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伊索汉语拼音:Yisuo;英语:Aisopos), 古希腊寓言作家。约活动于公元前6世纪。可能是弗里基亚人。“伊索”之名初见于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一书。据希罗多德等古代作家提供的材料,伊索原是萨摩斯岛雅德蒙的家奴,主人欣赏他的才智,让他获得了自由。此后他游历希腊各地,曾到吕底亚宫廷,颇受克罗伊斯器重,协助国王料理政务。一次受王命去德尔斐,与当地居民发生争执,被控渎神,遭杀害。不过也有人认为,历史上不一定确有伊索其人。约在公元前4世纪末,雅典哲学家得墨特里奥斯曾编成《伊索寓言集》,后来失传。今流传的《伊索寓言》是根据14世纪拜占廷僧侣普拉努得斯收集的古代寓言和后来陆续发现的古代寓言抄本汇集而成的,其中包含有较晚时期的作品,但全都假托于伊索名下。

  《伊索寓言》多为动物寓言 ,形象鲜明生动,言简意赅,既有对社会矛盾的反映和揭露,也有对人生哲理的领悟和日常生活经验的传授,其中许多已成人们普遍熟知的名篇。《狼和小羊》中对蛮不讲理的狼的描写和《狮子和驴》中对狮子强横地独霸共同的猎获物的描写,揭露了强者的横暴和对弱者的恣意蹂躏。《欠债的雅典人》中描写债主为了收债竟不惜作伪证,揭露富人的贪婪自私。《农夫和蛇》中以农夫好心救了冻僵的蛇反被蛇咬,说明恶人的本性难改。《鹰和屎壳郎》中以强横傲慢的鹰遭到外貌丑陋的屎壳郎报复,赞扬弱者用智慧战胜强者。《狐狸和山羊》中以山羊救了落井的狐狸后自己反而陷在井里上不来,说明不要轻信恶人。《肚胀的狐狸》教导人们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农夫的孩子们》说明团结就是力量。

  《伊索寓言》曾对后代欧洲寓言创作产生不小影响。法国拉封丹、德国莱辛、俄国克雷洛夫等创作寓言时都广泛利用了《伊索寓言》中的材料,模仿了它的创作技巧。1625年发表的由耶稣会传教士比利时人金尼阁口授、张赓记录的《况义》是中国第一部《伊索寓言》选译本 ,共收31篇。1840年出版《意拾蒙引》,收寓言81篇。后来,中国又出版周启明(周作人)和罗念生等多种《伊索寓言》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