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樾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俞樾作品:《隶书七言联》,水墨纸本,125cm×30cm

  俞樾(1821年12月25日-1907年2月5日),中国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字荫甫,晚号曲园居士,浙江湖州德清人。清道光三十年(1850),与李鸿章同登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咸丰二年(1852)授编修。五年充国史馆协修,八月出任河南学政。七年七月,御史曹泽弹劾他所出试题割裂经文,险遭杀身之祸,后经保奏,革职为民。八年春,南归,居苏州饮马桥十年返德清后辗转绍兴、上虞、宁波、上海等地。同治四年(1865)秋,经两江总督李鸿章推荐,任苏州紫阳书院主讲。嗣后,又讲学于上海求志书院、沽经精舍,以及湖州菱湖龙湖书院、长兴箬溪书院、德清清溪书院、杭州诂经精舍。其中在杭州诂经精舍讲学时间最长,达31年,直至79岁时方辞去讲学之职。为一时朴学之宗。同治十三年,在苏州马医科巷购地建宅,屋旁余地成曲尺形,叠石凿池,栽种花木,题名曲园。光绪元年(1875),新屋落成,李鸿章为其题额:“德清俞太史著书之庐”。光绪二十九年,乡举重逢(中举人满60年),复任翰林院编修。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1907年2月5日)卒,葬杭州西湖三台山东麓。其生平事迹,主要收集在门人章太炎的《俞先生传》,以及周云青、徐激、尤莹、陈乃乾等编的《俞曲园先生年谱》。在《清史稿》、《清代七百名人传》、《清代朴学大师列传》等书中均有专传。

  一生布衣素食,勤于治学,在经、子、小学诸方面成就卓著,著有《群经于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等。其中《古书疑义举例》乃俞樾一生从事学术研究的结晶,主要论述古汉语语法和对古书校勘的方法,以及运用文字学、音韵学和校勘学的知识,总结出校勘古籍和音训方面的若干规律,备受学者重视。此外,还写下大量诗词、笔记,保留不少学术史、文学史方面的珍贵资料。所著各书总称《春在堂全集》,凡500余卷。

  俞樾在数十年的讲学生涯中,培养如戴望、黄以周、袁昶等大批学术人才。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章太炎是他的得意门生,著名书画家吴昌硕也曾随学辞章和文学、训诂。据《翰林院编修俞先生行状》载:俞樾执教时,两浙知名人士,“承闻训迪,蔚为通材者,不可胜数”。其声誉远播日本,一些日本学者慕名渡海而来,在其门下受业。

  俞樾还热心出版事业,主讲杭州诂经精舍时,一度任浙江书局总办。精刻子书22种,海内称为善本。

  俞樾的学术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对群经、诸子的校勘、训诂和对古汉语“文例”的归纳、总结方面。《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和《古书疑义举例》是影响最大的三部代表作。

  俞樾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书法等,可谓博大精深。所作笔记搜罗甚广,包含有中国学术史和文学史的珍贵资料。他学识渊博,撰述众多,其中《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等,成为乾嘉学派后期的代表著作。另有著《小浮梅闲话》、《右台仙馆笔记》、《茶香室杂钞》等,辑为《春在堂全书》,共500卷。

  俞樾还运用实证的精神和方法,对民间的俗言俗事,特别是传说故事和民间流传的小说进行考证研究。《小浮梅闲话》、《小繁露》、《壶东漫录》的内容基本属于此类。就文学而言,俞樾可谓开民间文学研究之先河,而后世所谓的“红学”研究,亦可溯源于俞樾。他在《小浮梅闲话》中,已对《红楼梦》进行了粗略的研究,并据《船山诗草》记载和乾隆年间乡会试始有五言八韵诗,论证了《红楼梦》后四十回为高鄂所补。后世红学研究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俞平伯,正是俞樾曾孙,他对《红楼梦》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他曾祖的精神和方法。

  俞樾的学术声望远传日本,光绪十年(1884),日本政府派井上陈政(字子德)等一批留学生专程到诂经精舍学习汉学,受业俞樾门下。因为这些日本留学生的纽带关系,俞樾对日本汉学也十分关注,与日本汉学家交往比较密切,促进了汉学的中外交流。

  在经学上,俞樾主张调和汉宋,会通今古文经学;在子学上,俞樾注重校勘,兼通百家之学;在小学方面,俞樾强调研究字词,涉猎音韵之学。同时,俞樾兼收并蓄的学术态度、勤作札记的学术方法,学有根柢、学有所长的学术立身之道,都是今天学者们应该认真学习和效仿的。

参考条目