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科学社会主义英语:scientific socialism),广义泛指马克思主义的整个思想体系;狭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的科学。又称科学共产主义。通常讲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指后者。创始人是K.马克思F.恩格斯。恩格斯1872年在《论住宅问题》中首先使用了“科学社会主义”概念。

产生

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西欧先进国家已占统治地位,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内部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高涨。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了当时阶级斗争的实践,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批判地继承了18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法国C.H.de圣西门C.傅立叶英国R.欧文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先进国家已占统治地位,大机器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也上升到首要地位。马克思和恩格斯亲自参加了无产阶级的斗争实践,科学地总结了当时国际工人运动的经验,深刻分析了日益暴露出来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全面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同时,他们批判地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积极的思想成果,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缺陷,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转变,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是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是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就在于它揭示和阐明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论证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剩余价值学说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秘密,论证了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这就把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奠定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科学社会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基本特征是:第一,消灭私有制,实行公有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一切祸害的根源在于私有制。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所有制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应立即把生产资料收归整个社会所有,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第二,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极为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要创造保证整个社会和社会的每个成员真正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唯一的办法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第三,实行计划经济,消除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的弊病是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社会主义却不同,它是“按照统一的总计划协调地安排自己生产力的那种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第四,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马克思在1865年《资本论》第3卷手稿中首次提出按劳分配的思想。1875年,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把按劳分配确立为社会主义社会消费资料的分配原则。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劳动是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每个劳动者从社会方面领得一份劳动证书,凭证书从社会领取应得的生活资料。相对于资本主义的按资分配来说,这是一个崭新的分配时代,真正体现了劳动者的平等权利。第五,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国家将逐步自行消亡。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力获得巨大增长和高速发展,阶级对抗和阶级差别行将消灭,国家也开始消亡,将变成一个自由人联合体。

内容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关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 无产阶级是最有前途、最有远见、最大公无私的阶级,它承担着团结广大人民群众,推翻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的伟大历史使命。

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和任务,是以夺取政权为先导,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使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在政治、经济、思想上获得解放。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无产阶级必须坚持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团结广大群众,首先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然后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关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 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有一个革命转变时期,即过渡时期。它的起点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终点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一个国家的经济文化愈落后,过渡时期愈长。

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过程中,还要划分若干个小的阶段。

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 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关于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相结合的理论 无产阶级解放运动是国际性的事业,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联合起来是这一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同时各国无产者和劳动群众的解放斗争又是首先在本国范围内进行的,坚持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相结合,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原则。

影响

科学社会主义也有其历史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第一,马克思恩格斯由于所处时代的限制,他们没有经历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是他们依据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英、法、美等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推导出来的。第二,马克思没有提出过“社会主义社会”的概念,恩格斯虽然多次提出过,但与共产主义社会是同义语。所以,他们讲的科学社会主义特征,亦即是共产主义的特征。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后,随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得到了广泛传播,以V.I.列宁的一国首先胜利学说为指导,1917年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俄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使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随后,中国和欧亚一系列国家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多国。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也有曲折发展的时期,如波匈事件、“文化大革命”、苏东剧变。

科学社会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由于各国具体条件不同,各国的共产主义运动必然带有不同的特点。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各国实际结合过程中,必然形成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和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便是一个例子。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层次认识,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的深刻总结。

总之,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同样是一个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它随着新的历史条件、新的实践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

参见


→ 学科目录: 政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