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高更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保罗·高更作品:《两个塔希提少女》,布面油画,69cm×90cm,1891,巴黎卢浮宫印象派美术馆
保罗·高更美术作品: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

  保罗·高更(Paul Gauguin;1848年6月7日-1903年5月8日),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陶艺家及版画家,与塞尚梵高合称后印象派三杰。生于巴黎,卒于马克萨斯群岛。早年作过海员、证券经纪人,1883年成为职业画家。曾团结一批未成熟的青年画家组成蓬塔旺画派。1895年以后,因健康原因和经济支持中断,精神受到刺激,自杀未遂。他的艺术观点受象征主义观念驱使,不满足印象主义绘画。1897年创作的《我们来自何方?我们是什么?我们走向何方?》用梦幻的形式把读者引入似真非真的时空延续之中,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之作。另一幅作品《两个塔希提妇女》追求表现的原始性,含有精致的趣味和艺术魅力。高更在技法上采用色彩平涂,注重和谐而不强调对比,《讲道以后的幻景》就是这种艺术处理的代表作。他的绘画风格与印象主义迥然不同,强烈的轮廓线以及用主观化色彩表现经过概括和简化了的形体,都服从于几何形图案,从而取得音乐性、节奏感和装饰效果。其理论和实践影响了一大批画家,被誉为继印象主义之后在法国画坛上产生重要影响的艺术革新者。

  保罗·高更早年在海轮上工作,后又到法国海军中服务,23岁当上了股票经纪人,收入丰厚还娶了一位漂亮的丹麦姑娘梅特·索菲亚·加德为妻。可是高更在自己的绘画天赋召唤之下,1873 年高更开始绘画,并收藏画家作品。他拥有毕沙罗(Pissarro)、马奈(Manet)、雷诺阿(Renoir)、莫奈(Monet)、希斯里(Sisley)及塞尚(Cezanne)等人的作品。

  1876年,高更有一幅作品入选巴黎沙龙;次年他作了第一件雕塑作品。渐渐地,高更越来越专注于艺术创作,他参加了最后四届印象派画展。

  1883年成为职业画家。曾团结一批未成熟的青年画家组成蓬塔旺画派。1895年以后,因健康原因和经济支持中断,精神受到刺激,自杀未遂。

  高更早期的绘画受印象派画家影响较大,带有实验性,笔触色彩都很拘谨,令人联想起毕沙罗的作品。1888年结识贝纳后,主张艺术应具备有力、率直而普遍的相同象征,以舍弃细节及特征,并经过压缩的感觉,强烈而集中地表现印象、观念和经验三者的综合。高更于是开始走出了印象派画家那种琐碎的光影、固定短暂景象的意图、以及对文学借喻的逃避。明晰的线条、硕大的体积感、生硬的对比色彩,从此他与印象派决裂。1889,在勒普底时他的画呈现最简洁的形式,色彩强烈,背景简化成节奏起伏的形态。如《黄色基督》,以其平铺的块面、浓重的色彩、大胆的轮廓线以及简约的造型,反映出高更“综合主义”绘画的风格特点。

  在自杀得救后创作的杰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凭借岛民厚朴的、天真无邪的形象,以画家那种独特的单纯、粗放、远古、唯美的装饰风语言,对生命和宇宙寻求答案,发出一个理性的、恒古的问天,用梦幻的形式把读者引入到了似真非真的时空延续之中。他以率真、单纯化、近于原始艺术的造型和配色,表示大自然提示带给他的感受和他对岛上“大自然的宠儿”的心仪倾慕。出于主观情感的浓烈,他和再现性创作告别,以某种“暗示”和“象征”代替叙事性描述,以对平面的自由支配代替了透视、光影、立体、造型灯法则。

  另一幅作品《塔希提妇女》追求表现的原始性,含有精致的趣味和艺术魅力。画面中心两个坐在海边沙滩上的塔希提女人形象,给人以一种平衡、庄严感。为了突出这种特定的风土人情,高更采用的是近于古埃及壁画的平涂手法,故意显露单线平涂的稚拙结构形式。画上的两个人物极富东方色彩的趣味,大面积平涂色块的装饰画法,使土著人民在强烈的阳光下晒成的棕赭色皮肤,与鲜艳的裙子构成了鲜明的色彩对比。

  高更的绘画风格与印象主义迥然不同,强烈的轮廓线以及用主观化色彩表现经过概括和简化了的形体,都服从于几何形图案,从而取得音乐性、节奏感和装饰效果。其理论和实践影响了一大批画家,被誉为继印象主义之后在法国画坛上产生重要影响的艺术革新者。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