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恩施坦主义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伯恩施坦主义英语:Bernsteinism),国际工人运动中最早出现的修正主义思潮。产生于19世纪末,因德国社会民主党第二国际右翼代表人物、修正主义的鼻祖E.伯恩施坦而得名。1899年1月,伯恩施坦在《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一书中系统阐述了伯恩施坦主义的观点,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攻击和“修正”。

在哲学方面,伯恩施坦套用“回到康德去!”的口号,妄图以新康德主义代替战斗的唯物主义,用庸俗进化论代替革命的辩证法。他说,“给社会主义提供纯粹唯物主义的论证,既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他攻击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最致命之点”,是妨碍正确认识的“陷阱”;竭力反对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飞跃,企图证明改良道路才是“正确”的。在政治经济学方面,他反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一切根本原理,特别是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剩余价值和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的学说,否认资本主义制度下人民群众日益贫困化、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日益尖锐的事实,认为卡特尔和托拉斯能消除经济危机,资本主义不会崩溃,无产阶级革命没有必要。在政治学说方面,他提出一整套资本主义“和平转变为社会主义”的纲领,来修订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即阶级斗争学说。它美化资本主义制度“是有伸缩性的,有变化和发展能力的”,“用不着炸毁”,“只需要发展”。它诬蔑马克思主义的暴力革命学说是“布朗基主义”,歪曲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宣扬庸俗的“生产力论”,说“只要生产力高度发展,资本主义就可以‘和平长入社会主义’”。他还攻击无产阶级专政“属于较低下的文化”,是“政治上的返祖现象”。他抛弃党的最终目标,提出了一个“最终目的是微不足道的,运动就是一切”的修正主义公式。

伯恩施坦主义是第二国际在长期的和平环境中逐步滋长起来的,是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的发展和继续,它破坏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解除无产阶级的思想武装,从而葬送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