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美术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俄国美术(Russian art),俄国从10世纪至1917年十月革命前的美术。其发展过程基本可分为10~17世纪、18世纪和19世纪三大阶段。

10~17世纪

基辅城内的索菲亚教堂(1037年建) 图1
鲁布寥夫 《三圣像》(1411) 图2

这一阶段的美术,是从基辅公国形成,至彼得大帝改革以前,也就是从俄国封建社会形成、发展,直到衰落阶段的美术,统称古俄罗斯美术或罗斯美术。古俄罗斯美术的发展,随着封建社会政治中心的变化而具有地区性的特点。10~12世纪基辅公国(又称基辅罗斯)时期,艺术中心在基辅及其附近的几个城市。13~14世纪封建割据时代,文化中心向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诺夫哥罗德和普斯科夫等地转移。15世纪以后则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古俄罗斯美术与教会有密切的联系。988年,基辅公国接受拜占廷的基督教为俄罗斯国教,促进了俄罗斯国家与欧洲各国在宗教和文化上的接近。

基辅城内的索菲亚教堂奠基于1037年,是11世纪保存至今完好的文物。它仿照拜占廷圣索菲亚大教堂的模式修建,内部有富丽堂皇的壁画、镶嵌画和圣像画。在1、2层之间的楼梯墙壁上,有宫廷生活和狩猎场面的世俗壁画,这些都是教堂壁画中罕见的作品。11世纪,从君士坦丁堡运到基辅一幅佚名作者的圣母像,12世纪,此画又被人从基辅窃往弗拉基米尔,成为当地最受尊敬的圣物,因此得名《弗拉基米尔圣母》,为同时代欧洲圣像画中较为出色的作品。

13世纪,蒙古人入侵俄罗斯,位于北部的诺夫哥罗德和普斯科夫未遭战祸,教堂壁画和圣像画得到发展,色彩对比鲜明,形象选择自由,构图大胆,明显受民间艺术的影响。

14世纪,拜占廷画师费奥凡·格列克受俄国贵族的邀请,到诺夫哥罗德作画。费奥凡·格列克画技高超,特别善于刻画老者的形象。《圣者马卡利亚》是他的代表作。他的创作,对14~15世纪宗教画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14世纪末15世纪初,赶走蒙古人,建立统一的俄国,成为莫斯科公国的重任。俄罗斯的绘画大师A.鲁布寥夫的《三圣像》一画,以深刻的伦理内容,反映了封建统一初期和谐团结的时代精神。他在技法上的纯熟,显示了莫斯科圣像画取得的进展,15世纪因此被誉为圣像画的黄金时代。之后较有成就的画家季奥尼斯,画风精细,色彩华美,但缺乏整体感,《拿着圣者传记的阿历克赛》是其代表作之一。

16世纪,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形成,民族情绪高涨。莫斯科大兴土木,外地的建筑师、艺术家云集莫斯科,促使全俄统一流派形成,各公国的地方特色融合于整体之中。16世纪中期以后,绘画的主要成就在于袖珍画和手稿的插图。对世俗生活的描写日益增多。

17世纪,在莫斯科成立了艺术创作中心。创作室设在克里姆林卫城内的兵器馆,艺术家按各人所长,从事建筑绘图、壁画、圣像画或实用美术的研究。匠师们之间有时为完成某项工程而进行集体创作,还负有培养青年学员的任务。在艺术创作中心有较高威望、也是17世纪后期较为有名的宫廷艺术家S.乌沙科夫,在圣像画的技法上作了革新。他重视质感的表达,讲究透视关系,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17世纪向18世纪过渡时期绘画的特征。

与莫斯科绘画发展的同时,17世纪后期在一些新兴的商业城市中,壁画又开始兴盛,罗斯托夫和雅罗斯拉夫尔的教堂壁画以丰富的图案装饰和对世俗生活的描写著称,画面色彩绚丽,内容富有叙事情趣,所有这些特点,是18世纪艺术发展的先声。

18世纪

皮敏诺夫的雕塑作品《大力士和安泰》 图3

彼得大帝的改革,使俄国走上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在欧化的过程中,俄罗斯艺术在内容上脱离了宗教的束缚,开始与国家建设任务联系起来。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也为绘画艺术带来了繁荣。莫斯科兵器馆艺术中心版画家茹巴夫创作的铜版画组画《圣彼得堡的风光》,以简洁明快的艺术语言,记录了新首都建设的壮丽景色,这套组画具有研究圣彼得堡时代的文献价值。从1711年起,除莫斯科版画创作室以外,在圣彼得堡还设立了桑克特–圣彼得堡印刷所,其中附设素描学校,研究和学习艺术的各个种类和规则,这个学校开办至1727年,培养了18世纪初的很多艺术人才。

肖像油画在18世纪初也得到较大发展,这与当时歌颂帝国的功勋人物有密切关系。受彼得大帝宠爱的画家I.N.尼基京曾被派往国外学习,他是俄罗斯早期有名的肖像画家。《哥萨克统领像》、《彼得大帝肖像》、《灵床上的彼得》是尼基京的代表作。之后在肖像画领域较有成就的画家有A.P.安特罗波夫和I.P.阿尔古诺夫。安特罗波夫的代表作有《彼得三世的肖像》等。阿尔古诺夫是农奴出身的画家,他的《穿着俄罗斯民间服装的农妇》,质朴无华,是俄国18世纪肖像画中罕见的女性形象。

18世纪中期,在俄国学者M.V.罗蒙诺索夫的倡议下,1755年创办莫斯科大学,1756年建立民族剧院,1757年奠定了美术学院的基础。1764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再次宣布皇家美术学院的成立,校址设在圣彼得堡。学院直接受宫廷领导,并聘请外国艺术家担任教学。18世纪后期,学院大力提倡具有爱国主义主题的历史画,从事历史画创作的画家得到特别重视。学院中虽然设有风景画、肖像画、静物画、风俗画等工作室,但都属于次要门类。历史画的奠基人A.P.洛先科早年在巴黎和罗马学习,曾受西欧巴罗克和古典主义艺术的影响。他的代表作《阿甫拉姆的供奉》、《符拉季米尔和罗格尼达》,分别取材于圣经和俄国历史,是有影响的作品。G.I.乌格留莫夫是继洛先科以后较有成就的历史画家,他的作品《攻下喀山》,开始出现人民群众的形象。

肖像画在皇家美术学院得不到重视,但它在俄国的艺术史上却具有一定的地位。F.S.罗科托夫、D.G.列维茨基、V.L.博罗维科夫斯基的创作,使俄国肖像艺术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其中尤以列维茨基的肖像画最有特色,他早期的名作《科科里诺夫》和《狄米陀夫》,对象被描绘在与他们事业有关的背景前,并辅以特定的姿势,指出后景上他们从事的工作,这是18世纪俄国肖像画特有的形式。列维茨基的盛期创作,以斯莫尔尼女校学生的肖像组画为代表,为具有装饰风格的大型肖像画。此外,列维茨基为法国哲学家D.狄德罗和叶卡捷琳娜二世都作过肖像,是当时深受宫廷宠爱的艺术家。

风俗画在18世纪很少见,传世的作品仅有I.菲尔索夫的《少年画家》,M.希巴诺夫的《农民午餐》和I.A.叶尔梅尼奥夫的《贫穷者》、《盲歌手》等。风景画也只在18世纪末期才告形成,从事风景画创作的S.F.谢德林,M.M.伊万诺夫等,在艺术上建树不大,但他们在皇家美术学院长期担任教学工作,培养了一批出色的风景画家。

在古俄罗斯很少得到重视的雕塑,至18世纪初得到一定发展。目前仍留存的《彼得大帝胸像》、《彼得大帝骑马像》、《缅希柯夫肖像》、《带着小黑人的安娜女皇》等,是彼得大帝从法国请来的意大利雕塑家C.B.拉斯特雷利的作品。这位外籍雕塑家在俄国长期的创作活动,对俄国雕塑艺术的发展有一定作用。

18世纪中期以后,皇家美术学院培养的学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F.I.舒宾出身贫寒,由于罗蒙诺索夫的大力推荐,才得以进入皇家美术学院。他在创作中运用的材料有铜、石膏、大理石,而其中尤以大理石最为得心应手。他的代表作有《戈利津肖像》、《罗蒙诺索夫肖像》、《潘尼娜肖像》等。舒宾的肖像作品以胸像的居多。由于古典主义在俄国渐趋兴盛,舒宾的肖像艺术在当时未曾得到官方的欢迎。舒宾的同学F.G.戈尔杰耶夫,是俄国雕塑中运用古典表现方法的代表人物之一。另一位雕塑家M.I.科兹洛夫斯基是一系列装饰雕塑和大型历史纪念碑的作者,他的创作反映了18世纪古典主义雕塑形成以前和转化时期的艺术风格。在纤细精美的外形塑造中,间或出现庄重严肃的古典模式。他的代表作有《被拴在树上的波里克拉特》、《亚历山大·马其顿的警戒》、《苏沃洛夫纪念碑》等。与科兹洛夫斯基在创作上近似的雕塑家,有F.F.谢德林和I.P.普罗科菲耶夫。谢德林以《维纳斯》、《涅瓦女神》和《卡列阿济达》为代表作。普罗科菲耶夫的成就主要在浮雕方面,如《绘画天才》、《冬》,均以严整的平面为背景,富有节奏,不乏田园诗意。1782年在彼得堡涅瓦河边参政院广场落成的《彼得大帝纪念碑》(又称《青铜骑士》)是18世纪末的杰作。作者为É.-M.法尔科内。

19世纪

伊万诺夫 《基督显圣》(局部) 图4
彼罗夫 《送葬》 图5
列维坦 《湖》 图6
阿尔希波夫 《春天的节日》 图7

19世纪的俄国美术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反对拿破仑侵略的俄国1812年卫国战争,促进了俄罗斯民族的觉醒。在19世纪最初的20年中,由于全民爱国主义情绪的高涨,在雕塑中首先显示了时代的特征,使作品接近生气勃勃的现实,形成俄罗斯雕塑中的新古典主义。I.P.马尔托斯是这时期的代表人物。他的创作有纪念碑雕塑、建筑装饰雕塑和墓碑雕塑三类。使他获得最大成功的《米宁和波扎尔斯基纪念碑》,是以两个民族英雄组成的巨大青铜组雕。同一时期的V.I.德穆特–马利诺夫斯基和S.S.皮敏诺夫,在圣彼得堡大兴修建的时候,进行了长期合作,作品装饰在彼得堡矿业学院大门台阶两旁、海军大厦、米哈伊洛夫宫(今俄罗斯博物馆)和亚历山大剧院(今普希金剧院)。为冬宫广场旁总司令部圆券大拱门所作的雕塑极负盛名。

以1812年卫国战争为题材的装饰雕塑家,还有I.I.捷列别尼奥夫和F.P.托尔斯泰。前者为海军大厦作的浮雕装饰《光荣神》和装饰带《在俄罗斯建立海军舰队》,在当时独树一帜。后者创作的由21个奖章组成的卫国战争历史组雕,也很有表现力。19世纪早期的雕塑名家还有B.I.奥尔洛夫斯基、S.I.加利别尔格、P.K.克洛特、I.P.维塔利等。

19世纪早期的绘画,与1812年的反法战争相联系,出现描绘现实的倾向。皇家美术学院教授A.Ye.叶戈罗夫、A.I.伊万诺夫和V.K.舍布耶夫,开始从俄国历史中选择爱国主义的题材,在表现手法和内容上都有所创新。在肖像画家中,O.A.基普连斯基和V.A.特罗皮宁的作品,刻画了同时代人物的风貌。在这一时期,风俗画也有所突破。第一位专门从事风俗画创作的A.G.韦涅齐阿诺夫,作品题材几乎都是农民及淳朴的俄罗斯农村生活。风景画在技法上摆脱了18世纪的陈规,为后来风景画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较有名的画家有S.F.谢德林、M.I.列别杰夫和M.I.沃罗比约夫。

19世纪早期俄国学院派代表是K.P.布留洛夫和A.A.伊万诺夫。布留洛夫对19世纪后期肖像画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伊万诺夫迷恋古典艺术,他试图寻找能触及俄国社会根本问题的题材,认为在圣经中可以找到人类解放的理想,于是花了几乎一生的精力完成了《基督显圣》的构思。P.A.费多托夫也是19世纪中期较有影响的画家之一,作品受文学家N.V.果戈理的影响极大,专门揭露社会生活中的庸俗现象,讽刺人与人之间畸形的关系,对19世纪60年代批判现实主义绘画的发展有巨大影响。

19世纪50年代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集中暴露了专制农奴制的弱点以及经济与技术的落后。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文化界人士也开始了思想觉醒,在哲学、政论、美学方面,出现了像N.G.车尔尼雪夫斯基、N.A.杜勃罗留波夫、L.N.托尔斯泰、I.S.屠格涅夫、N.A.涅克拉索夫、M.Ye.萨尔蒂科夫等巨匠。音乐中出现了强力集团,使俄罗斯民族音乐获得了新生。造型艺术与文学中的批判现实主义密切联系,美术家们在创作中提出一系列社会问题,形成了19世纪后期强大的批判现实主义艺术运动。

V.G.彼罗夫是批判现实主义美术的奠基人之一,也是19世纪60年代民主艺术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揭示了沙皇制度的残酷,教会的欺骗,商人的势利,城乡劳动人民的苦难,通过平凡的生活现象,提出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在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影响下成长起来的画家,还有N.V.涅夫列夫、I.M.普良尼什尼科夫、V.V.普基列夫等,他们的作品注重情节的完整性和细节描写的具体性。

60年代民主运动的高涨,冲击了一向关在象牙塔里的皇家美术学院。I.I.克拉姆斯科伊领导的圣彼得堡自由美术家协会成立。这个协会由于物质生活的限制,对自由和民主的向往也是乌托邦式的,因此在1870年为巡回展览画派所代替。巡回展览画派影响之大以至成为俄罗斯19世纪后期批判现实主义美术的同义语,并左右俄国画坛达半个世纪之久。巡回展览画派在创作思想上,遵循车尔尼雪夫斯基“最美的是生活”原则,与人民的现实生活和俄国民族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个指导思想在其代表人物克拉姆斯科伊、I.Ye.列宾、V.I.苏里科夫、I.I.希什金、N.A.亚罗申科等的作品中,得到鲜明的体现。

克拉姆斯科伊是巡回展览画派的思想领袖,也是积极的社会活动家,在青年艺术家中有很高的威望。他的创作范围很广,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都有涉猎。列宾也是巡回展览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广泛描绘了俄国人民的生活,创造了革命者的形象。

70~80年代,巡回展览画派中风俗画家的阵容比较强大,随着思想内容的深化和题材范围的扩大,画家们对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更为注意,如V.M.马克西莫夫的《魔法师闯入农民的婚礼》、《分家》,G.G.米亚索耶多夫的《地方自治局的午餐》、《收割》,K.A.萨维茨基的《修铁路》、《迎接圣像》,V.Ye.马科夫斯基的《会见》、《街心花园》等。巡回展览画派后期的核心人物亚罗申科也在这一阶段创作了《囚禁者》、《到处是生活》等手法新颖、思想内容深刻的画幅。这一时期的风俗画,与当时俄国的文学、音乐相呼应,用各自的艺术语言反映了俄国19世纪后期的社会面貌。

巡回展览画派中的历史画,在俄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人物苏里科夫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突破了当时学院派历史画以圣经和神话为中心的虚构,他刻画的形象具有历史认识的意义和高度的美学价值。

与苏里科夫同时代著名的历史画家,还有V.M.瓦斯涅佐夫、专事军事题材的V.V.韦列夏金以及V.P.波列诺夫等。

风景画在19世纪后期得到很大发展。画家们不再描绘穷困的俄国农村,而着力表现大自然的宏伟和壮丽、乡土的富饶和美好,在艺术技巧上也有新的进展,色彩也由单调而逐渐丰富。被称为俄国现实主义风景画派奠基人的A.K.萨夫拉索夫,在作品中传达了自然界苏醒时的内在生命。画海名手I.K.艾瓦佐夫斯基笔下的海洋,充满雄浑的力量。希什金的风景画则以创造自然界深邃的意境而引人入胜。F.A.瓦西里耶夫的风景画别具抒情意味;而A.I.库因吉的作品则充满浪漫主义情调。

19世纪后期风景画中最后一位大师是I.I.列维坦。从他短促的一生所留下为数众多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对俄罗斯大自然的深刻理解。他善于对自然界的形象作高度的概括,画风抒情,富有诗意。同时代的V.A.谢罗夫才华横溢,在艺术上不断探索而富有成果,在肖像、风景、历史题材、插图、舞台美术等方面都有出色的创造。这时较有成就的画家还有S.V.伊万诺夫、N.A.卡萨特金、A.Ye.阿尔希波夫、M.A.弗鲁别利、M.V.涅斯捷罗夫以及K.A.科罗温等。

1898年,在圣彼得堡出现过一个名为艺术世界的文艺社团。一些青年画家鄙视学院派和后期巡回展览派的庸俗和保守,主张创作的绝对自由,认为在绘画中不必表现任何意识形态。其成员艺术风格差异很大,政治观点也不尽一致,存在的时间很短,参加这个社团的也有不少很有才能的画家,如A.N.别努瓦、K.A.索莫夫、L.S.巴克斯特等。

从俄国1905年革命失败到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艺术界的情况比较复杂。一些青年艺术家在“革新俄罗斯艺术”的口号下,在创作实践上追随西欧现代主义诸流派。1906~1909年间,《金羊毛》杂志在鼓动俄国新派艺术的创作中起到了相当作用。1907年,曾由《金羊毛》支持,组织蓝玫瑰的展览,对原始的、稚拙的形体表示极大兴趣。1910年,红方块王子社团成立;1912年又有驴尾巴艺术展览会出现。在十月革命前后,俄国的先锋派艺术相当活跃,代表人物有W.康定斯基、K.马列维奇、V.Ye.塔特林等。

19世纪后期的雕塑,没有取得像绘画那样显著的成就,为数极少的纪念碑雕塑,一般由国家定制,大多为皇家歌功颂德,缺少积极内容。同时由于雕塑本身受到表现形式上的限制,不像文学和绘画那样活跃。但在当时进步思潮的影响下,雕塑中也出现了新的倾向,它向小型的、室内的方向发展,出现了以人民日常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和绘画中的某些风俗画一样,具有情节性的特点。这时期雕塑的主要代表人物是M.M.安托科尔斯基,他的《伊凡雷帝》和《彼得大帝》,以形象的生动和心理特征揭示的深度见长。同时代其他的雕塑家还有V.V.卡缅斯基、S.I.伊万诺夫、M.A.奇若夫、L.V.波津、I.Ya.金兹堡和V.A.别克列米舍夫等,他们的作品主要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大多为具有情节性的室内雕塑。从事纪念碑雕塑的有M.O.米克申,作品有《俄罗斯1 000周年纪念碑》、《叶卡捷琳娜二世纪念碑》等;A.M.奥佩库申的《普希金纪念碑》,可以列入俄罗斯优秀纪念碑之林。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了苏维埃政权,20世纪20年代之后,苏联美术回归现实主义传统,提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1991年12月21日,苏联解体,建立了俄罗斯联邦共和国,俄罗斯美术呈现多元化趋势,现实主义美术仍然有重要的地位,前卫艺术也日趋活跃,同时,市场经济影响着当代俄罗斯美术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