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德榜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侯德榜

侯德榜(1890年8月9日—1974年8月26日),中国化工专家,中国化学工业的先驱,字致本,生于福建闽侯,卒于北京

早年曾在津浦铁路工作,后入清华留美预备学堂高等科学习,毕业后进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化学工程。1921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2年应范旭东之聘,任塘沽永利制碱公司技师长,于1926年6月生产出高质量纯碱,产品随后在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上获金质奖章。这一成果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进步的象征之一,中国工程师学会于1935年公推他为第一届金质奖获得者。1934年,负责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宁厂筹建的技术工作,于1937年2月建成投产,陆续生产合成氨、硫酸、硫酸铵、硝酸等产品。1938年,负责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川厂筹建的技术工作,并着手开发联产纯碱与氯化铵的生产工艺。1938~1941年,先后在香港、上海和美国纽约进行试验。1941年3月15日,工艺开发初获成功,被誉为侯氏制碱法。1943年,完成联合制碱工艺的研究。同年,在中国化学学会年会上获“中国工程学会一届化工贡献最大者奖”。1953年,在大连进行这一工艺的中间试验,于1964年实现工业化,命名为联合制碱法。1958年,还开发了碳化法生产碳酸氢铵工艺。

1943年被聘为英国化学工业学会名誉会员,曾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荣誉科学博士学位及英国皇家学会荣誉会员、美国化学工程学会荣誉会员、美国机械学会荣誉会员、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终身荣誉会员。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49年以后,历任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重工业部化工技术最高顾问、化学工业部副部长等职。曾任中国化学学会及中国化工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1932年,写成Мanufacture of Soda(即《纯碱制造》),全面介绍制碱技术。

1990年10月10日,中国邮政发行J.173 纪念邮票一套,其中4-3为化学工业科学家侯德榜像

生平简介

侯德榜,1890年8月9日生于福建省闽侯县一个普通农家。

1903-1906年,得姑妈资助在福州英华书院学习。

1907年,到上海学习了两年铁路工程。毕业后,在当时正施工的津浦路上谋到了一份工作。

1911年,弃职并考入北平清华留美预备学堂。以10门功课1000的优异成绩誉满清华园。

1913年,清华学堂公布第一批高等毕业生名单,16人赴美留学,侯德榜榜上有名,并被保送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科学习。

1917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再入普拉特专科学院学习制革,次年获制革化学师文凭。

1918年,参与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研究制革,1919年获硕士学位,1921年获博士学位,并在永利制碱公司任工程师。

由于学习成绩优异,侯德榜被接纳为美国sigmaxi科学会会员和美国philambdaupsilon化学会会员。侯德榜的博士论文《铁盐鞣革》,《美国制革化学师协会会刊》被特予连载,全文发表,成为制革界至今广为引用的经典文献之一。

1921年,侯德榜接受永利制碱公司总经理范旭东的邀聘,离美回国,承担起续建碱厂的技术重任,出任永利技师长。在制碱技术和市场被外国公司严密垄断下,永利用重金买到一份“索尔维法”的简略资料。侯德榜埋头钻研这份简略的资料,带领广大职工长期艰苦努力,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于1926年取得成功,正常生产出优质纯碱。

1922年起,先后当选为中华化学工业会理事,常务理事;中国化学工程学会理事,理事长;中国化学会理事长;中国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中国化工学会筹委会主任,理事长。

1923年,任技师长(即总工程师)兼制造长。

1926年6月29日,永利终于生产出纯净洁白的合格碱,全厂欢腾。范旭东给产品取名“红三角”牌纯碱,以区别于“洋碱”1926年8月,在美国费城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上,永利纯碱荣获大会金质奖章,专家的评语是:“这是中国工业进步的象征。”

1926年6月29日,永利生产出超过卜内门的优质碱。同年8月,在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上,永利的红三角牌纯碱被授予金质奖章。在成功狙击卜内门的价格战之后,永利真正打破了洋碱的垄断。

1927年起,在永利化学工业公司任总工程师兼塘沽碱厂厂长。

在总结亲身实践的基础上,侯德榜用英文撰写了《纯碱制造》(manu-factureofsoda)一书,1933年在纽约出版,在学术界和工业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1934年,为筹建永利铔厂,侯德榜等赴欧美考察。前排左三为侯德榜,后排左五为范旭东。

1934年,永利公司为了“再展化工一翼”和生产化肥,决定建设兼产合成氨、硝酸、硫酸、硫酸铵的南京铔厂,任命侯德榜为厂长兼技师长(即总工程师),全面负责筹建。于1937年1月,便建成了这座重化工联合企业,一次试车成功,正常投产,技术上达到了当时的国际水平。它给以后引进技术多快好省地建设工厂提供了好经验。这个厂,连同永利碱厂一起,奠定了中国基本化学工业的基础,也培养出了一大批化工科技人才。

1937年2月5日,在侯德榜努力下,硫酸铵生产出来,硝酸也顺利投产——这标志着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完全可以驾驭硫酸厂、氨厂、硫酸铵厂、硝酸厂的整体工程了。“七七事变”,日本侵略军逐渐逼向南京,曾先后3次以“工厂安全”相要挟,提出“合作”管理南京铔厂的要求。侯德榜和同仁们拒绝“合作”,同时,积极响应抗战,利用工厂设施,转产硝酸铵炸药和地雷壳等物资,支援前线。此期间,他还兼任南京铔厂总工程师。

1938年,永利公司在川西五通桥筹建永利川西化工厂,范旭东任命侯德榜为厂长兼总工程师。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侯德榜带领职工,生产自助,维持公司员工生计;同时,着手筹办四川碱厂。由于四川的条件不适于沿用氨碱法,侯德榜特于1939年率队赴德国考察,准备购买察安法专利。在对方提出辱国的条件下,侯德榜中止谈判,发愤自行研究新的制碱方法。1940年,范旭东将之命名为“侯氏制碱法”。后来,他又领导一大批科研设计人员经过艰苦努力,于1941年研究出融合察安法,让制碱流程与合成氨流程两种流程于一炉,联产纯碱与氯化铵化肥的新工艺。1943年完成半工业装置试验,但由于战争和政局混乱,没有条件继续实现工业化而中断。

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投降不久,范旭东逝世,侯德榜继任总经理,全面领导永利化学工业公司的工作。他立即组织恢复永利塘沽碱厂与南京铔厂的生产。铔厂的硝酸设备在战争中被日本侵略者运往日本,经侯德榜和李烛尘等人一再向有关方面严正交涉,他亲赴东京找盟军总司令部等有关方面据理力争,才于1948年全部归还,恢复硝酸生产,至今仍在运行。

1947年,侯德榜受聘兼任印度塔塔公司顾问总工程师,先后5次赴印度指导改进该公司碱厂的设备和技术,使这个碱厂正常运转,生产出优质纯碱。对此,后来尼赫鲁总理访华时也大加赞扬,引以为中印两国人民友谊的典范。

1949年4月20日,南京解放,旧资产阶级和上层知识界迅速激烈分化。侯范旭东去世后,在无所适从的时候,他避去印度。侯德榜第5次赴印期间,得知中共中央领导人很关心永利的事业,并希望与他共商国家大计,使之十分激动,力克重重阻碍,绕道泰国、香港、韩国赶回北京。之后,他又相继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首届委员,第二、三、四届常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先后被任命为中央财经委员会委员,政务院重工业部技术顾问,化学工业部副部长;受聘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等等。

1950年秋,侯德榜主动向人民政府申请公私合营, 1952年6月,永利成立合营委员会,南京市委选任民政局长冯伯华担任合营后的南京永利铔厂公方代表兼厂长,永利铔厂改名为永利宁厂,1958年1月1日,正式更名为南京化学工业公司,新中国第一家公私合营企业正式运营。公私合营后的南化迎来了蓬勃的发展,先后创造了30多项“中国化工之最”,为全国各地的化工企业培养输出了万余名管理技术人才,为新中国经济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50年秋,侯德榜主动向人民政府申请公私合营

1950年,任中央财经委员会委员,重工业部技术顾问,当选为中华全国自然科学联合会副主席。

1952年,任公私合营永利化学工业公司总经理。

1953年,参加民主建国会,并当选为第一、二届中央常委,还曾向中央领导人介绍过“永利公司建设十大化工企业的设想”,提出过“对复兴工业的意见”等多项建议。

1954年起,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起,受聘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

1957年,为发展小化肥工业,侯德榜倡议用碳化法制取碳酸氢铵,他亲自带队到上海化工研究院,与技术人员一道,使碳化法氮肥生产新流程获得成功。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他参与了全国化学工业和科技事业的许多重要决策,领导了化工行业许多重大科技活动。在他的建议和指导下,对联合制碱新工艺继续进行补充试验和中间试验,1962年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中国生产纯碱和化肥的主要方法之一。

1958年,出任化学工业部副部长,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之后,侯德榜提出了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氢铵化肥新工艺的设想,亲自领导示范厂的设计、施工、试验和改进,于1965年获得成功。

1972年以后,侯德榜日渐病重,行动不便,仍多次要求下厂视察,帮助解决技术问题,还多次邀请科技人员到家里开会,讨论小联碱技术的完善与发展等问题,呕心沥血,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1974年8月26日,在北京病逝,终年84岁。

主要成就

侯德榜回国后出任永利制碱公司的总工程师,历经周折,他们花费重金购得一份索尔维制碱法的简略资料,但具体的生产工艺却因保密不得而知,要想成功制碱必须全靠自己摸索。侯德榜埋头钻研,经过无数次实验、改进,终于成功揭开了索尔维制碱法的神秘面纱。1926年,永利生产出中国第一批优质纯碱——“红三角”牌纯碱,并一举斩获当年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获得“中国工业进步的象征”的评语;1930年瑞士举办的国际商品展览会上,“红三角”牌纯碱再获金奖,又一次获得世界范围内的认可。

1937年,日本侵华的战火逐渐蔓延,位于天津的永利制碱公司不得以迁至四川并将厂址取名“新塘沽”。由于内地盐价昂贵,如果仍用索尔维法制造纯碱,盐的利用率太低,生产经营也必将无法维持。当时有一种食盐利用率较高的制碱方法“察安法”被德国牢牢控制,侯德榜试图考察此法时被德国提出的苛刻条件高价勒索,无奈之下只得自行研究制碱新法。

经过不懈努力,侯德榜针对氨碱法的不足,对此法进行了重大改进,他创造性地将制碱和合成氨结合起来,成功地发明了联合制碱法,其基本化学原理与索尔维制碱法相同,但革除了用石灰石生产CO2这一工段,CO2来源于合成氨的造气(水煤气转化)工段。1943年中国化学工程师学会一致同意将其命名为“侯氏(联合)制碱法”。

侯氏制碱法的另一成果是解决了索尔维法产生的氯化钙占地毁田、污染环境的弊端。制碱新法的副产物是价值较大的化肥氯化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小化肥工业的发展,缓解了中国当时氮肥不足的局面。值得一提的是,侯德榜还发明了回收氯化铵的技术:利用低温时氯化铵比氯化钠溶解度小的原理,在278~283K时向母液中加入磨细的食盐粉末,由于“同离子效应”,促使前者结晶析出。分离氯化铵后的母液主要含氯化钠,可继续送回到吸收、碳化塔,大大提高了食盐的利用率。

侯德榜特别注意爱护和培育科技人才。对自己从事科技工作的成果和心得体会,他都会认真总结,笔耕不辍,力求翔实地公诸于世。据不完全统计,侯德榜一生共撰写出版了10部科技图书和70多篇论文,超过250万字,这些成果对传播技术、培养人才起到重要作用,也为我国和世界科技知识宝库增添了财富。

担任永利公司领导职务后,侯德榜还特别重视科技人才的培育,对于年轻的技术人员他会经常为他们讲课,辅导和解决疑难问题,甚至组织优秀的技术人员出国交流学习,他就像一位辛勤的园丁,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技术骨干。

侯德榜一生在化工技术上有三大贡献:第一,揭开了索尔维法的秘密;第二,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第三,为发展小化肥工业所做出的贡献。

论著

1 侯德榜 碳化矽之制造 上海:科学,1917,3(11、12)

2 T.P.Hou.Iron Tannage 纽约:The Joumalof American LeatherChemists Association,1921

3 T.P.Hou.Manufacture of Soda .纽约: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Monograph Series No65,1933

4 侯德榜 碱业之兴起.海王,1938,11(2,7)

5 侯德榜 中国战后之重建.海王,1943,16(2,3)

6 T.P.Hou.Soda and Chlorine Products.10th Part of RogersIndustrialChemistry.1945

7 侯德榜 合成氨法的新进展.海王,1945,17(35)

8 侯德榜 制碱工业发展的新方向及新产品.北京:化学工业,1947,11

9 侯德榜 天然碱.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59

10 侯德榜 化工机械的特点和几个主要技术问题.北京:化学工业,1959,24

11 侯德榜 制碱工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59,1960

12 侯德榜,魏云昌 制碱工作者手册.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62

13 侯德榜,何熙曾 氯铵的肥效.北京:科学出版社.1964

14 侯德榜,胡先庚 四酸三碱.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

15侯德榜,《纯碱制造》

16侯德榜,《制碱工学》


1953年,毛泽东主席和侯德榜(左一)、吴有训(左二)、竺可桢(左三)等
侯德榜
侯德榜
1909年,在上海闽皖铁路学堂,侯德榜(右二)与同学合影
抗日战争初期,侯德榜(右)与范旭东在重庆
永利碱厂厂景
1945年抗战胜利后,侯德榜回到永利碱厂,在回厂欢迎会上发表讲话
“红三角”商标
侯氏制碱法工艺流程示意图
1973年,侯德榜在北京的家中
塘沽永利碱厂全景


范旭东(左二)、侯德榜(左一)等在永利铔厂
1953年7月1日,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发明证书发字第壹号,发明名称为“侯氏碱法” ,目前侯氏“联合制碱法”仍然是国际制碱领域的先进技术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