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十番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佛山十番
项目序号:75
项目编号:Ⅱ-44
公布时间:2008(第二批)
类别:传统音乐
所属地区:广东省
类型:扩展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佛山市
保护单位:佛山市南海区博物馆


十番音乐又称“十班”、“五对”等,因用丝、竹、革、木、金制作的10件乐器演奏而得名。这种音乐轻松活泼,节奏感强,音律和谐,悦耳动听,在我国福建、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广为流传。十番曲调大多来源于民间小调和哗牌(唢呐曲),同时也从戏曲、曲艺及歌曲曲调中吸取了不少养分,其演奏形式有坐奏、行奏、舞奏之分,演奏时一般由掌板者充当指挥。

佛山十番是一种颇具地方特色的民间器乐演奏形式,分布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佛山镇方圆五六公里的范围内,距今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据老艺人口传,大约二百年前佛山十番由安徽、江浙一带传入当地。原有锣鼓合奏的“素十番”和丝竹锣鼓合奏的“混十番”两种形式,现仅存“素十番”一种,与苏南十番锣鼓关系密切。佛山十番中保留有元代南北曲曲牌,在流传过程中与民俗活动紧密结合,吸收了飞钹演奏和本地八音锣鼓的常用乐器,形成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器乐形式。

佛山十番最大的特色是轻薄小钹不按常规碰击,演奏者一手执钹冠,一手甩动穿上绳子的另一钹擦击,10人8人同时表演各种花式,呈现出很强的可舞性和可观性,故有“飞钹”之称。这种飞钹表演目前在国内独一无二。佛山十番作为喜庆锣鼓乐,多在端午、七夕、中秋等民间节日及神诞、“出秋色”(又叫“秋景”)活动中演奏。目前有完整录音和乐谱记录的佛山十番曲牌共有两套,一套是“明星影映”的《挂牌》、《长锣》、《碎锦》,一套是茶基村的《耍金钱》、《合鼓引》、《套鼓起》、《长锣》。

佛山十番自成一格,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民俗学研究价值,同时还可以为苏南十番锣鼓的流变研究提供重要材料。20世纪30年代,由于战争的破坏,佛山各十番会都停止了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当地一些十番组织重新得到恢复。目前,许多老艺人相继去世,能传承这一传统技艺的继承者为数不多,在此情形下,佛山十番岌岌可危,需要积极制订措施,迅速展开系统的保护工作。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