腊语的ergon(工作)和nomos(规则);在美国则称为human factors。人类工效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成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随着飞机等现代武器的大量使用,人类第一次面临大规模的人与复杂的机器协同工作的问题。在美国和欧洲各国,大批生理学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医生、工作研究学者和工程师参与解决这一问题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与之有关的研究成果又被用到工业界。由此导致了1949年在英国成立第一个国家级的人类工效学会,1961年又成立国际人类工效学会(IEA)。中国的人类工效学会成立于1989年,是国际人类工效学会的国家会员。

  人类工效学在研究工具、设备、系统和任务的设计的过程中,考虑的是人,是人的生理、心理能力和限度。人类工效学研究一切与此有关的问题,如人在工作时的姿势和动作(坐、立、抬、推、拉等)、工作环境(噪声、震动、照明、小气候、要接触的化学物质等)、信息加工(获得信息的通道、进行控制的通道、显示器和控制器的关系等),以及涉及任务和工作本身的因素(任务安排是否合理、工作本身是否有趣等)。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