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恩斯坦(德国政治家)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重定向自伯恩施坦,E.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伯恩施坦(1850~1932;Bernstein,Eduard),德国社会民主党第二国际修正主义代表人物。1850年1月6日生于柏林犹太工人家庭,1932年12月18日卒于柏林。1866年中学肄业任银行职员。1872年4月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爱森纳赫派)。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受K.E.杜林等人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影响。1874年参加科堡代表大会,赞成同拉萨尔派“求得谅解”,以便尽快实现两派合并。次年作为爱森纳赫派代表参加在哥达召开的两派合并预备会议,主张对拉萨尔派让步。1878年阅读F.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后才对科学社会主义有所了解,逐步疏远杜林。同年底到瑞士洛迦诺担任改良主义者K.赫希伯格的私人秘书。1879年初与赫希伯格、K.A.施拉姆结成苏黎世三人团,要求党放弃革命目标,遭到K.马克思恩格斯的批判。

  从1881年初起,负责主编党的机关报《社会民主党人》,发表过多篇受到恩格斯称赞的文章。1888年5月,因受瑞士政府迫害,随该报编辑部从苏黎世迁往伦敦。此间定期出席费边社集会,受到改良主义影响。原党中央机关报《前进报》于1891年在柏林复刊。伯恩施坦任该报驻伦敦记者和党的理论刊物《新时代》固定撰稿人。发表过一些好文章。1893年7月底恩格斯立遗嘱时,把全部手稿和书信遗赠伯恩施坦和倍倍尔,并把伯恩施坦作为遗嘱执行人之一。

  1895年8月恩格斯逝世后,伯恩施坦为19世纪末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和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发展新情况所迷惑,从1896年10月~1898年6月,在《新时代》发表文章,修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899年3月出版《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全面系统地修正马克思主义理论。伯恩施坦主义得到第二国际各国党内机会主义者的赞许,成为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鼻祖。从1902年起,多次当选议会议员。多次出席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代表大会,鼓吹议会和平过渡、社会主义殖民政策等。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成为社会沙文主义者,在议会中投票支持政府的战争拨款。1915年又转向中派立场,宣扬社会和平主义。1917年加入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1918年德国十一月革命后,一度出任社会民主党政府财政部部长助理。1919年重新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1920~1928年当选魏玛共和国议会议员。1921年参与起草机会主义的党纲,用以代替爱尔福特纲领。晚年日益孤立和孤独,一度欲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